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螳螂捕蝉》是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 品读课文,弄清楚吴王攻楚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3.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     1、品读课文,理清关系。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从弄清楚吴王攻楚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的关系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让学生分角色读故事、议故事,抓住少年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可贵品质。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表演故事,体验真情。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复述、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 复述课文。 (二)、弄清吴王攻楚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三)、品析人物     1、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2、小组讨论之后,集中交流。     3、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在这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人物的机会,学生的表达肯定个性鲜明,但这一切都要依赖于学生对文章的正确解读,做到有理有据。) (四)、升华主题  1、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的良好品质。  2、在少年身上我看到了(         )的可贵精神。  3、谈一谈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说话仅仅是一个口头语言表述,关键是能让学生在“语文”的层面上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这里,我设计了此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化体验内化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表现。)    (五)、推荐名著      1、《伊索寓言》 2、《克雷洛夫寓言》3、《中国古代寓言》     (在这里我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寓言的读物,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向课外延伸,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几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实况和学生实际做灵活的应变,以便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由于自己说课的经验不够,还存在不少问题,以后会不断努力,取得进步。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