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每位教师都会在课前用心备课,关注学生的情况,做好课前的预设,希望在课上不至于“手忙脚乱”,可有的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并不总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也会有一些“意外”发生。 印象中那是我到学校后的第一次试讲,在最后的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题目:从前有一天一个笨汉拿着竹竿进屋,横竖都拿不进去,横着比门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他的邻居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拿着杆,这个笨汉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请根据以上信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本以为这个环节不会有什么问题,可偏偏就在这时,有个学生提问说为什么竹竿会进不去门,只要让竹竿的顶端直对着门,很轻松就能进到门里,需要这么麻烦吗?这下让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一下子慌了,停顿了片刻说我们先不考虑事情合理与否,先根据题目告诉我们的条件去列方程。虽然我是这么要求的,可显然学生们的心已经不再列方程上面了,有的学生说可以从围墙上扔过去,有的学生说可以劈成两段拿进去……当下课铃响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教室的。有个词叫”意外之喜”,“意外”我体会到了,可没见“喜”,只有“惊”! 事后回想起这节课,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学生真“讨厌”,怎么提了如此刁钻的一个问题,还扰乱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平静了一下心情后,认真反思问题,责任还是在自己身上,对这个题目的挖掘不够深入,预设没有做好。尤其是没有了解学生的学情,这个班的学生是比较活跃的,思维也很发散,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反衬得我这个老师有些“死板”。后来的校领导给我评课的时候也说这个“意外”并不是一件坏事,其实可以让课堂更出彩。比如可以直接一点题目说了这是一个“笨汉”,提醒学生审题要细心;又或者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把竹竿放进屋子里来,再思考一下给题目怎么样修改就不会有歧义等等。这个题目对于这个班的学生而言不是一道难题,相比较而言如果能“借题发挥”,拓展一下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反而收获更大。 每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在课堂上思维的碰撞自然会有各种的奇思妙想产生,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慢慢的我对于这种课堂生成从最开始的“惊”到现在的“喜”。首先的一点就是学生肯定是用心读题,认真思考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最后是这种生成会成为课堂上很好地素材。借用教研员张老师的一句话就是课堂预设不是为了减少课堂的“意外”,而是当“意外”来临时,我们能够轻松的应对,在教学中也有意外之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