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
1.培养收集、整理文化资料的能力。
2.提高分析历史人物、文化事件和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知道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重难点:
1.民族精神的内涵。
2.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师: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多么令人振奋的歌词、多么令人鼓舞的旋律。那么,在我们这个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烘托气氛,引入课题)
展示课题:第九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播放视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天安门广场纪念活动片断(或有关图片:胡锦涛讲话、敬献花篮、默哀等场面)。
待同学们若有所思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看到这些场面你的心情如何?八年抗日战争最后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说出自己心情沉重而又很义愤;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主要说出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
教师: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精神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奥运精神……不正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吗?民族精神光耀中华。
媒体展示:民族精神耀中华。
教师:中华民族精神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然后教师安排两个课堂小活动,让学生体味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活动一:回顾历史,展示文明
学生把提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记录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交流展示。见下表:(媒体展示)
灿烂的中华文明
物质方面 思想方面
勤劳勇敢、开拓创新、改革开放、自由平等、竞争兼容、科学理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民主法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勇于牺牲、艰苦创业、勤俭节约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女排精神
课堂交流之后,学生讨论: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之间的关系如何?
通过讨论,学生应明确如下认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更多新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明只有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加以继承和发展,才能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在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从“小米加步枪”到两弹一星;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甲午海战到今日的保钓行动;从“东亚病夫”到奥运金牌世界第二。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使我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中华的温暖,祖国的伟大。我们为中华民族而欢呼,为祖国感到无比的自豪。
由此总结: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媒体展示:五千年文明熔铸民族魂。
活动二:小品表演,内化行为
编演《愚公移山》,愚公一家被大山阻挠,但他们挖山不止,坚持不懈,其心之诚终于感动玉帝,他派神仙搬走了两座大山。舞台道具及场景的布置可适当从简。《愚公移山》中的两座大山可用书包代替。
学生从中明白了面对任何困难都不能退缩,要对自己有信心的道理。通过创编,学生的意志、恒心、毅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学生们领略我们祖先闪闪发光的聪明才智时,加强了对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的理解,增强了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使他们认识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理想。
(二)共同探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
教师:走过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感触那里的苍伤与变迁。
分组讨论,展开竞赛:根据学生收集和已掌握的资料,填写下表。根据座位的编排,分成6个小组展开竞赛,看哪个组填的既快又准确,予以表扬。
媒体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中国为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印度为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埃及为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阿拉伯人为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其他你所了解的国家为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现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学生填写完表格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对学生的见解应给予评价和表扬。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懂得:世界文明丰富多彩,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
教师提醒学生思考: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又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媒体图片展示:1、卢沟桥事变 2、98年洪涝灾害 3、“非典”疫情
问题讨论:面对国难和灾害,中华民族是怎样共度难关的?
学生讨论后,逐图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抵御住外敌入侵,排除了自然灾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争取到民族解放和独立,实现了国家的初步繁荣昌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媒体展示图片:1、刘翔夺冠 2、“神五”发射成功 3、中国加入WTO
思考问题:看到以上场面你有何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正是依靠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明不仅没有中断,而且代代相传,时至今日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走进生活,弘扬民族精神
媒体展示:新科技革命的成果
(1)微电子技术的诞生。1971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工程师M.E.霍夫制成4004微处理器,开始制作大规模集成电路。这标志着电子技术进入微电子时代。电子计算机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后,进入了第四代。
