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人 文 地 理
C GC G
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城市发展、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的关系:
知识联系体系构建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类型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
2、按投入产出分
种植业种植业
农林牧副渔
3、按产品用途分
畜牧业畜牧业
密集密集//集约农业集约农业
粗放农业粗放农业
商品农业商品农业
自给农业自给农业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二、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1、原始
2、传统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3、现代
游牧业游牧业
旱作旱作农业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地中海式农业地中海式农业((园艺业园艺业))
大牧场放牧业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乳畜业
混合农业混合农业
- 咖啡、可可、椰子、剑麻、香蕉、天然橡胶等
- 油橄榄、无花果、葡萄、柑橘
--温温带带大大陆陆性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质质//糖分的糖分的积积累;累;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气候气候((光热水光热水))
季季风风气候:雨气候:雨热热同期;同期;高山气候:水高山气候:水热热的垂直差异,有利于的垂直差异,有利于发发展多种展多种经营经营。。
--平原平原::平坦开阔平坦开阔;;地形地形 山坡:排水条件良好。山坡:排水条件良好。
--深厚,肥沃,有机深厚,肥沃,有机质质丰富丰富,,矿矿物物质质丰富。丰富。土壤土壤 ((东东北黑土:深厚肥沃;北黑土:深厚肥沃;华北黄土:较肥沃;
西北沙西北沙质质土:透气性好;土:透气性好;南方南方红红壤:呈酸性,壤:呈酸性,贫贫瘠;瘠;四川盆地紫色土:四川盆地紫色土:矿矿物物质质丰富;丰富;
火山灰覆盖区域:深厚肥沃。火山灰覆盖区域:深厚肥沃。))
--灌灌溉溉水源充足水源充足水源水源 ((干旱地区:有灌干旱地区:有灌溉溉水源即水源即为为有利因素有利因素))。。
::市市场场 ((城郊城郊农业农业))
;;
科技科技(优良品种、灌溉技术)
;
工工业业基基础础 ((农药农药化肥、机械化肥、机械设备设备))
;;交通;交通;劳动劳动力;力;政策。政策。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三、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的优势混合农业的优势
1、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2、可灵活地适应市场的需求;3、可有效安排农事活动。
4月 10月
春小麦春小麦
冬小麦冬小麦
:春种 夏长 秋收
:秋种 冬藏 春长 夏收
(东北 西北)
(华北)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三、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基塘农业””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三、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①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②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特点生产特点
-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
热带雨林气候区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三、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2、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①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②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特点生产特点
-主要分布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及我国的东北地区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三、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①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②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特点生产特点
-主要分布于阿根廷、美国、中亚、澳大利亚、南非等国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五、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4、乳畜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
①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②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特点生产特点
-主要分布于西欧、中欧、北美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四、相似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四、相似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乳畜业 大牧场放牧业
生产规模 小 大
集中度 高 低
产品 乳制品 肉制品
气候 温和湿润 干旱半干旱
地租 高 低
主导因素 市场 交通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五、问题及对策小农经营小农经营
1、季风水田农业
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商品率低商品率低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旱涝灾害频发旱涝灾害频发 加大水利工程建设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五、问题及对策中国中国
2、商品谷物农业
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专业化水平和机械化程度中美两国中美两国 均需要降低能耗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五、问题及对策市场主要在海外市场主要在海外
3、大牧场放牧业
改善交通条件气候干旱气候干旱 开辟水源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竞争激烈 培育良种牛/羊天然草场不断减少天然草场不断减少 种植饲料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五、问题及对策
