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 第3章 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地形概况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主要地形区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 全国的位置 分界线 所在阶梯 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总结板书)西南部 昆仑—祁连—横断—喜山 一级 青、藏,川西部
(学生活动)按上述方法读图,将另外三个大高原的位置读出,并完成笔记
(教师总结并演示计算机课件)课件演示过程同“青藏高原”,略。如学校生源较好,也可由学生来完成此环节。
(讲述)这四大高原虽然在地形类型上同属高原,但地表特征却有很大差异。看一段影像资料。
(演示课件——四大高原)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并总结四大高原的特点。
(总结板书)地形特点,(划书)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讲述)在西部还分布有我国的四大盆地(关于四大盆地的位置的教学过程同四大高原,这里不再重复)
(讲述)四大盆地按其特点可分为两类:一是四川盆地,降水丰沛,是典型的湿润盆地,内部为丘陵、平原。其他三大盆地为一类,是典型的内陆盆地,降水稀少,内部为广阔的沙漠、戈壁。但它们也不完全相同(具体讲述内容见教材,略)。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国在我国山脉分布图中,又添加上了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范围,从图中可看出:高原、盆地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呢,我们下一节课学习。
(反馈练习)补充完成笔记内容。
[板书设计]
地形区名称 全国位置 分界线 所在
阶梯 所在省区 地形特点
青藏高原 西南部 昆仑—祁连—横断—喜山 一 青、藏,川西部 4000米以上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内蒙古高原 北部 大兴安岭—长城—祁连 二 内蒙古大甘、宁、冀部分部, 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 华北 太行—秦岭—祁连—长城 二 晋、陕、甘宁部分 1500米左右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西南部 横断山脉东南 二 云东部,贵大部 1000—2000米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准噶尔盆地 西北部 阿尔泰、天山之间 二 新北部 内部平坦,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
塔里木盆地 西北部 天山、昆仑山 之间 二 新南部 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为最大的沙漠、边缘有绿洲
柴搭木盆地 西部 阿尔金—祁连—昆仑 一 青西北部 我国最高的盆地,内部多戈壁、沙漠、沼泽、盐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