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3 .植树的牧羊人
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
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导入新课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4.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
环境的感情。
学习目标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马诺克市,法国作家、
电影编剧。代表作有《人世之
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
的轻骑兵》《一个郁郁寡欢的
国王》等。
作家作品
创作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
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
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
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
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
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
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
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
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慷慨 帐篷 废墟 坍塌
呼啸 溜达 酬劳 微薄
干涸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kāng kǎi zhàng peng xū tān
xiào liū da chóu bó
hé páo guǎ
字词疏通
慷慨:大方;不吝惜。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废墟:城镇、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字词疏通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
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树木;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感悟文本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一访牧羊人
(1913年)
二访牧羊人
(时隔6年)
三访牧羊人
(1945年6月)
为“我”打水,
挑橡子,种橡树。
荒野无际,泉眼干
涸,房屋倒坍
改养蜜蜂,一直
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
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无
建起干净的农舍;
泉水源源不断;一
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4.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第1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
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2—20段):记叙和描写“牧羊人”通过植树,
使废墟变为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21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
美之情。
精读文本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
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初见牧羊人
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
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
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
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
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
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
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
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
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
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
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
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
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
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
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
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
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
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
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
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
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
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
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
点。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
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
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
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
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
难。
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
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
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
道。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
手种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
“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
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
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再见牧羊人
环境: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
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
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
高原上。
牧羊人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
还种白桦树。
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
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
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
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白桦树的活力、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
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
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
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
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
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
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最后一次相见
环境: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
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
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
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牧羊人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
他已经87岁了……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
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
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
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
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讴歌牧羊人的坚毅、
无私和伟大。
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
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
具体描述吗?
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
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
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
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
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合作探究
1.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
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
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
着他这样做吗?
2.布菲老人长期义务植树,“把这片荒原变
成了绿洲”,行为令人称赞。生活中类似“种
树”的行为也有许多,你怎样看待这些事?
坚持身体力行和贯彻美好的品德,便能将各
处的“荒地”变成同样的“沃土”!生活中,
辛勤耕耘默默“种树”的人很多,他们可能就
在我们的身边,万千道德模范、最美普通劳动
者、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
位上,不辞辛苦,协作拼搏,共同为“中国梦
”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
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
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
之情。
主题归纳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
是依靠着什么力量?
荒漠 绿洲
植树35年
无私奉献 执着坚毅 勤勤恳恳
课堂小结
《《植植树树的的牧牧羊羊人人》》描描述述了了一一战战至至二二战战时时期期,,法法国国普普罗罗旺旺斯斯地地区区
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
牧牧羊羊人人将将余余生生倾倾注注在在阿阿尔尔卑卑斯斯山山上上荒荒原原的的植植树树工工作作,,用用自自己己的的
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课文所描写的“一个平
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写作特色
1.时间顺序,叙事清晰。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
高原上的变化,叙事清晰。
2.细节描写,形象鲜明。
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传神,如“房
间里收拾得整整齐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
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
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表现了
牧羊人在生活中的一丝不苟。
文章结构
植树的
牧羊人
叙述
评价----牧羊人功业如同“上帝”,人的力
量
概括说明人物形象---点题
一见牧羊人:选橡子,种橡树
三
见
牧
羊
人
二见牧羊人:满是树木,溪水出现
三见牧羊人:生机勃勃,成为沃土
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
积极乐观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
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
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
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
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人
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拓展延伸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
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
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
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
期望。
拓展延伸
•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
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
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
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
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一封封
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
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
的温暖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
连在了一起……
拓展延伸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
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
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
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他是世上最亲
的邮递员!
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
1.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与朋友一起植树吧。
2.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与同
学们分享。
• 谢谢观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