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整体感知 作品名称: 《红星照 耀中国》 作者:埃德加·斯诺 主要内容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 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 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 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 丹、贺龙、彭德怀等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 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 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 斗争业绩。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 人物形象。 艺术特色 第一,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 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 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第二,作者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百姓之中,为全世界 解答了“红军,没有任何大工业基地,没有大炮,没有毒气, 没有飞机,没有金钱,也没有现代技术,他们是怎样生存下 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 启示与感受 这本书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 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 环境描写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 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 的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整体感知 精读细研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 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 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阅读纪实 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第一,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 印象。 第二,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 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 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第三,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 作者想用它们说什么“话”。作品中记录的是经过作 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 当中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第四,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 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我们要善于学以 致用,汲取营养。 精读细研 拓展探究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示例:朱德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 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 儿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 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 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起来。不料,朱德 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 个字……” 拓展探究 2.出身与家庭 朱德于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佃户家 庭,祖籍广东韶关,客家人。其家在“湖广填四川 ”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 境贫苦。 3.童年的经历 由于家境贫困,朱德自幼便开始劳动,四五岁 时就帮母亲干活儿,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会 种地,平时除了上私塾,还要挑水、放牛、种地。 拓展探究 4.受教育情况 朱德是佃农家庭的子弟,但念过私塾,1905年还考了 科举,之后又去顺庆和成都读书。1911年在云南陆军讲武 堂毕业。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 1922年去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转赴苏 联学习。 5.参加革命的起因 朱德自幼家境贫困,曾亲眼见到六七百个穿得破破烂 烂的农民和妻子儿女被所谓的官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 里,哭声动天。幼年的朱德在这样备受剥削、充满苦难的 环境中长大,从小就萌发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拓展探究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朱德曾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在 云南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起义。1922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 活动。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 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 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任军长。 拓展探究 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 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 长征。1937年任八路军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 令。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 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当选为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拓展探究 专题二: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 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央红军以王明为代表的“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伤亡重大,未能粉碎 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主力被迫退出苏区,进 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路线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途经江西、 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 陕西等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拓展探究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在去湘西的路上,红军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一路上, 红军受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虽然冲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但损失惨重,而红军所要去的湘西,敌人已经布下了埋伏, 等待红军前去。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 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 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 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拓展探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 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 革命转危为安。 (2)长征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 气,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中国 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拓展探究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斯诺用一个记者的笔触同样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 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 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 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 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 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 ……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 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 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拓展探究 2.长征精神的内涵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 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 略;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 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 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 量。 拓展探究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 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 志,扬起理想的风帆。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勇敢面对, 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 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 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 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 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遵纪守法, 团结友爱,甘于奉献,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