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筛选 提炼 比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筛选 提炼 比对
——解答论述类文本客观题 2019年,江苏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开始向
全国卷模式看齐,由以前的三道主观题变为两道
客观题,一道主观题。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两道客观题的解题方法。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19江苏卷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设问方式论述类文本两道客观题的命题指向:
一、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理解、
分析和判断能力,四个选项是对文本内容的提取整合或分析理解,
要求考生判断出其中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对原文论证的分析: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
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点提出方式,总论点与分论
点之间的关系;论据特点,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论证思路及
论证方法等。
命题指向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①
判断步骤:
①审读选项(用笔圈画重要词语,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出初步判断。)
②筛选整合(在原文中找到选项涉及的相关信息,做好归纳整合)
③比对分析(将选项和原文认真比对,找到设误点,做出精准判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①
判断步骤:
①审读选项(用笔圈画重要词语,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出初步判断。)
②筛选整合(在原文中找到选项涉及的相关信息,做好归纳整合)
③比对分析(将选项和原文认真比对,找到设误点,做出精准判断。)示例1 (2020徐州一检《苍古之境》第15题)
选项A.苍古之境被称为画之老境,是一种苍莽古淡的境界,是中
国画的最高境界,很少有人能攀及。
原文:中国古代画家所说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一般
意义上“古”,即古代;一指一种苍莽古淡的境界。……它是中
国画的崇高境界之一。
比对:原文中说“它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之一”,选项中说“是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选项犯了夸大拔高、曲解文意的错误。
典范示例示例2(2019江苏卷《书家和善书者》第16题)
选项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
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借口。
原文第四段,“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
也尝说‘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
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
讲究笔法的借口。
比对:“率先破法”原文中没有这种表述。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典范示例示例3(2019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题)
选项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
一视同仁。
原文: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
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
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
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
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比对:作者在前面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机的方式后,通
过一个“然而”转折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
肯定。所以“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这个说法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典范示例 示例4 (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
选项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
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原文“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
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
时代的依据。”
比对:“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
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典范示例示例5 (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
选项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
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原文第五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
一部分”。
比对:D“无须考虑人民的娱乐和消费需求”犯了武断绝对的错
误。
典范示例设误方法及错误类型设误方法及错误类型 比对方法对原文的论证分析
②示例1(2020徐州一检《苍古之境》)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邵梅臣的话“简淡高古,画家极难事”,意在论证中国画中要实现
苍古之境是极其困难的。
B.《潇湘奇观图》的“混元”,将艺术触角指向生命创化的根源,论证了中
国画家内心在追求苍古之境。
C.文章举“山要老,树要枯,石要怪怪奇奇”例子,意在证明中国画家最擅长
的绘画境界就是苍古之境。
D.文章将唐人绘画风格与五代北宋绘画风格加以比较,意在阐明五代北宋绘
画更利于表达苍古之境。
考题回顾原文:将自然物的生长过程视为一
个时间段,自然物由大到小,由葱郁
到枯老,中国画家最倾心于那枯老
的自然物,如山要老,树要枯,石要
怪怪奇奇,如经历万世的风雨。一
个苍老的生命中裹孕着它的整个生
命过程的所有信息。因此中国画的
苍古之境,是苍老中的鲜嫩,太古中
的当下。
考题回顾
C.文章举“山要老,树要枯,石要怪怪奇
奇”例子,意在证明中国画家最擅长的
绘画境界就是苍古之境。
比对:原文说“中国画家最倾心于那枯
老的自然物”,举例是为了证明这一看
法,C项弄错了材料和观点的对应关系。示例2 (2019全国新课标卷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
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
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
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
心”的根本体现。
考题回顾 ⑤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
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
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
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
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
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
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
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
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
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
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
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
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
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
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
”的根本体现。
原文
比对: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中心
应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
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D项对最后一段的论证中心理解
错误。
另外原文是说“形象”的塑造,
也不是选项中正面人物的塑造。 思维导图示例3 (2019全国新课标卷Ⅱ)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
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
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
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
汲取了前人传统。
典范示例 ①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
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
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
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
偏失。
②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
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
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
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
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
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
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
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
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③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
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
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
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
代的血泪,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
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
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
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
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
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
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选项A.文章用
先总论后分论
的结构,论证
健全才性是杜
甫取得集大成
成就的重要因
素。
原文
比对:选项准
确概括了文本
三个段落的关
系,先总述,
后分两点分述。
结论:正确 ②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
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①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
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
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
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
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
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
《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
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
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②就诗
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
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
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
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
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
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
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
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
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
途径之正。
原文:
比对:
B项概述了第一个分论
点的论证内容。
结论:正确 ③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
态度,①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
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
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
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
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
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
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
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
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
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
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
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
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
”“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
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
待悲苦的态度时,将
杜甫和陶渊明、屈原
等诗人做了对比。
原文
比对
这一段就是概述古人
对待时代悲苦时的三
种态度及代表人物。
而对比的目的是突出
杜甫诗歌的意义。
结论:正确 ②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
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
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
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
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
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
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
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
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③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
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
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
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
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
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
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
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
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
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
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
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D.文章论证了
杜甫所以对时
代苦难有担荷
力量,是因为
他广泛汲取了
前人传统。
原文:
比对:原文中
“汲取前人传
统”与“杜甫
对时代苦难有
担荷力量”分
别属于并列的
两个分论点,
二者并不构成
因果关系。
结论:错误 论述类文本客观题解题方法:
1.审读选项,圈画可疑点
2.研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3.提炼要点,抓住关键词句
4.比对分析,精准判断
【提示】
(1)看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2)不管是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尽可能使用排除法进行判断选择。
(3)我们要动笔圈出选项中的关键词,有些选项可先根据事理、常识进行判
断,寻找可疑点,再将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
(4)有些选项与原文表达方式不同,但意思相同,我们应该判为正确。
课堂小结 提升训练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做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刘焕明
①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
文化领域。(7A)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
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
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
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
骗性的伪命题。
②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
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
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
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
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③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
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
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
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
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提升训练
④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
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
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
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
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7B)
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
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
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7C)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
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
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7D)
⑥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
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
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
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
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3月14日第7版,有删改) 提升训练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解析】
A项, 原文中“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全球化”是观点持有者的看法,而非现实背景,并
且原文首句强调的是“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而非
推动政治、文化全球化,曲解文意;
B项, 原文是“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选项忽略了修饰语;
D项,混淆关系,原文是“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
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答案】C
提升训练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做了细致的
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
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
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
议。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论证内容等。比对发现:文章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答案】C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