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中
物理
2021
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单元四、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总体脉络:中国近代史(
1840
—
1949
年)
1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
从政治角度看,主权遭到破坏,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
经济角度:被卷入资义市场,经济日益殖民地化;
半封建:指封建主义受到冲击逐步瓦解,资义先进的生产方式等在中国传播。
不能理解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社会
单元四、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总体脉络:中国近代史(
1840
—
1949
年)
1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后期
(1840
—
1911
年)
北洋军阀统治(
1912
—
1927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1927
—
1949
)
单元四、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总体脉络:中国近代史(
1840
—
1949
年)
1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两个时期:新旧民主主义
3
、两对矛盾:
A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B
、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单元四、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
4
、两大任务:
A
、民族革命
——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
、民主革命
——
反封建专制,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求
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5
、四条线索
(
1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华史(必修
Ⅰ
专题二)
(
2
)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必修
Ⅰ
专题二、三;选修
Ⅰ
专题九)
(
3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必修三)
(
4
)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必修二)
第一部分、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背景:
1
、国际:西方工业革命开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
、国内: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阶级矛盾尖锐,内部危机严重。
(二)列强侵华的过程
1
、鸦片战争:
1840
年
(道光二十年)
- 1842
年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56-1960
)
3
、甲午中日战争
1984-1985
4
、八国联军侵华(
1900
——
1901
年)
(二)列强侵华的过程
1
、鸦片战争:
1840
年
(道光二十年)
- 1842
年
(
1
)过程
A
日期:
1840
年
6
月
28
日
(道光二十年)
- 1842
年
8
月 。
B
地点:广州 珠江口
C
导火线:虎门销烟
(
2
)结果:
英国胜利,签订
《
南京条约
》
条约
(史称
《
江宁条约
》
)
(二)列强侵华的过程
1
、鸦片战争:
1840
年
(道光二十年)
- 1842
年
(
3
)
《
南京条约
》
内容:
A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B
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C
赔款
2100
万银元。
D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E
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关税,中方应与英国协商。
《
虎门条约
》
、
《
中美望厦条约
》
、
《
中法黄埔条约
》
: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等。
(二)列强侵华的过程
1
、鸦片战争:
1840
年
(道光二十年)
- 1842
年
(
4
)影响: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司法、关税、海关等主权遭到巨大破坏。
B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英法联合,首次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
《
天津条约
》
和
《
北京条约
》
;十一口开埠;割占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二)列强侵华的过程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956-1960
)
3
、
中法战争(
1883
—
1885
年)
中国不败而败
打开中国西南门户
4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
1895
年)
(
1)
背景:
①
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②
朝鲜东学党起义给日本提供时机
③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
2)
主要战役:
丰岛战役、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1894.9)
、辽东之战
(
旅顺大屠杀
)
、威海战役
(
3)
结果:中国战败,
1895.4
签订
《
马关条约
》
。
4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
1895
年)
(
4
)
《
马关条约
》
的内容:
①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
1895
年)
(
5
)影响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B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C
推动中国人民救亡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5.
八国联军
(英、美、俄、日、法
、
德、意、奥
)
侵华
(1900
—
1901)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
1
) 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5.
八国联军
(英、美、俄、日、法
、
德、意、奥
)
侵华
(1900
—
1901)
(
1
) 原因
1901
年与英法德俄意奥比荷西美日
11
国签订
《
辛丑条约
》
赔、划、禁、拆、驻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
1901
年
9
月
7
日奕劻与李鸿章同十一国代表签订
《
辛丑条约
》
。
(
2
)
《
辛丑条约
》
的内容
5.
