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这学期,学校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以支教的巴蜀的两名教师为“头”,开展了学校教师 相互听课活动;学校还组织了与之联谊友好学校的老师进行“课堂展示活动”;只要有机会,学校还让许多老师走出去,听全国特级教师,县级优秀教师讲课。这些听课活动的开展,让许多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颇有收获,为促进今天的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在我校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有幸听了八堂数学课,八堂语文课,一堂体育课。特别对某校的许老师上的四年级课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活动,印象很深刻,很有一些想法,课堂活动中对语文课堂活动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活动的实用性,及语文课堂活动中的“读”的理解和运用都有其独到之处。现将这堂课的目标,课堂活动过程实录及我对一些问题的不成熟的思考记录下来,供大家参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是为什么读书的?
生1:为了学知识!
生2:为了长本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3:为了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挣大钱!
生4: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师(评价):有目标才有动力,希望你们为这些目标而努力学习!
师(课题谈话引入):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十二岁的周恩来自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
师:“崛起”是什么意思?
生1:奋起; 生2:兴起,重新站起来;
生3:一个国家由贫穷落后变得繁荣强大!----
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租界,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崛起”的意思!
师: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言?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请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说出来。
生:中华不振(师板书)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这个志言!(生齐读这个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是从那些地方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可以用笔边读边勾划,也可以在你最有感触的地方写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划,写感受,汇报并交流。
师:你是从那里体会到“中华不振”的?
生:从看到租界的样子体会到的。(生读此句子)
师:怎么体会的?
学生1:“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这里的“热闹,繁荣”,却不属于中国人,而当时的中国人贫穷,从而体会到“中华不振”的!
学生2:“耀武扬威”,租界巡警本来应该是为中国人服务的,却护着洋人,向中国人显示威风,耀武扬威!
学生3:“大多”,这么繁荣热闹的地方是外国人的乐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是国中之国,是中国人的耻辱!
师:看到这一幕幕,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气愤!
师: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一段话,(指名读,齐读)
师:通过把勾的词语读成重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是朗读的一种方。(师示读,在指一学生读)
师:还有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吗?
学生:“他们急忙奔过去,-----,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得意扬扬”,按常理来说,你的车子撞死了人,会有什么表现?
生:很内疚,很害怕!
师:而洋人却还“得意扬扬”,你知道洋人在想些什么吗?
生:撞死一个中国人算什么,就是撞死十个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洋人根本没把中国人的生与死放在眼里,真是好嚣张!
师:这位当街低头跪着的妇女呢?你听到她凄惨的哭诉声了吗?妇女在哭诉什么?
生:我的儿子,你好可怜哦!你死得好无辜哦!妈妈却不能为你伸冤!
师:看到这样一位妇女在我们面前哭诉,而她旁边站着一位得意扬扬的洋人,此刻你是怎样的心情?
生:对洋人很痛恨!
师:对妇女呢?
生:很同情!
师:让我们带着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痛恨来读这段话吧!(生齐读,指名读)
师(价评):你把你的感受都带进了这句话中,把我们的情感通过朗读释放了出来!(生分读!在个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读到这些文字,这些沉重的句子,你能在大脑中想象出一副画面吗?
学生:妇女好可怜啊!巡警仗势欺人,洋人太嚣张了!
师:我们现在再读书中的这些句子,你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生个读,深深地体会这一场景!)
师:请同学们把勾画的词,读成重音的方法再读(学生试读,在指名读)
师:让我们想象着妇女哭诉的画面,再来读这句话,你一定会体会得更好!(生自读后回答)
生:是的,我非常仇恨洋人,非常同情无助的妇女!
师:请大家带着同情的心情再读!(生自渎)
师:你还从那里体会到“中华不振”?
生:“围观的中国人------,只能劝劝那个妇女。”
师:通过文字,想象人物的动作。
生:握紧拳头!
师:神情。
生:怒目而视!
师: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紧握拳头”----看出中国人很气愤!
师:当时围观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表情?
生:咬牙切齿,睁大眼睛怒目瞪视着洋人!
师:他们握紧拳头想干什么?
生:想打洋人!想替妇女讨回公道!想替死者报仇!
师:但是,在当时,这群围观的中国人这样做了吗?他们是怎样做的?
生:他们只能劝劝可怜无助的妇人,真是敢怒不敢言!
.师:这些中国人带着什么样的心情这样做?
生:很无奈!(学生带着无奈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中华不振”?
生1:这个妇女和亲人被------训斥一通!(学生谈体会)
生2:.巡警本应为人民服务,而这些巡警“不但不帮助中国人,反而帮着洋人训斥中国人!”巡警真坏!
师:.巡警该训斥妇女吗?本该怎样做?
生:不该!巡警本该让洋人血债血还,赔赏妇女!
.师:但是巡警不但不惩处洋人,反而把这个受害的妇女训斥一通,这样的做法,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仗势欺人,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巡警的丑恶嘴脸,(师生合读)
师:你们结合课文,能用“不但-----反而-----”,来说说这场人间的悲剧吗!)
生1: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助中国人,反而护着洋人,对妇女训斥一通。
生2:围观的中国人不但没有为妇女讨回公道,反而只能劝劝那个受欺负的妇女!
生3:洋人不但没有向妇女道歉,赔赏,反而得意扬扬,不可一世!
生4:那个妇女不但没有讨回公道,反而被巡警训斥一通!
-------------
师:周恩来看到了这么多的不平,不公,他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原因,你明白了吗?
生:中华贫穷,落后,清政府无能,懦弱!
师:这是因为“中华不振”!(师介绍当时的背景资料)
师:同学们,周恩来看到这一切,他心情能平静吗?
生:从租界回来,他常常一个人在那里沉思!
