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5 散文二篇
R·八年级上册
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
的感悟。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
的写法的妙处。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
观、豁达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
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
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①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
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
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②作者又感悟
到生命的永恒,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
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
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
在的。
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
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①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
情转入低谷;②接着用“不应该悲观”一转,描
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
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
③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
生命,感情高亢,如金声玉振,给人以磅礴
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
考引向深入,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
打动人心。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
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
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
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
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
之前,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让世界变得
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
获得永存。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
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学习目标
作者 罗素 生卒年 1872—1970 国籍 英国
评价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
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
理》《物的分析》等
走近作者
字词积累
遏制 飓风 濒临
俯瞰 深渊 嘲讽
è jù bīn
kàn yuān fěng
整体感知
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
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
三个目标是:①对爱情的渴望;②对知识的
追求;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
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
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
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
神动力。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
条理由?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
秘缩影。
细读感悟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
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
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知道
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
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
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
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
无依的老人。
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
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
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
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和同情,
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
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
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
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
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
的共鸣。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
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