八国联军
(英、美、俄、日、法
、
德、意、奥
)
侵华
(1900
—
1901)
(
1
) 原因
(
2
)
《
辛丑条约
》
的内容
A
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赔)
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划)
C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禁)
D
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拆)
E
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战 争
条约名称
签订方
影 响
鸦片战争
《
南京条约
》
中英
中国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天津条约
》
中与俄英法美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
马关条约
》
中日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
辛丑条约
》
中与英等
11
国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深渊
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
(三)列强侵略方式哪些
1
、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
、政治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项权益,破坏中国领土、司法等主权
3
、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
4
、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四)综合上述,概括列强侵华的趋势:
1
、发动者: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
也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2
、规模:涉及地区越来越广
(由沿海到内陆),
规模越来越大
3
、方式、手段:
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为主;
武装侵略到 “以华制华”;
军事、政治、经济侵略同时进行;
4
、影响: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权益逐步增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900
年
1
、原因:
19
世纪末,瓜分狂潮,民族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
、参加者:
农民、手工业者
3
、过程:
山东
—
直隶 (河北)
—
京津
山东
直隶、京津
京津地区
清政府
镇压
招抚
铲除
义和团
八国联军
落垡、廊坊战役
东交民巷使馆
西什库教堂
联合绞杀
清军与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
义和团包围廊坊车站
义和团在天津与英法联军鏖战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900
年
1
、原因:
19
世纪末,瓜分狂潮,民族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
、参加者:
农民、手工业者
3
、过程:
山东
—
直隶 (河北)
—
京津
4
、性质:
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斗争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5
、口号:“扶清灭洋”
(
1
)具有爱国主义的色彩
(
2
)丧失对清政府的警惕
(
3
)“灭洋”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6
、 失败原因:
(
1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
2
)对清政府放松警惕、盲目排外
(
3
)根本原因:
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7
、影响:
(
1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
2
)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
3
)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反思探讨:
自
19
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
泱泱中华迅速从世界第一把交椅
跌落至被列强集体侵略掠夺、任
人欺辱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备
受凌辱
... ...
但是仍然没有被列
强完全征服,没有沦为殖民地,
反而不断抗争,不断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探索。进入
21
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大步行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你认为:
中华民族没有被列强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考试说明: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
田中奏折
》
1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
……
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
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
摘自
三十年代
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
1937
年,日本产钢
580
万吨
,生铁
239
万吨,石油
169
万吨,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的
80%
,已经成为工业强国。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达到了
年产飞机
1580
架
,大口径炮
744
门,
坦克
330
辆
,汽车
9500
余辆的水平。中国钢产量仅为
4
万吨
,
不能生产飞机和坦克
。
1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1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
1
)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
2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
3
)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
4
)日本之所以敢于侵略中国,还在于中国长期积弱不振。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1931
年九一八事变
1937
年
八一三事变
1937
年七七事变
1938
年
10
月占领广州、武汉
1937
年南京沦陷
2
、日本侵华的罪行(
1931
——
1945
年)(
1
)军事侵略长驱直入
▲1931
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不到
5
个月,占领东北三省。
1932
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军袭击上海。
▲1933
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蚕食
▲1935
年,制造了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37
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1937
年: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
11
月攻陷上海,
12
月占领南京。
▲19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大片领土。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目黑辎重兵联队兵站汽车第十七中队村濑守保拍摄的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
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
(
2
)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并用活人进行试验;实施细菌点钟和毒气战;屠杀中国军民
2
、日本侵华的罪行(
1931
——
1945
年)
(
3
)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对占领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
经济上:从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产和掠夺劳动力。
文教上: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2
、日本侵华的罪行(
1931
——
1945
年)
3
、关内外抗日救亡运动
(局部抗战
1931
~
1937
年)(自主阅读)
4
、全民族的抗战
(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4
、全民族的抗战
(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A
、
1935
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
、
1935
年