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储藏,且运输不便牛奶及大部分乳制品不耐储藏,且运输不便
4、乳畜业
进一步提高冷藏保鲜技术,加大运输能力/尽可能靠近消费市场
人文地理03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六、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
1、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绿色观光农业。
2、加大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改良品种,提高机械化程度,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4、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自主品牌。
5、缺水地区要积极改良灌溉技术,培育耐旱品种。
6、山区应积极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
高频考点能力突破 -19-◆模型再建 增分指导
高考命题特点:小切口、多角度、深层次、追问式考查。 微观方向分析
农业区位因素
气候气候降水降水
光照光照
灾害灾害
热量热量
品质品质
品品质质、、产产量量
少少
多多
大大
降雨降雨
降雪降雪
积积温温
夏温夏温
冬温冬温
春温春温
秋温秋温
日日较较差差
品品质质
①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热量、光照、降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
气象灾害等。
宏观地形宏观地形
微观地形微观地形
高原高原
平原平原
山区山区
沿海、河沿海、河
地形地形 海拔海拔
坡向坡向
起伏与坡度起伏与坡度
阴阴//阳坡阳坡
迎迎//背风坡背风坡
光、热、日较差
降水、云雾、湿度
河流分布
流水侵蚀作用
土
壤
肥力
质地
水分
气候与气象灾害
水分、洪灾
农农
业业
大大
类类
决定决定
农农
业业
条条
件件
改造改造
畜牧业畜牧业
种植业种植业
立体农业、林果业立体农业、林果业
渔业渔业
冬季风背风
坡防冻
②地形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类型、海拔、坡向、坡度等。
◆地形要素评价
①地形起伏→排水,减少洪涝;
②海拔和相对高度→水热差异、立体农业;
③地形分布+大气环流→增加降水、局部温度偏高/低,增加/减少低温冻害影响等。
肥力
土层厚度
酸碱度
质地
含水量
充足/欠缺
充足:灌溉便利 (有丰富的地下水、河湖水、冰雪融水等)。
水质:水源洁净,对作物的污染小
(黑土、紫色土、水稻土)
(土层深厚有利于根系发育)
(砂粒、粉粒、黏粒)
喜酸植物:杜鹃、越桔、茶树、杉木、松树、橡胶树、帚石兰; 喜盐碱植物:柽柳、
沙枣、枸杞。
粉砂质土壤透水性好,土体内排水通畅,不易产生托水、内涝和上层滞水。
黏质土通气透水不良,排水不畅,容易造成地表积水、滞水和内涝
③土壤
④水源
◆水源要素评价水量、水质、取
水便捷度等角度。
◆土壤要素评价
土壤的肥力、厚度、酸碱度、
墒情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 (2)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
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
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来最终确定比较合理
的农业区位。
• ①市场条件: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平高
低,消费习惯。
②交通条件: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国内市场)、
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品等)。
③农业技术: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农业科技水平。
④国家政策:政策、价格、补贴 。
⑤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
种植技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精耕细作,水肥调配好;科技水平高,种植技术先进。
• 2.有关农业生产特征的区位分析
• (1)单产高低分析
• ①自然条件:水热条件、生长期、耕作制度、光照、昼夜温差、土
壤。
• ②自然灾害:旱涝、盐碱、风沙、低温冻害、病虫害等及减轻自然
灾害的措施。
• ③社会经济条件:生产管理、机械化、科技水平
(2)商品率高低分析
自然条件、科技、机械化水平、生产规模、人均耕地。
用于出售的农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商品率高即产得
多,用得少,用于出售的比率高。
①产量高低:自然条件优劣、自然灾害多少、农业技术水
平高低、人均耕地面积、机械化程度等。
②用量多少:人口数量多少;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
③其他因素:市场需求大小、农产品运输要求及运输条件
(有些农产品易腐烂变质,仓储与运输过程中需要保鲜,进而
影响运输成本,影响产品价格)等影响。
• (3)农业总产量的条件分析
• ①产量受种植面积、单产、熟制、自然灾害等影响较大。
• ②区位条件变化:农业结构的调整、市场需求大小、劳动力数量与
成本、土地数量与成本、交通运输变化、自然灾害等,会导致产量
变化。
• ③技术改善:通过技术改善自然条件来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扩大
种植规模等措施挖掘土地生产潜力。
• (4)农产品品质高低分析
(1)大气洁净,晴天多,光照充足,利于光
合作用;
(2)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3)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慢积累;
(4)水源洁净,对作物的污染小;
(5)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
(6)土壤中某种矿物质含量高;
(7)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
(8)品种优质;技术先进,经验丰富;
生态经营
气候条件
水源条件
土壤条件
技术条件
生长期:气温低的地方,纬度高的地方(如我国东北地区)或海拔高的地方(如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农作物生
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
营养物质丰富;无污染;口感好
环境(气候、土壤、水源——河流上游,高山冰雪融水)质量好;
昼夜温差→有机质积累量(白天气温高,有利于有机质和糖分的合成,夜晚气温低可减少消耗)
;
光照→光合作用;
气温→生育期(农作物生育期越长,积累的有机质越多,品质越好);人类活动→(农业、工业
、交通等)污染物排放量→农产品品质(开发历史短,人类活动少。原生态环境中的农产品品质
更优);
病虫害→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农产品品质(精准施肥可提高品质);
农业技术(改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农产品品质。
微思考:农产品品质高低,何为农产品质量好?
