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教学随记:那一个来自城里的小学生
因为高考要腾考场,学校同事宗红老师带来了一个八、九岁的侄女。她是县城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其名李秋琳。
周五的第二节课,我正在电脑上写一篇小文,她突然闯进了我的住房。见我这个“爷爷”还能在电脑上写些东西,一时觉得新鲜,便有意走近了我。
在我们进行简单交流的同时,她翻阅了我的语文教课书。读起了第一组课文《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等古诗。要知道,这可是四年级的课本呀。但是她不但读得通畅,而且在我有意与她讨论诗句的意思之时,她也能大体理解。
一个距离四年级还有一年的三年级学生,在读诗仅一两次的情形下,就能把古诗大体读懂,自然有她的语文天赋,但也彰显了城里孩子语文综合素养的确较高。倘若没有日常语文学习的沉淀,没有日常教育教学中长时间地锻造,自然是很难做到的。
且这种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之后的习作念稿中,又再一次得到了印证。她把自己写的一篇《家乡的一年四季》的作文,逐段念给我听了。其文不但注意了开头总起,结尾收笔,而且在构段上,亦能按春、夏、秋、冬的次序展开。显然,这是在仿效已学过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进行构篇构段的。而在写句的过程中,不少处也挪用了本期课文中已学过的语句。比如,在写春天时,她就挪用了《燕子》一文中的“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在写夏天时,还挪用了“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等语句。因此,在整个念稿的过程中,除了少数处,我有意引导她认识自己习作的优点外,我只是欣赏,赞而不剔。
这真是一个可爱且聪慧的孩子。说她可爱,是说在她与我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毫无某些乡村孩子的忸怩之态。说她聪慧,是说她读古诗时,有着较强的语言敏锐力,以及解读力;也是说她自己习作时,有运用文本所学的意识,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虽然我并十分了然城区语文课堂的真实情形,但从一个简单的交流时段中,我看到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当然,这个差距绝不仅仅是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区别,更为突出的就是在孩子走出课堂或学校而后,是否具有开放的性格,是否具有包括读、理解、表达等在内的语文能力。而来自城区的李秋琳同学恰好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良性的一面。
虽然其中也让我看到了灌输教育的痕迹,比如习作呈现的大体是一种“样板体”几乎少有自己的观察和体悟等。但是,对于初习语文的小孩子来说,起步时段的临蒙与规范,仿学与复制,不但能很好的应试,还有助于积累呀。因为总有一天,她或者他们会随着积累的增多与内化,与书中所学融为一体呀。
当然,简单的过程,并不足以让我看到诸多,也并不能说明乡村的孩子普遍劣于城区的孩子。故我在此祝愿李同学愈学愈有灵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