12
月,中共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4
、全民族的抗战
(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C
、
1936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初步形成
D
、
1937
年七七事变
——
标志全国抗战开始
4
、全民族的抗战
(
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E
、
1937
年八
·
一三事变
---
国民政府发表
《
自卫抗战声明书
》
F
、
1937
年红军改编;
G
、
1937.9
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
标志正式建立
4
、全民族的抗战
(二)伟大的抗日战争
(
2
)统一战线特点:
A
、以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主要形式,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抵抗侵略。
B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起主导作用
C
、有摩擦,但始终没有破裂
(
3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
①
抗战的三个阶段:
A
、防御:从
1937
年
7
月
——
1938
年
10
月
卢沟桥事变
——
广州、武汉失守
B
、相持:从
1938
年
10
月
——
1943
年
12
月
C
、反攻:从
1944
年
1
月
——
1945
年
8
月
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3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
②
国民党正面战场
A
淞沪会战,
1937.8-11
:打破了三个月灭亡中
国的狂妄计划。
B
太原会战:
1937.9
。平型关战役(首次)
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
C
徐州会战
:1938
年春
,
台儿庄大捷
(抗战以
来最大胜利)
(
3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
②
国民党正面战场
D
武汉会战,
1938.6
,
38
年
10
月广州、武汉失
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F
枣宜会战:
1940
年,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
3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
③
共产党敌后战场
A1937.8
,洛川会议
-----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B
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C1937
年
9
月,建立陕甘宁边区
D“
百团大战”
1940
年下半年
F
少数民族抗日武装
(
3
)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
④
两个战场的关系
A
相互配合、依存,协同作战
----
抗战胜利的保证
B
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相持阶段,中共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主战场。
C
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摩擦
5
、抗日战争的胜利(
1
)胜利前的形势:
A1941.12.8
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中国正式对德、 意、日宣战
B1942.1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
A1941.12.8
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中国正式对德、 意、日宣战
B1942.1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
C1944
年春。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反攻
D1945
年春中共“七大”召开
5
、抗日战争的胜利(
1
)胜利前的形势:
D1945
年春中共“七大”召开
A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
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C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5
、抗日战争的胜利(
1
)胜利前的形势:
A1941.12.8
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中国正式对德、 意、日宣战
B1942.1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
C1944
年春。敌后抗日根据地局部反攻
D1945
年春中共“七大”召开
E1945
年
《
波茨坦公告
》
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F
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
G
苏联对日宣战
5
、抗日战争的胜利(
1
)胜利前的形势:
(
2
)抗战胜利
:
时间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
月
2
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0
月,台湾光复
(
3
)胜利的伟大意义
:
A
中国我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B
中华民族流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5
、抗日战争的胜利
(
4
)抗战胜利的原因: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根本)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相互配合与有力支持;
C
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5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
指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民主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参与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产业工人。
民族民主革命: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既要进行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又要反对外部的帝国主义侵略以维护民族独立的民族革命。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
(1)
旧民主主义革命
根据革命的对像及完成的任务不同可分为
根据领导阶级及革命的前途等方面的不同可分为
第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时期的作用与局限
一、背景
(
原因
)
1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
2
、自然灾害严重
3
、洪秀全等人创立“拜上帝会”
1843
年(道光二十三年),洪
秀全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
从梁发
《
劝世良言
》
中吸取某些
基督教义,后来自行洗礼,并
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
洪秀全
(
1814-1864
),广东花县人。从
16
岁起先后
4
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失败,最后一次失败已
31
岁,醒悟到科举制度的腐败,激起对现实的不满,决心同科举功名决裂,而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受到
《
劝世良言
》
的启发,在
1845
到
1846
年间,写出
《
原道醒世训
》
、
《
原道觉世训
》
和
《
原道救世歌
》
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反封建思想
,
以推翻清朝统治。
二、过程
1
、金田起义:
1851
年金田起义
(广西桂平金田村,
1
月
11
日洪的生日)
2
、永安建制:
1851
年
9
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
、定都天京:
1853
年正式建立政权
4
、北伐、西征、天京突围,达到军事的全盛时期
二、过程
1
、金田起义:
1851
年金田起义
(广西桂平金田村,
1
月
11
日洪的生日)
2
、永安建制:
1851
年
9
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
、定都天京:
1853
年正式建立政权
4
、北伐、西征、天京突围,达到军事的全盛时期
5
、天京事变:
1856
年,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1
)原因
:
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的思想日益滋长,内部矛盾尖锐。
(
2
)概况:
逼
杀
责
疑
走
杨
韦
石
杀
洪
(
3
)影响: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二、过程
1
、金田起义:
1851
年金田起义
(广西桂平金田村,
1
月
11
日洪的生日)
2
、永安建制:
1851
年
9
