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有关知识知道得不多,但求知欲强,他们对《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还不太理解的地方,然后带着问题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等方面的探究,解决自己的疑问。最后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而作为执教者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学生、家长、老师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宽广的交流、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借助网络,解决学习课文过程中的许多疑难问题。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却能观赏到奇异的海底世界;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可以利用留言板等方式一对一、一对多地进行交流,将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想法及时与他人进行沟通,通过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更多的是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深深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后,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与保持,如在“玩中学”栏目中,学生是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我想这样的学习效果应该是最佳的,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自然也是长久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觉得不需要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条表述,只要自己心里明白三维目标在一条目标中的含义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就行了。例如“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条目标,既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包含过程与方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课的难点之一是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由于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同时,也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