(2)生物技术的新兴。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遗传育种等原有的生物技术,从70年代起有了新发展。1971年美国生化学家保罗?伯格成功地进行了DNA分子重组,并用大肠杆菌进行复制,从而制造出新的物种,这就是基因工程技术。1975年英国科学家首创克隆技术(Clone,即无性繁殖技术);1997年2月23日克隆出第一只名为“多利”的绵羊,标志这项技术走向成熟。
(3)新材料技术的开发。1970年美国研制出光纤材料;1977年光导纤维用于通讯。此外,仿生材料、智能材料、高强轻质复合材料纷纷问世。80年代超导材料研制的突破成为新材料技术的热点。
(4)新能源的应用。人们认识到煤炭、石油等天然能源的利用是不可持续的,从70年代起转向探求新能源,于是开展了对核聚变能和太阳能等的研究和利用。
(5)海洋开发技术的新突破。开发海洋由来已久,自70年代起有了突破性进展,首先表现在海上石油开采和深海挖掘上。此外,出现了海水淡化、海水养殖、海上建筑、海底仓库、海底隧道等新兴的海洋技术。
(6)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机器人的问世是该项技术的标志。60年代末诞生了由电脑与机械装置统一结合的第一代机器人,70年代在发达国家进入实用阶段,80年代开始研制智能机器人,90年代开始制成有一定感觉并能处理意外事故的机器人。它的发展将会使人的劳动从危险、单调、有害的环境中解脱出来。
(7)因特网与多媒体技术的问世。这是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大创新。因特网(Internet)使各部门、各领域、各地区、各国的众多电子计算机通过统一协议,相互联结成数字通讯网络系统。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共享网络信息资源。1969年美国国防部最先建立电脑网络,1986年向社会开放,90年代走向世界。1993年,美国宣布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于1995年5月加入国际因特网。在此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也发展起来,它能把文字、数值、图像、视频、声音等媒体信息统一交由计算机处理,发挥多种功能。它与因特网技术一起将信息技术推向了全新的阶段。
(8)纳米技术的开发应用。纳米为一米的10亿分之一。在纳米尺度上按人类需要操纵物质表面的分子、原子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称纳米技术。1981年德国科学家G.宾尼和瑞士科学家H.罗雷尔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使纳米加工、移植、蚀刻等成为可能。1990年在巴尔的摩举行的国际纳米科技大会宣布该技术的诞生。应用纳米技术制造的产品在机械、电子、化工、生物等诸领域有着极广泛的应用前景。
讨论:1、读了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你有何感想?
2、在整个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呢?
学生回答: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离开了民族精神就不可能有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这个民族就会走向灭亡。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教师启发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的感悟,思考后作答。
学生:地球在转动,岁月在延伸,科技在发展。历史将把整个中国交给我们,二十一世纪将是我们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理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做为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呢?我觉得首先应从自己做起,关心我们的国家大事,勇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好好学习,考出成绩。努力拼搏吧,同学们,为了我们的理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吧!
教师综述:眺望未来,21世纪的朝霞如此绚丽;放眼世界,21世纪的画卷壮美神奇;展望未来,21世纪的舞台充满了挑战也蕴藏着机遇。巴金老人曾动情地说:“青春是美丽的!”是啊,同学们,青春——一个多么美丽灿烂的生命季节啊!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在新的世纪带着一颗青春的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让我们的青春带着生命的激情,带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一起飞扬!
经典资料:
1. “光华”寄托的爱国情
在旧中国,上海有一所美国教会办的圣约翰大学。它有一条“校规”:校园里只能悬挂美国国旗,不准悬挂中国国旗,1925年5月30日,帝国主义分子在上海制造了血腥屠杀中国人民的“五卅惨案”,这激怒了圣约翰大学的许多华籍教师。他们不顾美国校长的恐吓、阻挠,举行抗议集会,破天荒的在校园里升起一面中国国旗。这下激怒了美国校长。他疯狂地当众把中国国旗撕毁,踏在脚下。这不是对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主权的公然践踏和侮辱吗?是可忍,孰不可忍?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于是,一批爱国师生愤而辞职、退学,并且组织起来,创办了光华大学。光华,寄托着他们光复中华的爱国之情。24年后,光复中华的一天终于来到了。1949年10月1日,圣约翰大学的韬奋楼前,竖起了一根新的旗杆,举行了升旗仪式。全校师生肃立着,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一位当年被迫离校的老教授,竟倚着旗杆失声痛哭……
评 析
从这些爱国师生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历过无数次大的灾难,在大的自然灾害和强敌入侵面前从未屈服,而是更加坚忍顽强!中国人民以其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书写了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篇章!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以其振聋发聩的伟大作为向世人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一脉相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改造了恶劣的生存环境,抵御了外来侵略,延续着伟大的中华文明;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中国人民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到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初步繁荣昌盛!
2. 郑板桥临终教子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老来得子,可从不溺爱孩子。他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
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命他去请教厨师。
儿子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满心高兴端来。郑板桥却早已断了气。儿子哭着跪在床边,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这时,儿子才明白了父亲临终要他亲手做馒头的用意。
评 析
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体自觉、长期、精心培养的结果。郑板桥临终教子一幕,曾感动过多少人,激励过多少人,正是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中国人,以他们高尚的品质传承中华文明,使我们的中华民族如此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