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
、定都天京:
1853
年正式建立政权
4
、
北伐、西征、天京突围,达到军事的全盛时期
5
、天京事变:
1856
年,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
、天京陷落:
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失败原因
1
、主观:
(
1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时代局限))
(
2
)军事斗争上的失策
2
、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四、施政纲领:
(一)
《
天朝田亩制度
》
1
、产生的根源:
(
1
)历代农民起义反封建斗争的升华
---
反封建土地私有制。
(
2
)小农经济的发展;
2
、目标:
建立一个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理想社会。(“四有二无” )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
《
天朝田亩制度
》
3
、主要内容:
(
1
)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法: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2
)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4
、核心: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决土地问题。
四、施政纲领:
(一)
《
天朝田亩制度
》
5
、评价:
(
1
)革命性
: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
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
(
2
)空想性:
对土地和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
,
是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实现;
(
3
)落后性:
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建经济的范畴。
四、施政纲领:
(二)《资政新篇》
——
洪仁玕
1859
年(这个方案的基本精神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
、目的:
重新振兴太平天国;
2
、核心:
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3
、主要内容:
四、施政纲领:
(二)《资政新篇》
——
洪仁玕
1859
年(这个方
案的基本精神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3
、主要内容:
(
1
)政治:
主张中央集权、统一政令,以法治国;禁朋党、设新闻官、提倡广开言路;
(
2
)经济:
发展工商业、交通、邮政等,准许私人开设工厂,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
3
)文教:
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
4
)外交:
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四、施政纲领:
(二)《资政新篇》
——
洪仁玕
1859
年(这个方
案的基本精神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4
、评价:
(
1
)进步性:
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迫切愿望,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性。
(
2
)资本主义性质:
它是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
3
)局限: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在当时无法实行。
区别:
《
天朝田亩制度
》
《
资政新篇
》
背景
1853
年定都天京后处于强盛时期
1856
年天京变乱后的衰败时期
经济主张
小农经济为基础,废除私有,
平均主义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目的
建立理想的天国
振兴太平天国
实质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土著地所有制
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本主义色彩
群众基础
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缺乏
作用
直接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示能付诸实施,未起实质的作用
特点
具有反封建色彩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联系:
A《
资
》
继承了
《
天
》
反封建的一面
B《
资
》
弥补了
《
天
》
在改造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
C
二者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
五、
太平天国的
评价
1
、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2
、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3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六、太平天国的新特点
1
、时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2
、纲领:提出了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同时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资政新编
》
3
、任务:承担反封建反侵略
4
、思想: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5
、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
、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课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第二课
辛亥革命
概念鉴定
“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
:
1911
年
武昌起义
广义
:从
1894
年兴中会成立到
1912
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者为争取
实现资产阶级民主
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背景
1
、客观环境:
19
世纪末列强的侵略扩张,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
、经济、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3
、思想: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提出并作为其指导思想
一、背景
4
、组织条件:
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及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
1905
年
8
月
地点:日本东京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
《
民报
》
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革命有了统一政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纲领,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开展。
一、背景
5
、军事条件: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
年
(
宣统三年
)5
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
4
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一、背景
5
、军事条件:
一、背景
5
、军事条件:
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二、过程
(
1
)爆发:武昌起义:
1911
年
10
月
10
日
策划、组织:
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
主力军:
新军
-----
体现革命主动精神
经过
:(阅读课本)
1911.10.10
湖广总督瑞澂在武昌搜捕革命党人,当晚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在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带领下占领军械库。
结果:
占领武昌,
12
日光复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以十八星旗为革命军旗。
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
2
)发展:
各省响应,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3
)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A
概况:
1912.1.1
国旗:五色旗
(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纪年:中华民国纪年
为何是临时大总统?
