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鸿门宴》教学反思在高中古文名篇《鸿门宴》中,虽无战斗场面,但武夫云集,连已年届七十的范增也跃跃欲试,隐隐杀气贯穿全文。文中多次写到用剑,当然,文中的剑即使出鞘也并未杀人沾血,有惊无险,只不过樊哙在用剑饮血茹毛时可能沾了点猪血而已。“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这是全文第一次用剑。拔剑,本是武士血战的预备式。在这里,被两个同根生的项氏家族人在宴会上面对面演绎出来,虽然名义上是做乐起舞,实际上是各为其主,此是项氏王朝悲剧之一。项氏八千子弟兵有勇者,无智者,沙场上百战百胜,面对唾手可得的锦绣河山,不思进取,仅仅渴望富贵还乡,不亦悲乎?紧接着有两处对樊哙用剑的描述:“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拔剑切而啖之”,在整个《鸿门宴》中,粗犷猛士樊哙的剑是最没有杀气的。因为粗中有细的樊哙有意把腾腾杀气隐蔽起来了,示勇武之气于前,藏利刃之用于后,示威而不肇事,引而不发,礼数周全而不卑躬屈膝,带剑盾入军门而不胡乱挑衅,樊哙精明着呢!他对付辕门交戟卫士的阻拦,绝不拔剑相向,只是“带剑盾入军门”,并“侧其盾以撞之”,因为他知道:拔剑就意味着进攻、战斗,必定激怒项家子弟兵,于鸿门宴是火上浇油,对性命正处于危险之中的刘邦非常不利;如果不拔剑仅“侧其盾以撞之”,就是纠纷、硬闯,不至于惹恼项羽及其子弟兵。一向吃软不吃硬、勇武过人的项羽或许会接受甚至赞赏一个勇者的莽撞行为,但绝不允许有人在“关公面前舞大刀”,谁让项家子弟兵血溅黄土,瑕疵必报的项羽定然会奋勇报仇,结果当然会殃及刘邦。而对于项羽赏的“生彘肩”,樊哙则“切而啖之”,注意——司马迁是用了一个斯文的“切”字,而不是用粗鲁的“砍”,这种书生似的斯文行为,似乎与樊哙粗鲁的性格不太相合,但恰好显示出樊哙的粗中有细,与刘邦樊哙此时此境的特殊情况密切相关。樊哙斯文的“切”,大口地吃,恰好符合他苦心孤诣的逢迎讨好项羽的心理状态,事实上他恰到好处的行为举止令项羽非常欣赏。樊哙使用剑斯文的“切”,而不是大马金刀的恣意“剁”或“砍”,是不愿意用大马金刀的武将动作刺激项羽,他深知像项羽这样成天在刀光剑影中打滚的名将,对于舞刀弄剑的极度敏感。他不想也不敢在项羽面前炫耀武功。他只用眼神、酒量、粗犷来张扬一个久经沙场的武夫的气质性格。事实证明,樊哙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如愿以偿。樊哙两次使剑的描写,恰当的展示了樊哙粗中有细,惑人而不惑于人。刘邦不仅拥有张良萧何这样的栋梁之材,连鲁莽的“参乘”樊哙也如此忠诚多智,能不得天下吗?反观项羽方面,叔父项伯在个人义气的驱使下不经意充当了内奸,项庄纯粹是个杀死的角色,幸好有个忠诚而多智的范增,但项羽只是尊之而不用之,不采纳其良谋,所以他失天下是必然的。全文最精彩的用剑描写,当数文末的范增“拔剑撞而破之”一句。初读该句,会认为司马迁啰嗦,其实这件事只用“拔剑破之”四字意思就把过程与结果表达清楚了,“撞而”两字似是冗语。同时这两个字让人觉得用词不当,因为剑是锐器,与之搭配的动词一般是“刺”、“砍”、“切”、“舞”等。“撞”有什么内涵呢?在与学生的反复深挖细雕中,通过知人论世、知人论字,终于明白了司马迁的匠心独运。不错,对于一个真正的武士而言,剑确实是用来刺、砍、切、舞的,但范增虽然佩剑,却不是武士,而是一个年届七旬、年老体弱的老者、智者。他赤胆忠心,把一生的智慧和理想都凝铸在项羽的霸业上,希望项羽成为开国皇帝,但现在的项羽却令他如此失望。面对唾手可得的帝业,项羽满足于富足还乡的现状,面对狡猾的对手,项羽沉溺对勇武善战的自我陶醉,眼下当刘邦从鸿门宴不辞而别,项羽还麻木地对着一对白璧出神。刘邦用一对白璧、一双玉斗换走了项羽浴血奋战夺来的大好河山。看着“贪财货、好美姬”的刘邦在宴会上的成功表演,作为亚父的范增能不心疼吗?提建议、使眼色,甚至越权调来项庄行刺,什么手段都用上了,但终因项羽的漠然而无果,他无可奈何!老眼昏花、身体羸弱、心力交瘁、事态的紧急和无力回天的极度失望,必然使得范增拿剑不稳、使力不出、看物(玉斗)不准,可急火攻心的范增偏偏这时只能拿玉斗出气,急切间当然弄不破玉斗,他只得把锐利的剑当作钝器来撞、砸,一下、两下,终于弄破了玉斗。这个“撞”字令人好不凄然!会心的读者懂得这些内涵后,一定会心酸至于泪下。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