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他山之石亦可固我之本——《海底世界》教学案例与反思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作者:葛丽霞 问题提出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是大家探讨最多的话题。有人说,一堂好课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好课都必须守住的底线;有人说,一堂好课不仅是要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还有人说,好课追求的是学生的收获,如同农民没有收获的耕耘是徒劳的一样,学生没有收获的课是失败的,收获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然而,通过参与课改的亲身体会,面对自己的课堂,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堂好课除了以上几种观点,仿佛还缺少点儿什么? (www.ttzyw.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直到教学青岛版教材第一册的准备课时,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教学案例 那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图:在神秘的深蓝色海底中,生活着巨大的鲸鱼、美丽的鱼群、可爱的水母,还有遨游海底的潜水员…… 片断一: “小朋友们,海底世界美丽吗?” “美丽。” “那我们一起来数数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好吗?” “好。” “那我们先来数数有几只小螃蟹,可以吗?” “可以。” 接下来,学生们在我的“引领”下,将每种小动物的只数仔仔细细的数了一遍。尽管一节课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上完后总觉得整节课是由我来唱主角,学生们只是我的配角。 在认真反思之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并在另一个班进行了尝试。 片断二: “孩子们,谁愿意告诉其他小朋友,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或发现了什么?” “我看到了9条小虾。” “我看到了1条大鲸鱼和3个潜水员。” “我发现海底也有小花。” “我发现鲸鱼是最大的。” 刚踏入一年级没有几天的这群孩子们,早忘了先前我教导的“发言要先举手”,而像一群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叫开了,我有点儿插不上嘴了。 “老师,这幅图上的所有海底的小动物我都认识,我都能说出它的名字。” “我也能,而且我还知道鲸鱼不是鱼。” 看着眼前呈现的这幅美景,感受着孩子们传递给我的那种兴奋,我发现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不用那些纯粹的数学对话, 有时能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得意地想:“多亏这一环节我没像上节课那样让孩子们机械的数数每种动物有几只,而是让他们像在说话课上一样,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或者自己的发现。” “老师,我还会看着这幅图讲个故事呢!”课间还缠着让我讲故事的孙梓成大声嚷嚷着。 我一听,眼前一亮,借机拍了两下手“小朋友们,孙梓成还会看着图给我们讲个故事呢,咱们安静的听一听,好吗?” 一张张小嘴马上闭上了。 “在大海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一天,鲸鱼大王请来了3个小朋友来参观,10只小海马为小朋友们弹着琴,可好听了!4只小螃蟹在跳舞,可好看了!两只水母爸爸和两只水母妈妈领着两只小水母跑来看,睡觉的小海星听到这么好听的声音也睁开了眼睛。4朵小花笑嘻嘻的喊着:‘小鱼、小虾们,快来呀!’3个小朋友说:‘海底世界真奇妙呀!’” 没等我示意大家为他喝彩,教室里已经装满了掌声。 掌声过后,我眼前出现了一片“小树林”,耳边尽是 “老师,我也会讲。”“老师,让我再讲一个吧!” 于是我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进程,让孩子们都看着这幅图在同桌间、小组内尽情的讲数学故事,一节课在一个个不同而精彩的故事中结束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孩子们那些高高举起的手时常出现在我面前,那些争先恐后表达想法的声音仍然回响在我耳边。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自己在探索,思维在碰撞。我想假如我像第一节课那样让孩子们机械的数数每种动物有几只,教他们“学会”大多数孩子都已经有认知基础的那些数字,那孩子们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吗?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虽然孩子们的故事在我们成人眼中略显稚嫩,图上的内容也说得未必全面,但每一句话都是孩子真正启动思维得出的结果,是学生内心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数学知识。孩子们在讲故事的同时,不但获得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发展了想象以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他们在这节课中感到快乐,从心里喜欢数学,对数学有了兴趣,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更好吗? 由此,我认为,一堂好课,学生应当觉得轻松,感到兴奋,体验到自信,好课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满足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走向综合。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学习资源,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大胆进行学科间的融合,尝试巧借他山之石(其它学科),攻数学知识之玉,注重跨学科学习。相信只要我们撒下火种,孩子们一定会让我们收获一轮轮金灿灿的太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