(
3
)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①
概况:
1912.1.1
国旗:五色旗
(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纪年:中华民国纪年
②
性质: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但实际上政府中也混入了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
“
皇帝倒了,符号变了”
“
巩金瓯,承天幡,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
清国歌
1911》
“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
临时政府之民国国歌
1912》
“
朕即国家”
“
五族共和 ”
你能说出临时政府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的作法吗?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法令。如:
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
通令剪辫子;禁止缠足。留在男子脑后长达三百余年的发辫及妇女缠足陋习终被革除。
③
政策:
A
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资本主义的法令和措施;
1912
年民国政府通令将
中山装
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中山装
五个扣
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
三个扣
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
四个兜
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
③
政策:
A
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资本主义的法令和措施;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③
政策:
B
颁布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主要内容(原则):
③
政策:
B
颁布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主要内容(原则):
b:
意义:
确立了共和政体,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
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丰碑。
③
政策:
A
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资本主义的法令和措施;
B
颁布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
外交:
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效
---
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
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
,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
4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
为何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
原因:
A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不敢与帝国主义决裂,没有发动群众。
B
:帝国主义的阻挠
C
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D
袁的威逼利诱
★教训:
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道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
荏苒三十年
》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性质
(地位):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意义:
(
1
)政治:
①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
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
③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
2
)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
3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里程碑;
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视角评价辛亥革命。
(
1
) 文明史: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A
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B
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
C
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2
)全球史观:
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3
)现代化史观:
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①
政治上
②
经济上
③
法制上
④
思想上
(
4
)社会史观:
以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1
、相同:
A
都以推翻清王朝为斗争目标,都带有反封建的性质
B
都制定了革命纲领
C
都采用了暴力革命的方式
D
都建立了新政权
F
最终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面貌中国的社会性质
2
、不同点
A
领导阶级:前是农民阶级,后是资产阶级
B
指导思想:前者是农民阶级的大同思想结合平均主义思想为指导;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
三民主义
C
革命性质:前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后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结果不同:前没有推翻清,后推翻
★
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
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标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五四运动到中共诞生(
1919
—
1921
)
(一)五四运动
1
、背景
①
国际:
A
一战期间
,
美日加紧侵华,反帝情绪高涨
B
俄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方向
②
国内:
A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
政治
)
B
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壮大(阶级)
C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思想)
③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一、五四运动到中共诞生(
1919
—
1921
)
(一)五四运动
2
、过程: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口号
第一阶段
1919.5.4
起
北京
学生
(先锋)
罢课
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
第二阶段
6.5
起
上海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 、罢免 、拒绝
五四运动时的口号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誓死力争”
“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
五四”运动时的传单
中国就亡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a
领导阶级:
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b
指导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
革命前途:
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打破一个旧的世界,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一过过去的新社会
3
、意义:
(
1
)彻底的反对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
2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3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
4
)促进思想解放,民族意识觉醒
(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4
、“五四精神“的内涵
“五四精神“包涵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宣传民主与科学的进步精神;
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精神。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
毛泽东
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①
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自己的政党。
②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诞生的历史条件
(
1
)阶级: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
大,登上政治舞台;
(
2
)思想: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
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3
)组织:共主义小组的建立
(上海、北京、武汉等)
(
4
)外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
的帮助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
、诞生概况:
(
1
)中共“一大”
时间、地点:
1921
年
7
月
23
日,上海法租界望志 路,
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
张国焘
周佛海 王烬美 毛泽东
刘仁静
李汉俊 李达 何叔衡 董必武 邓恩铭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
、诞生概况:
(
1
)中共“一大”
时间、地点:
1921
年
7
月
23
日,上海法租界望志 路,
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
纲领:
制定党的纲领是推
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任务:
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说明中共成立初期坚持“城市中心论”
意义:
宣告了党的诞生,自从有了党,中国的革命面目就焕然一新。
(中共是以马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代表人阶级利益,代表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
、诞生概况:
(
2
)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1922
年
7
月,上海
中心任务:
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内容:
A
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性质。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B
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是对内打倒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1927
)
1
、合作原因:
(
1
)中共:中共力量弱小,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
2
)国民党:
A
、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统一了两广);
B
、孙中山捍卫民主的斗争一再失败,
C
、并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D
、孙中山认识到群众的力量,思想发生转变
2
、实现标志:
1924
年,国民党一大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北伐战争中流行
《
国民革命军军歌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二、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1927
)
3
、高潮:北伐
1926.7
—
1927.7
二、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1927
)
4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
1
)失败原因:
A
主观原因
a
中共缺乏革命斗争经验
b
右倾机会主义
c
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B
