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曹冲称象》教后反思接到学校通知,让我给新老师上一节常态化的语文课。虽然这几年,大课小课上了不少,但还是隐隐有些压力。我是从“新老师”这个阶段一步步走过来的,自然知道走上教师岗位的最初,烙刻在专业意识中的印迹,会很大程度上左右后期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发展进程。那么,我应该如何呈现,才尽可能科学而精准地接近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核,才能让新老师对语文对课堂有更直观的理解和体悟?这些,于我而言,是难以承受之重。既然是常态课堂,那就不刻意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索性按照日常教学进度来,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曹冲称象》吧。前天晚上备好课,准备好课件,在脑子里推演几遍,第二天上午第三节课就直接进课堂了。孩子们倒是很高兴,第一次有老师来听课,他们像过节似的,小眼睛里闪着星星,小身板挺得直直的。从教几年,我接触得更多的是高年级学生,只是从去年才开始尝试带低年级,一年来的摸索和观察,也让我逐渐学会去靠近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比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鼓励他们跟曹冲“比聪明”。再比如,体会“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的“才”字的用意时,高年级的孩子只需要与“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比较一下,就自然明白了。而二年级的学生,是没办法很理性地进行判断区分,他们只能看到表面化的多了个“才”,却无法透过“才”品评到背后的所指。于是,在教学时,我这样处理:“读一读,哪句话让你感觉曹冲更小一些?”很显然,对比一读,立马顿悟,“才”的巧妙不言自明。只是,进行到此,还没有进入到文本的命脉。为什么要加个“才”,让我们觉得曹冲更小一些呢?学生不懂,当然不懂,如果这样问,他们就更茫然无措。但常识性的辨别力,他们还是有的。“同样的称象方法,一个是上面那句给人感觉大一些的曹冲想的,一个是下面那句给人感觉小一些的曹冲想的,你觉得哪个更厉害?”是的,加了一个“才”,让我们看到一个很小很小的曹冲,很小很小的曹冲却能想出很棒很棒的称象方法,这是多么聪颖可爱。行进到此,故事中“才”的理解不就可以了吗?在这个故事中,最难的就是曹冲称象方法的输入和输出。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方法,我将方法分成三个步骤,让学生逐步朗读、练说,再将三个步骤整合起来,用“首先、然后、最后”连接性的词把方法说清楚。儿童的语言学习需要经历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如果从抽象到具象这一步没有转换顺利,那后续的从具象到抽象的输出就会受到阻遏。虽然大多数学生能明白称象的过程,但至于为什么要装石头装到船身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在课堂上却没有拎出来,让学生有个明晰的认识。在这堂课里,我安排了三次言语实践的练习,第一次是能用连续句群说清楚曹冲称象的过程,第二次是用“才”说句子,第三次是能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夸赞曹冲。虽然言语实践的次数比较充分,班上的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里,但每一次呈现的实践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没有达成良好的层递性,就像熬汤差了火候,没有熬出味道。教师在评价一位学生的发言时,指向的并不仅仅是回答问题的“这一个”,教师面对的应该是而且必须是整个班级的孩子。试图引导“这一个”的过程,也是对其他学生进行方法暗示的过程,告诉他们怎么思考才会更全面,怎么表达才会更清楚。因为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紧凑,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不是很高,导致第三个夸赞曹冲的言语实践环节没有时间呈现出来,这是非常遗憾的。虽然借助对主人公说几句话的方法可以表现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方式在很多老师的课堂里都会出现,但大多数孩子说的都是一些比较浮在表面上的空洞话,缺少思维含量。因此,一开始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自由说,再逐步提高难度,先加词语,再加上曹冲的年龄,最后加上官员。当学生的思考路径与语文经验、文本内容产生化学反应时,思维方式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每一堂课都是一场修炼,我希望我的课堂能回归正统与规范,在基础性的语言学习阶段,让孩子扎扎实实地学会听说读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