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现代诗二首》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一节课要学两首现代诗,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讲,一课时不可能结束。题目下方给出了阅读提示:反复朗读下面两首诗,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体会两首写景的诗,是我们一贯的方法。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诗中描绘的景物,“鸟儿、斜阳、江、芦苇”,这些景物都很容易找到。第三个问题,说一说构成的画面,我都能想象到班里肯定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强迫点名站起来回答,也说不好,这样下来,课堂效果就很差劲。于是,我想换一个做法。首先,我给学生简单介绍了一下作者刘大白。这个诗人,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刘大白曾经给复旦大学写过校歌,找出来让学生听听,告诉他们将来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考到复旦大学。班班通上展示了复旦大学校歌的歌词,学生们看的都非常的认真,还有人跟着轻轻地哼唱“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了《秋晚的江上》,完成第一个任务。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诗中描写的4个景物,完成第二个任务。接下来,我问:“你觉得哪些句子最有创造性,能反映出作者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学生在思考片刻后作答。王亚淼同学第一个起来分享。“我觉得“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写的非常好。”“你觉得好在哪里呢?”“他写出了芦苇的样子,颜色很美。”“那白色的芦苇,怎么变成红颜了?”“是斜阳、夕阳的光把它染红了。”稍一提醒,学生就能根据画面,自己给出答案。王笑瑶同学第二个起来分享。“我觉得“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写的很好,可以看出作者很有创造性。”“那你觉得它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呢?”笑瑶同学上学期是我们班看课外书最多的学生,期末自然考试第一名,口头回答问题都非常的完整。“我觉得这个“驮”用的好,它是个动词。”“你真有眼光,发现了一个动词。那“驮”是什么动作呢?你能做出来吗?”其他学生也都弯下腰,手放在背后兜着,就像背上背着一个大麻袋,吃力地左摇右晃。学生们在嘻嘻笑中记住了“归鸟驮斜阳”。王怡翔同学第三个起来分享。“我觉得“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句写得好。”“斜阳怎么会掉在江上呢?”“因为江上的是夕阳的倒影。”“哦,你联想到了我们第二课《走月亮》里的小水塘抱着月亮是倒影,所以认为掉在江上的是斜阳的倒影,是这样吗?”“嗯。”怡翔点点头坐下了。怡翔是我们班为数不多的男生中,最腼腆爱害羞的孩子。“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吗?”彤丹手都没有举,直接脱口而出:“那时因为鸟儿正好飞到那里,翅膀一歪,把天上的太阳露出来,刚才是挡住的。”彤丹的思维非常快,总是能看到问题的本质。接着,PPT上出示了一张飞鸟的图片,印证了彤丹的话,彤丹露出了小得意的笑容。将教学重点融合进问题里,通过提问回答的形式,学习本课的知识,也是一种课堂模式,以后在略读课文里可以多做尝试。在回答问题时,学生就已经在动脑思考,组织语言了。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你的问题产生兴趣,感兴趣了,就会主动地进行思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