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以学生为圆点,划出“问题”的圆
新课程标准一直倡导我们课堂上一切“以学生为主”。教学设计也是如此,脱了学生水平而设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因此,掌握学生的水平来设置问题,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1、一切以学生为本,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回答能力。以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课为例,在第一次设计与教学时,由于是参加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所以我在设计时过于注重于教学环节的衔接,而突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因为我自己阅读过教材与教参后觉得,这是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课文,唯一的难点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所以设计时参考了当时全国著名的案例,从别人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上未经加工,直接引与到我的课堂当中,结果学生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在回答相应的现实事例时,大都回答到“我帮助了他,他也会帮助我。”这一点小事上,而我由于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课堂上也未能及时引导学生。导致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到这一难点。整节课也卡在这里,显有犹如喉有鸡肋。吸取第一次的教训后,第二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设计的重点从课文中抽离开来,围绕着中心去思考学生现有的水平。把看到的和学到的优秀案例中“不能引导过多的”这一点提示强制性的从脑海中删除,以催眠式的方法告诉自己,我不是在上什么公开课、精品课,而是要让学生如何明白这一课的内容。引导上,做到由浅至深。同样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难点上,我引导学生从现实身边的小事想起,以至想到社会上可以做到的事情。学生的学习明显主动多了,也能拓展思路,把一些从电视上或者书本中的事例也说了出来。如“捐血、让座、共同爱护绿色家园、保护动物”等。难点也就相应解决了。由此可见,再好的教学案例还是必须回归到自己的学生本身素养上,只有适应学生学习的教案才是最好的教学设计。
2、课堂问题的设置要能避轻就重,本班的学生比较活泼,长期上电脑的后遗症导致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会误解教师的语言,并且能引起学生的哄笑,这样会造成一些本该严肃的问题儿戏化,一些本该让学生领悟深思的问题表面化。还会起到误导学生的效果,而相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现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因为课堂气氛会显得没那么沉重。但语文本身讲究的就是语境,情境的创设更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故针对学生的这种状态。在设计提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素质修养会不会想到其他方面,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状态,又应该如何处理和如何引导学生回归到课文的思考中。还是以《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为例,当时设置问题时,我曾经想如果让学生能从自身的养花方式去思考,也许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于是设计时在教学完第一自然段后,提问:“联系你自身的养花经验,你能想到什么?”。可是在上课前的十分钟里,我与同学的闲谈中说起种花,大部分同学说没有种花的经验,有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许看电视多了,却说一番不文雅的话:“看别人种过呀——花柳。”引起了同学们的一片哄笑与打骂声,我想,如果在课堂上继续这样提问,一来学生没有经验,无法比较,二来如果真出现这样玩笑的场面,整节课的氛围又会被引向何方?所以在上课时,我断然取消了这一提问,直接进入下环节,减少了这种不良状况的发生。
其实恰如我们常说的:“学生不是产品。”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水平,不同的素质,决定着既使是相同的课堂,也不可能以相同的问题来解决。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要遵循一切以学生本的思想,这样才能规划了圆满的“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