师: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他想的写下来,在互相交流)
生1:我一定要好好读书,把祖国建设得强大起来!
生2:赶走洋人,恢复中国人的尊严!
生3: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洋人欺负,要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振兴中华!
----------
师:是啊!十二岁的周总理回来后,他思绪万千,他忘不了中国妇女在自己的国土上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伸,为此,周总理立下志言!他想到了洋人在中国的国土上耀武扬威,为此,他立下志言!他想到了中国的巡警居然欺压自己的百姓,为此,他立下一身奋斗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总结谈话):是的,他已经下定了决心,“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好一句“邃密群科,济世穷!”他调头东去日本留学,为的是学成归来,振救贫穷落后的中国,他“面壁十年图破壁”,则表明他学成归来的决心,为祖国,为人民干一番大事业!
(生齐读诗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豪情壮志)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祖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勤奋学习,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走下去,为祖国的腾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板书“腾飞”)
师: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用你们的声音大声告诉老师!
生:有!!!
师:同学们,光有口号和目标还不行,还要看你们的行动,老师期待着你们!人民期待着你们!!祖国期待着你们!
课后反思的几个问题:
一,课堂活动过程,主要是展示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一个“舞台”。
课堂只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舞台”,老师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讲台就是舞台,学生就是观众,书,粉笔,.黑板就是道具!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个“舞台”,怎样达到最好的舞台效果,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活动过程中达到获取知识的最大值,这就要求教师有一个精心的准备过程,精心的构思过程,精心的设计过程,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对文章的剖析拿捏得恰倒好处。
教师在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去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巧妙利用课堂活动过程的闪光点,把课堂活动推向高潮。其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把戏份做够,做足,做到家,做到位,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让学生融入其中,乐在其中!使学生感动而有所“悟”,使学生发自内心得接受文中的文字之美,自然之美,知识之美,接受文中的正确观点,接受文中所体现的精神!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去感悟,去行动,去宣示,去维护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自觉地去和生活中的邪恶作斗争,用言语行动去实现明天的幸福生活。
这堂课的许老师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她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读”,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思考,让同学们知道周恩来总理立志的原因:中国太穷,中国人太穷,一个国家穷了,就要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中国人穷了,就要受洋人的欺凌和侮辱!政府的无能和国人的无助,家破人亡的悲剧让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学们为周恩来的思考感动,为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匡扶国家,造福人民而感动,也为周恩来总理的誓言感动!更为周恩来总理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作秀”,要讲求一个“实效性”。
这几年,有机会听过学校片区的赛课活动课,也去听过县里举行的优质课竞赛课,不论语文数学还是其它课,有的是为了讲课而上课,有的是为了听课的领导和老师而上课,有的是为了追求课堂艺术的完美而上课。为了这些不同的目标,好多老师的课,都“精雕细作”,利用现代科技的资源优势,不论什么课,都来上点吸人眼球的动画,配上点优美动听的音乐,或是一堂课反复地试讲,讲了改,改了在讲,看上去给人的感觉近乎完美,有的预设场景,伏笔,人造课堂效果的轰动效应。这些课堂活动的主观动机是好的,都是想把课上好,可是课完了,学生下课了,学生学的知识也随之抛到脑后了!这是为什么呢?那是讲课的老师忘记了学生这个客体的存在,只顾自说自话,不顾学生的真实感受,也就是没有讲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没有水到渠成,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感受,去感动,没有让学生自发地思考问题,没有让课堂活动自然而然的表现出闪光点,学生被动地活动,对知识被动地接受,也就是网上说的“学生被上课了”,这种模式还是没有创新,还是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好处,对学生的智力的开发更是一点帮助都没有,也谈不上对学生什么“素质教育”了!
许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做得挺好,通过学生自己的“读”,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分析”,老师整个课堂都是起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去总结课文的实质和要体现的精神!这样一堂常规课,老师上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到处溢散着的是收获的“快乐”!是成功的喜悦!这不正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吗!这不正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吗!这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吗!
三,“读”在语文课堂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古语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语都是古人读书的感受。在今天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数学重在“思考”和一个“算”字,而语文就离不开一个“读”字,语文知识是通过“读”表示出来的,语文的阅读能力是通过“读”表现出来的,语文课堂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读”的方法和能力的展演过程!
“读”是语文课堂活动过程的一条链子,这条链子串起了许多课堂活动的环节,是条金链子!在课堂活动中,如何去“读”?如何把握“读”的尺度?则是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关键所在!语文课堂活动过程中,“读”的方法很多。有默读,有范读,有朗读,有引读,有个渎,有分角色读,还有用不同的语气去读等等。但是怎样让学生应用“读”的方法,使学生“知其法,得其事,明其义,晓其理”,也就是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读”让学生读有所获,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全国的文字专家,教育专家反复筛选出来的精美作品,文字之美,词句之美犹如潺潺山泉流淌出来的一个个动听音符,文章中的山水之美,让人如醉如痴,留恋忘返;文中的人性之美,让人品味其中,经久不忘;文章中的精神之美崇之敬之,赞不绝口,世代相传!一个语文教师如能把握“读”的这个度,并能运用“读”的方法,让学生读有“三得”(得法,得事,得义),这堂课,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教学的许老师,在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的“读”,就很有特色。开篇一个“读”字,让学生理解了“崛起”一词的意思,接着一个“读”字,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中华不振”,为什么“中华不振”,再接着用“读”字让学生知道周恩来总理立下的远大志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包含的那种精神!在课堂活动“读”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就让学生具备了分析理解课文的前提,更是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文章之美,感受到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文中警醒世人的精神!学生通过自己“读”出来的道理,自己“读”出来的精神,就能更好地去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祖国服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