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关雎》教学反思《关雎》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诗歌,诗歌的内容很简单,意思很浅显,就是讲述一个男子追求自己心爱女子的心理状态。所以在确定讲授这篇文章的目标时,我仅停留在学习写法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些方面,可暑假在家再翻出这篇诗歌品读时,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领悟其精髓。孔子对《诗经》是极为推崇的,他在《论语》和《礼记》中有很多对《诗经》的讨论和评价,具体的评价一首诗的只有一个,就是关雎,《论语》中有,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实际上说的是一种理性与克制。 诗的开篇以雎鸠和鸣发端,由关雎而思淑女,鸟都要成双成对,人也要成双成对,君子看到一个美丽贤惠的女孩就想让其成为自己的配偶,“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在这里,“寤”是醒着的意思,“寐”睡着,“求”是内心追求,君子打心眼里爱慕着这个美丽与贤惠,颜值与德性并存的女子,以至于成日成夜睡不着觉,思考着如何追到自己爱慕的女子。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里描写的是君子求之不得的状态,带来的反应是思念深长,在床上辗转反侧,翻来翻去睡不着,这是一个很具体的生活现象,在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君子内心隐隐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它是不过度,即孔子所说的“哀而不伤”。“伤”实际上是一种伤害,而这个君子求之不得之时也仅仅是在床上翻来覆去,这是一个对自身乃至社会而言影响最小的行为。恋爱在情感上引起的这个情感反应是会特别强烈的,如果一个人他没有理性的话,他不能克制自己的话,他会做出非常严重的行为,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些新闻,某男子告白不成欲跳江,警方极力劝说;某女子因分手买醉,当街作出不当行为等等;更有甚者杀害对方全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些都是一种极端行为,不仅对自身造成了伤害,不去考虑自己的父母亲人,也伤害了别人,带来了极差的社会影响。你当然可以认为这些人用情很深,也值得同情,但是在感情中感到忧伤,感到失败的时候,你仍然需要保持一种理性,要爱自己的生命,要从父母的角度多多考虑,也要爱惜别人,尊重别人的情感,即使要表达不满也要有所节制。除了忧伤,诗中也有快乐,快乐也是有节制的,它也是不过度。“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君子的想象,想象自己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子后会怎样。“友”是亲近的意思,“乐”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快乐,可见君子想象自己得到心爱的女子后,是选择用音乐去跟她亲近,用音乐让她快乐,让音乐慢慢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这是很高雅的行为。“琴瑟”与“钟鼓”,这是两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它们的区别在于琴式的音乐是柔和的,绵长的,钟鼓的音乐是更热烈的,由此推之,君子对淑女的感情也是持久的,日渐强烈的,而且“钟鼓”是一个更为盛大得场面,这是君子想象的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结婚的盛大场面,所以君子对女子的追求跟婚姻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不是一时冲动,它也存在一定的道德因素。总之,君子想象自己得到心爱女子时的快乐的生活,这种快乐的基础是情感的亲近与融合,这种快乐是文雅的、有节制的。 由此可见,孔子之所以推崇《关雎》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他所强调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即中庸,反对偏激行为,强调人的自我克制,孔子认为人对情感的一种适度克制是重要的,它是一个君子应有的修养,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会和谐的基础,任何过度的偏激的行为都是一个人修养不足的表现,德性不充分的表现,同时偏激行为对社会和谐是有破坏性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反日游行,跟日本发生冲突后,国人有的砸日产车子,有的暴打买日产车的车主等,这些行为表面上来看好像有一种崇高的道德理由,实际上是一种偏激的行为,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的国人,引起了一定的社会恐慌,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理性与修养。所以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恋爱婚姻问题,更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