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二章 声现象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导入新课 你身边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学习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重难点) 导入新课 如:音乐会上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钢琴演奏,清 晨树木鸟儿清脆婉转的叫声。 乐音与噪声一 1.乐音 发声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如:建筑工地上各种机器轰鸣声,飞机起飞和 下降时巨大的响声等。 讲授新课 乐音 噪音 物理角度 发声体做规则振动发 出的声音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 出的声音 环境保护 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人们 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波形 3.乐音和噪声的区分 讲授新课 例:请你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音的是 (  )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 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 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 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 B 噪声与乐音没有根本的区别,在 特殊情况下乐音也会变成噪声。 讲授新课 结合现实生活回答问题: 1.噪声的来源有哪些? 2.我们是否可以将它们分类? 噪音的来源二 讲授新课 (1)交通噪声 –引擎、排气管、车胎、喇叭声 … (2)建筑噪声 – 机械、拆卸土程 … (3)工业噪声 –抽风和空调系统… (4)生活噪声 –闹钟声、婴儿的哭闹声、谈话声 … 讲授新课 既然噪声的来源那么多,噪声又有强有弱,那 人们以什么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它的符 号是什么? 讲授新课 噪音的强弱等级和危害三 讲授新课 1.单位:分贝 符号:dB 表示声音的强弱 2.等级: 0dB 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30-40dB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dB 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 90dB以上 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 产生疾病 150dB 鼓膜会破裂出血失去听力 讲授新课 (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 和休息。 (2)生理效应:耳聋、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 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乃至死亡。 (3)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损坏建筑物。 讲授新课 3.危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dB 90 70 50 讲授新课 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研究表明:噪声不仅对人的听力造成影响和损伤,而 且也会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造成不 良影响。德国科学家最近研究证实,长期居住在噪音较大 的环境下的人易患高血压,所以专家称噪音为“致人死命 的慢性毒药”。 《生活时报》报道 小资料 讲授新课 在声源处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噪声的产生 噪声的传播 噪声的接收 植树 戴耳罩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安消声器 讲授新课 控制噪音四 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一些城市规定学校 周边机动车禁止鸣笛,下列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 相同的是(  ) A.在录音棚内安装隔音设备 B.夜晚禁止建筑工地施工 C.在学校或住宅区种植花草树木 D.在高噪声厂房工作的人员要戴上耳罩 B 讲授新课 练一练 课堂小结 噪 音 的 危 害 和 控 制 噪音的来源 噪音的等级 噪音的控制 噪音的危害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 环保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 习和工作的声音 单位:分贝 各种分贝的声音 妨碍噪音产生 阻断噪声传播 防止噪音进入耳朵 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D.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B 随堂训练 2.如图是某市区矗立的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 从装置上显示的分贝数可知:( ) A.此处的噪声能使人失去听力 B.此处的噪声能妨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C.此时的噪声妨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 D.此时的噪声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68 dB C 随堂训练 3.下列有关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安静的图书馆里的嘈杂的说话声属于噪声 B.机床车间的机器工作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 C.优美的音乐人人爱听,它不可能是噪声 D.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 于噪声 C 随堂训练 4.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 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 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 属于( ) A.堵塞感受噪声的器官 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B 随堂训练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