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七年级下册 / 第四单元 / 爱莲说/周敦颐 / 爱莲说 教学案例

爱莲说 教学案例

  • 2021-04-08
  • 5页
  • 14.25 KB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爱莲说     周敦颐 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他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抒志。 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整体感知 一、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甚蕃(fá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二、解释下列实词: 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       ) 3、不蔓不枝  (            ) 4、香远益清 (      ) 5、亭亭净植(         )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7、花之隐逸者也(           ) 8、花之君子者也(                    ) 9、陶后鲜有闻  (       ) 10、宜乎众矣  (                  ) 三、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染。   2、牡 丹 之 爱/ 宜 乎 众 矣。 3、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四、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更加                陶后鲜有闻          少 益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        鲜     屡见不鲜           新鲜          受益匪浅               益处              芳草鲜美           鲜艳   爱  莲  说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应该是很多了! 合作探究: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托物喻人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 “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 “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 “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诌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独立高洁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托物言志:   洁身自好不慕富贵             菊花—隐逸者  欺霜耐寒幽居独处 莲花—君子         高洁质朴芬芳清高 牡丹—富贵者   浓艳富贵追名逐利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另外,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花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菊: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何污而隐居。正衬 莲:虽在尘市,但不同流合污,不慕富贵,鄙视趋炎附势。赞美 牡丹:贪图富贵,趋炎附势。反衬 4、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排比(如第5句) B比喻(如第5句) C对偶(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反问(如第8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拓展:你学过与莲有关的诗句吗? 《爱莲说》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过去,在教文言文时,由于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而且文言文晦涩男懂又不好读所以一直以来我在教文言文时生怕学生不会于是把所有的\".重担”\全部自己扛起来,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没有认真去背,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但在多次新课的培训下听名教师的优质课使我的思想观发生了转变.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在上《爱莲说》时,我是这样上的。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花?能说说为什么吗?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很随意地谈起自己喜爱的花.有几个同学谈到了荷花,于是我便紧接着问:你知道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教师领读。再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濯,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千百年人们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所以,我先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熟读课文,明白课文的大概内容.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