客观原因:
a
反动势力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b
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
(
2
)教训:
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开展武装斗争。
二、国民革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1927
)
5
、国民革命的历史功绩
(
1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
2
)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并开始掌握一部分武装;
(
3
)使人民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
(1)
武装斗争:
A
背景:
大革命失败,吸取教训;
B
表现:
南昌起义
(
时间、人物、意义
)1927.8.1
八七会议(地点、内容)
1927.8.7
,汉口
秋收起义
(
时间、人物
)1927.9
,湘赣边界
三湾改编:
1927
年
9
月
C
意义:
开创了中共独立武装斗
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
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
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
序幕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
(1)
武装斗争:
(2)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
武装斗争:
(2)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3)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A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B
意义:
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扩大了群众基础,保证土地革命的胜利。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
武装斗争:
(2)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3)
土地革命
(
4
)中国能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A
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B
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C
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
D
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也必然向前发展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
2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
长征原因:
A
党内“左倾”思想的
错误领导(根)
B
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败(直)
(2)
长征时间经过:
1934.10——1936.10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
2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
长征原因:
(2)
长征时间经过:
(3)
遵义会议:
A
时间、地点
:
1935
年
1
月,贵州遵义
中国共产党自
1922
年
7
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成为其中一个支部
„„
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
„„
在长征开始前不久,因上海中央局被破坏,党中央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无线电联系
„„
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
──《
中国红军长征记
》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
2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
长征原因:
(2)
长征时间经过:
(3)
遵义会议:
A
时间、地点
:
1935
年
1
月,贵州遵义
B
内容:
a
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
b
确立了毛的正确领导
C
意义:
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
2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
长征意义: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宣传了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提高了军事素质和政治觉悟
红二、四方面军在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和国民党军的追剿堵截后,于八月底进到甘肃南部的渭源陇西地区。为了迎接二、四方面军,中央派彭德怀同志率领原一方面军主力西进,直插西安兰州公路的静宁、会宁地区。十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会宁、静宁地区会师,全国主力红军胜利地结束了伟大的长征。这时,全国工农红军已经从长征前的三十万人减员到约三万人,在数量上暂时减少了,但是我军广大干部与战士,经过长征的艰苦卓绝的考验与锻炼,路线觉悟大大提高了,在质量上是更坚强了。
──
成仿吾
《
长征回忆
》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
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
2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
长征意义:
A
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宣传了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
提高了军事素质和政治觉悟
(
5
)长征精神的内涵
:
乐观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
七律
《
长征
》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抗日战争时期
(1937
—
1945
)略
五、解放战争时期
(1945
—
1949
)
1
、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
略
)
①
背景:
A
国际:
a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际力量对
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b
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B
国内:
a
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方针
b
中国人民:渴望民主与和平
五、解放战争时期
(1945
—
1949
)
1
、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
略
)
①
背景
②
过程:
A
蒋为内战作好准备,三次电邀毛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B
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阴谋,中共中央提出“和平、 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决定派毛等到重庆谈判
C
1945
年
8
月毛、周、王若飞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党张治中陪同下,由延安飞抵重庆。
D
经过
43
天的谈判,双方签署了
《
双十协定
》
,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主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行“宪政”;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享有自由、民主等权利。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仍未达成协议。
课堂延伸
★
中国近代三次错过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原因
第一次: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软弱,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在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第二次:
1926
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第三次:
抗战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2
、 解放战争
(1946--1949)
(
1
)背景:
A
、抗战后,蒋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
B
、
1946
年夏,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
2
)主要过程
2
、 解放战争
(1946--1949)
①
战略防御
(46.6—47.6)
: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A
毛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B
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经过
8
个月的作战,歼敌
70
多万,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C1947
年春开始,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D
中共中央和毛主动撤离延安
,(“毛泽东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转战陕北。西北野战军通过蟋龙镇、沙家店等战役,歼敌
3
万,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E
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蒋军整编
74
师
3
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
2
)主要过程
2
、 解放战争
(1946--1949)
①
战略防御
(46.6—47.6)
: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
战略反攻
(47.6—48.8)
:
(
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
1947
年
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
2
)主要过程
2
、 解放战争
(1946--1949)
①
战略防御
(46.6—47.6)
: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
战略反攻
(47.6—48.8)
:
(
标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③
战略决战
(48.
秋开始
)
:
(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
A1948.9-11
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东北全境,
47
万多人
B1948.11—1949.1
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55
万
C1948.11—1949.1
平津战役,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华北全
境,
52
万
意义: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将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
成一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D
渡江战役:
1949.4.21-23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作战,
23
日解放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府统治覆灭。
(
2
)主要过程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1
)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2
)意义:
①
改变了广大人民的地位
:
受压迫、受奴役
---
做主人
②
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新民主主义国家
---
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
③
极大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民族运动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
(
3
)胜利的原因:
A
中共的正确领导
B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C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等因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