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苏教版(2016) / 八年级下册 / 赏读龙应台《目送》课后反思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赏读龙应台《目送》课后反思初春时分,忽阴忽晴,忽暖忽寒。周末雨天,宅在家里,怀抱一本龙应台《目送》,眼见的、心中的,腾起了万千思绪,不尽是青葱春色了。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在春日里读到她的这样文字,真的应了这样的光景,好比天人合一。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并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就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就如作者在代序《你来看此花时》所言:我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我和风景约会的时间长了,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底,突然悟到:真正能看懂这世界的,难道竟是机器,不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世间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时候,我们认为看清了,实际上,我们是在用机器看世界、观风景。相机,原来不是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们心的批注、眼的旁白。于是,我们可以把相机放进走路的背包里。这世间的风景于我心如此“明白”,何尝在我的“心外”?每一个被我用心“看见”的瞬间刹那,我都要采下,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会稍纵即逝;稍纵,即逝。这是一个写作者的使命。带着这种思想,我们来读《目送》,我们必须用心用情。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经典的开篇散文《目送》,撷取了这样几个目送场面: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牵着他的小手到了学校必须放手。我无比清楚地几百人中找到自己孩子的背影。孩子无奈地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过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孩子的视线和她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在华安十六岁那年,作者送华安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华安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孩子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作者等候华安消失前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最为怅然若失的是,华安二十一岁,上大学,正好是作者教授的大学。即便同路,他也不愿搭乘我的车子,他戴上耳机,紧闭一扇门。我只能从高楼上看到他的高高瘦瘦的背影,还有一条空荡荡的大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作者由衷地感叹: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到这里,我们的一份感怀油然而生。生命的成长决定着分离。孩子们的这种“独立”,既是家长所日思暮想的,也是在感情上难以接受的。理合情不合。孩子长大了,心气也高了,真的不在乎了。当母亲的,有着多少次给予孩子这样的目送呢?孩子的背影,是母亲的心结,更是母亲下一场思念、下一个牵挂的开始。只是做子女的,慢慢地,也是那么不经意地,疏忽甚至疏离了这种亲情。一份份不再重现的画面,就这样,挥之即去了。这是生命的站台,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朱自清笔下的那个背影,挥之不去啊。 更为让人感动的是,作者龙应台让这种生命挽歌不停地吟唱,让它回旋于耳: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作者想起自己爸爸当初送她上大学的情形。“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爸爸没有让这种令作者难堪的场面留在孩子的大学同伴眼里,为了留给孩子那份自尊,他还没有到学校大门,就提前倒车回家了。后来爸爸老了、病了,不能动了,作者每个礼拜作者都往医院看他。她推着爸爸的轮椅散步,爸爸的头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他的裤腿,作者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她必须那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她又一次看到爸爸的那个轮椅上的背影。 最后一次目送,是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慢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她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到五米。这是作者最后一次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铭记这最后一次目送。 作者又一次独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似是一个生命轮回:目送,是儿子的生命成长;目送,是父亲的生老病死。实质上,目送,更多的是自己的生命的一个历程。爱心、童心、感恩心、孝心、平常心,孩子、老子,生死别离的两端,目送与目迎,都在那里周旋。 读着这样的作品,不能不为作者那些细腻的情感所触动。她的文字,再现着父母、子女的亲情,那些知己好友的情感、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种种风情人土,她都用那最敏感最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之处那最动人心弦的种种感觉。读起来,就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我们知道,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家长,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之处,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宽容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尊重孩子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在《十七岁》中,孩子笑话妈妈跪在江离丛中拍摄白天鹅,感动得眼睛潮湿,华飞一旁看着我潸然欲泣的样子,淡淡地说:“小孩!”并让妈妈不要指点长尾山鸠:“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没有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到底谁是小孩,我们不去追问;而作为母亲的那份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在《牵挂》里,作者感叹道:我们实在太认识人生的无常了,我们把每一次都当做可能是最后一次。梦来梦去,说长道短,朋友之间就是“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那种情愫。在《寒色》中,作者写到“家”的含义:孩提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做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家,亦远亦近,亦寒亦暖,只要有心在,家就在。 对于幸福的理解,龙应台《幸福》中阐释: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子下。这是一种平常心,一个道心,平平安安就是福。对于这种看惯了平常,甚至对幸福腻了的人,作者在《普通人》一文中,提出自己的担忧:可能我感觉丝丝的不安。毕竟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作者为此勾画这样一个再也熟悉不过的场景:午夜,温煦甜美的灯光,小镇简陋的小厅在煎饼,两个人不为什么事打起来。豆浆店的人说,那两个差点打架的人,一个是在菜市场卖鲜鱼的,一个是中学老师,本来是不错的朋友,可能喝了点酒,也许过两天就和好了也说不定。 生活的美好需要保卫和呵护,但生活质量的提升到需要好多自我来调适。生命中有着很多“小确幸”,需要我们用心经营。我想有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能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是坐在黄泥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慢看........(《慢看》)作者显然在向往一个境界:慢的境界。时间怎么流都可以,任何时刻,任何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在面对的父母时,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她知道“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知道“妈妈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年迈衰老甚至开始神志不清的妈妈想要的,只是那样平淡而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凝聚着她一生丰盛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对于一天不知念叨多少遍这样话语的母亲,她没有嫌烦。习惯独睡的她陪伴着母亲,像带孩子一样把被子裹好母亲的身子,等她睡着了,再起来工作(《雨儿》)。  父亲更是这样,父爱是山。作者在《冬,一九一八》中直抒情谊:我们记得他的暴躁,我们记得他的固执,但是我们更记得他的温暖,他的仁厚。他的眼睛毫不迟疑地告诉我: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他和我们坚韧无比的母亲,在贫穷和战乱的狂风暴雨中撑起一面巨大的伞,撑着伞的手也许因为暴雨的重荷而颤抖,但是我们在伞下安全地长大,长大到有一天我们忽然发现:背诵《陈情表》,他其实是在教我们对人心存仁爱,背诵《出师表》,他其实是在教我们对社会心存责任。在《魂归》中,作者再次把对父亲的那种依依不舍推到极致:“对不起,做儿女的舍不得。我们要亲自捧着父亲的骨灰,用自己的手带他入土。”“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别人代劳。”当司仪用湘音唱起“上----香”,你震惊了。那是他与“爱己”说话的声音,那是他教“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于一色”的腔调,那是他的湘楚之音。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你深深跪下,眼泪决堤.....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懂得放弃,生命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多一份感动。 她的文字,如晨曦里沾满露珠的青草,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   她的文字,如静湖中绽放微光的灯塔,光茫和明亮,沁入心房。 她的文字,如 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小溪,晶莹和剔透,缓缓流淌。  从她的文字中,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文,读人;读人,读故事,读感动。   放下书,闭上眼睛,聆听到窗外滴水声,亲情,大爱,细微,纷繁,易逝。来自不易,珍惜当下,感受平常。我心悠悠雨纷纷。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不至于成为眼下的悲凉。 读《目送》,读温暖;在这三月的阳春。让我们的心灵多一些美好,让我们的生命多一些感动。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