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例举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
3. 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4. 通过对“喝饮料”现象的具体分析,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应用现象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大气压的实验现象到总结出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这一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引入过程,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巧妙的实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并对科学产生亲近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难点:托里拆利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辅助教学、指导阅读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教具学具:广口瓶、熟鸡蛋、注射器、饮料瓶、玻璃杯、水槽、硬纸片、吸盘、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设疑
教师设疑:装水的饮料瓶(瓶盖和瓶底各有一个小孔),堵住瓶盖上的小孔,水就停止从瓶底的小孔流出
学生观察现象、尝试解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入课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就知晓其中的奥秘了。
启发思维
前面我们学习了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并且能够流动。地球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那大气有没有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呢?(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压强。
由液体压强过渡到大气压强,便于学生对大气压产生原因的理解
新课讲授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演示实验1】空瓶吞鸡蛋
把煮熟的去皮鸡蛋放在瓶口,落不下去。现在把点燃的纸片放进瓶中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瓶口,鸡蛋进入罐内。
【演示实验2】覆杯实验
(1)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2)再慢慢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到什么现象?这是为什么?
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确实存在,且各个方向都有。
播放视频:大气压把铁桶压瘪了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发现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老师这里有些器材,请同学们上台来利用台上的器材找出更多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格里克是将铜球里的空气抽出,我们这里挤压两个吸盘,把空气挤出来,请同学们来感受大气压强的力量。
由此我们看出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还很大,引入下一问题。
二、大气压的测量
在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准确的测出大气压的科学家是托里拆利,托里拆利如何测得大气压的呢?让我们回到覆杯实验。
原理分析:(教师引导)
(1)由“覆杯实验”过渡到试管中装满水倒置在水槽中,试管中的水会不会下降?为什么?
(2)演示:装满水的试管倒置在水中,更换更高的试管后水仍然没有下降。
(3)学生思考:如果管子足够高,试管中水的压强大于大气压会怎么样?
(4)教师引导:大气压到底能支撑多高的水柱呢。播放视屏:大气压支撑10.3m高的水柱。
而托里拆利仅用了一个一米高的玻璃管就测出了大气压强?
引导学生想出用水银实验,告诉学生水银有毒?
托里拆利这个实验室怎么做的呢?因为水银有毒,所以不能在课堂上做。
播放:托里拆利演示实验。并简要介绍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讨论:
(1)一个大气压可以支撑的水银柱的高度是多少?
(2)大气压和水银柱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3)要算出大气压数值还用到那些知识?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少?
我们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 。在粗略计算中标准大气压可取为 。
评估交流:
(1)若将玻璃管稍稍上提,水银柱的高度会发生变化吗?
(2)若改用粗一些或者细一些的玻璃管,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3)若玻璃管内混入少量空气,会是测量结果发生什么变化?
强调:
1.测量高度是指水银槽的水银面到玻璃管中液面的垂直高度;
2.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只随外界大气压强变化而变化,与管的粗细、倾斜角度、管的长度及将玻璃管提起还是压下无关。
提问:大气压这么大,房顶为什么没有被压塌?
人们在认识大气压强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应用大气压。
三、大气压强的应用
【演示实验】用吸管吸水
展示一: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
展示二、注射器吸取药液
拓展提高:呈现图片
比较一下,“捏”“吸”“压”这几个动作是什么目的?
其实,我们在利用大气压的时候就是利用气压差,当物体一侧的空气被“捏”“吸出”“压出”那么大气压就显现巨大的威力。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例子很多,不仅在生活中,在工业上,也经常要利用大气压。
玻璃厂生产的玻璃又大又滑,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帮助他们呢?
播放视频:利用大气压搬运大张玻璃等实际问题。
学到这里同学们就可以解决一开始老师留的悬念了,哪位同学来试试看。
类似的:茶壶的壶盖上有小孔,使壶内空间与大气相通,倒茶时利用茶的重力作用,茶从壶嘴里流出。用手堵住壶盖上的小孔,倒茶时壶内液面上方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强,大气压力就会通过壶嘴将茶托住,而倒不出茶。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多媒体课件展示苏轼以及“乌台诗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
2.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学生采用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体会作者感情。
3.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分析词作的结构。上阕着力描绘赤壁之景,下阕借写周瑜抒发感慨。以纵横之笔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两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问:你认为这首词中最能体现作者豪迈气概的句子是哪句?小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师生共同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最具豪迈之气。陡峭的山崖耸入云霄、汹涌的波涛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水卷起澎湃的雪浪,生动地勾画出了古战场雄奇壮丽的图景,不仅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也为下阕怀古渲染了气氛。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问: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情绪,也有人认为是从愤懑走向平静的自我排解,难掩豪放旷达,你怎么看?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基调和写作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前赤壁赋》探讨“江月”这一意象在苏轼文学作品中的特殊意义。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用时约5分钟。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消化吸收本节课的内容。
问:苏轼的一生,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可谓命运多舛。然而他并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林语堂也曾说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受?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整堂课,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前预设,并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将本词扩写成一篇散文,发布到班级博客中,全班进行交流。
2.三国时代人物众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周瑜呢?自主探究,形成文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