病
虫
害
少
气温--
春温:气温低,积雪;夏温:高温,夜间气温低;秋温:霜
冻;冬温:低温
光照: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
降水:降水少,空气干燥
水土:水分、土壤条件好,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强
灾害:森林火灾
虫源少:环境封闭
科技:培育优良品种;防虫、灭虫措施;农业技术(
烧虫卵,循环农业)
微思考:病虫害少的原因?
• (6)农业生产规模大小分析
• ①影响因素:地形;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市场需求量。
• ②是否扩大规模的分析
• 赞成:市场需求量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原有区位条件的改变,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调
整的需要(出于经济或生态目的);扩大规模带来的重要意义(促
进经济效益提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不赞成:造成原有生态环境破坏;超过市场需求,产品积压;
农业生产条件限制等。
• (7)农业种类多少的条件分析
(8)水利工程建设大小
①农业生产需水量大。
②降水少需要灌溉设施。
③降水季节变化大造成旱涝灾害:河流中上游水库调节,河流中下游涝排,旱灌。
④地形:地势低洼处,易积水;地势较高处,需要灌溉。
• 3.农业的种植方式与农时安排
• (1)作物轮作
• 平衡土壤养分,保持土壤肥力;避免作物连作,防止杂草蔓延,
减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发挥农田的生产潜力。
(2)间作套种
改变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利
用土地资源,同时减轻自然灾害,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增加农作物种类,调整
农业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起垄种植
①光照:可以增大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②温度:可以提高土温。
③昼夜温差:可以加大昼夜温差,利于养分积累。
④疏松土壤:可以疏松土壤,土壤通气性强,同时利于根系伸展。
⑤土层厚度:可以加厚土层,利于××生长。
⑥灌溉与排水:利于(旱季)顺 沟灌溉和(雨季)顺垄 排水。
(4)等高种植
维护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5)农时安排
理论上热量条件是影响农时安排的重要因素;而实际上,在热量丰富的地区,
只要有水源就可以进行农业生产;河流水位变化也会对沿岸地区农业生产产生
深刻影响。如尼罗河、湄公河沿岸地区。
• 4.有关农业生产特征条件的分析
• (1)分析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
• 思考角度:
• ①农作物品质与品牌:品质好(如绿色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
• ②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劳动力、地价等)、仓储成本、营销成本。
• ③上市时间:上市早、上市晚或者上市时间长,价格高。
• ④产量与市场的供需关系: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高;供过于求,市场
价格就低。
• ⑤错开上市时间(不同海拔种植同一农作物,成熟时间不一致);产品种
类;售后 服务等。
(2)分析农业生产进行集聚的原因有哪些
思考角度:充分利用当地农业生产有利的条件(自然条
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集聚带来的好处(共用
基础设施、便于产品销售、共用劳动力、缩短运输时
间、利于信息交流和新产品的研发等,从而降低成本,
获得规模效益)。
(3)“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农户”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思考角度:
①该地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组织农业生产,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
结合起来。
②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有利于形成产品品牌,提高农民收入。
③能保证农业生产顺 利进行,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种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④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有利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保障农民
受益的稳定性。
(4)农场附近建设配套农产品加工厂的原因
思考角度:
①该农产品易变质,不能长期存放,需要及时加工,便于产品运输销售。
②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③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