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先秦时期商业的兴起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商人” 出现 货币为贝
类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货币形式种类繁多
著名都会形成
特点: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2.秦汉时期商业的初步发展
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秦:
两汉
商业中心:长安、洛阳等,官府对商业活
动严格限制,“市”与住宅区分开
对外贸易逐渐发展(丝绸之路)
梳理整合
4.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邸店、柜坊(最早的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
广州成为南方最大港口
商业大都会:长安、洛阳等;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对外贸易发展 市舶使的设立
5.两宋商业的繁荣
城市商业繁荣,市坊分开、日中为市被打破
商品种类增多,各种集市出现
边境贸易繁荣(榷场)
海外贸易发达
纸币(交子)出现
又称“便换”,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汇兑方式,也是迄今为止已
知最早的纸币雏形,始于唐宪宗元和初年,有两种形式:一是
官办,商人到设于京城的“进奏院”,开具一张凭证,记载着
地方和钱币的数目,然后以一纸凭据即可随时随地兑换现钱。
这就是“飞钱”。二是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
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这些私商就是明清时
期,在全国各地及欧亚国家开设钱庄、票号的山西商人的祖先。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铜钱大量外流,各地经常出现“钱荒
”,于是规定各地方政府禁止钱出境,以防止铜钱流入海外;
另一方面,商品交易量的增加也使商人带上大量铜钱外出经商
有很多不便之处。在这种背景下,就出现了中国汇兑业务的雏
形 “飞钱”。
“飞钱”的出现一方面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了钱币的不
足,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也给商人们在全国各地进行
贸易活动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飞钱”本身不介入流通,
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它只是一种汇兑业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纸币,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才是真正纸币的开始。
6.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
城市繁荣:大都、杭州
对外贸易发达:泉州
7.明清城镇商业的依然繁荣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
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徽
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茶叶、木材、
粮食
典当、走出国
门
晋
商 经营盐业致富 经营丝绸、铁器、
茶叶、棉花、木材
票号、走出国
门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总结 商业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
①夏商周:贝币;
②秦:统一货币(半两钱)
③隋唐:飞钱;
④宋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⑤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2)交易媒介变化
①商朝:“商人”出现、官府控制;
②春秋:官府控制被打破;出现家累千金的
富商大贾;
③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晋商和徽商。
(1)交易主体变化
(3)交易场所变化
朝代 市 商业城市
先秦 商朝人以经商为名 开始兴起
秦代 明码标价
汉代 专门管理机构,设专职官
员
长安等,以市为标志的
全国商业中心
六朝 草市、草市尉
唐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长安、洛阳、广陵、益
州、广州
宋代 突破时空;商业街;不再
受直接监管;饮食服务设
施
汴京、益州
明清 商业区 苏州、朱仙镇、景德镇、
佛山镇、汉口镇
思考一: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重点突破
思考二: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
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
③交通、货币等
④旅途盗劫等客观因素阻碍商业发展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
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思考三:思考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3)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行政限
制逐渐减少。城市的政治功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
4)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受制于农业的发
展);
5)明清前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发展,明清时期对
外贸易由盛转衰;
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7)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荣;
8)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而曲折,始终是自
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9)古代金融业发达,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
纸币很早就出现。
10)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两种主要经营形
态,总的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萎缩,后者不断发展壮大。
步P70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西
市
东
市
凡市,以日中击
鼓三百响, 而
众以会;日入前
七刻,击钲三百
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20
图文材料说
明唐朝对市
的设置有什
么限制?
北
宋
东
京
城
布
局
示
意
图
《
清
明
上
河
图》
中
的
街
市
(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市令或市长);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
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
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
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二.城市发展概况
(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
的兴起,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等就是代
表。
(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
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
杭州、扬州、登州等。
(3)明清时期:
由于城市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
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一.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城市功能的变化:北宋为界,经济功
能日益凸显;
•分布区域的变化:北宋为界,逐步向
南方转移。
为什么会在南方出现这些繁荣的大都会?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
的逐渐南移以及南方经济的发展。
城市中的“市”与“草市”“夜市”的
区别:
(1)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
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
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
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
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
”的地域限制。
(3)“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
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
间限制。
【例题】 (2010年福建文综,15)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
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
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选项分析】 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
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
不可计”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其发达,其意图
是反映商品在流通,故排除A项;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
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
项;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
有,故D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为B。
【命题角度分析】 古代商业的发展代表了中国
古代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当代的商业大潮相联
系,是一个隐性的热点,高考考查的角度有:
(1)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的一个
重点,体现了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双重作用。
(2)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古代商业的发展对宋词的繁荣、戏剧的发展和
小说的兴起都有推动作用。
(3)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明
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产生有推动作用,高考试题
重视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经济的发展状况。
(2010·海南单科)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
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
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
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C
(盐城一模)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
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
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
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
”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高考真题
【例1】(2011全国新课标)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
》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
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
【解析】选D。关键信息:图例——使用铜币地区;题
干——南北朝。多以布帛物当做货币换其他物的地区不
稳定;多用金银的地区贸易少。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步P71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土地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实质是土地所
有制,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应明确:
①土地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发展;土地制度对生产力有
反作用;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规律。
②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经济制度的核心),它决
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制约着当时的政治制度和阶级制度。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
的发展方向。
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步P71
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制
(1)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
(2)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3)评价:原始共产主义
井田制 奴隶社会:
①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
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
配所有的劳动产品,受封者向国王交纳贡赋。
特点
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诗经》》
周
王
(王族、功臣、
先代贵族)
土地和人民
服命、守土、作战、
纳贡、述职
诸
侯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结合材料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井田制瓦解
井田制开
始崩溃
私田
出现 税制改革
“初税亩”
各国变法运动
秦国商鞅变法
客观承认土地
私有,加速井
田制瓦解
废除了井田制,
最终从政治法
律上确立起封
建土地所有制
封
建
土
地
制
度
形
成
过
程
铁农具
牛耕使
用
战争频繁,
劳动力减
少;
封建土地制度形成
根本
原因 直接
原因
周王室衰微,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⑴确立条件: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各国的变法运动
a.鲁国“初税亩”改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秦国商鞅变法为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⑵类型:
①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地位)
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形成于
春秋战国时期,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被消灭。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
目的:筹措军粮,安抚流民
作用:流民有田耕种,军粮有保证;
北方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
屯田制
曹魏
③国有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
时间:
(1)开始实行:
(2)发展完善:
(3)瓦解:
北魏
隋唐前期
唐中后期
土地来源: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农民
受田者的封建义务:
北魏——交纳租税、服兵役和徭役
隋唐——交纳租税、推迟服役年龄,甚至可以纳绢代役
性质: 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
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
瓦解原因: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
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土地兼并
1、土地兼并
含义: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方式: 抵押、买卖、赏赐、强占
根源: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私
有,准许买卖
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
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
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
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
明
朝
的“
鱼
鳞
图
册
”
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结果:
实质: 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影响: 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危害统治
目的:
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
按人丁和田亩纳税(明朝鱼鳞图册)
不能真正阻止兼并 (原因?)
2.统治阶级抑制土地兼并
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增加政府
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措施:
1、土地兼并
无地或少地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的方
式,称为租佃方式。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
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到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
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
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此后,它在各王朝都占有重
要地位。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
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
的关系。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
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
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
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
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
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补充:封建租佃关系
徭
役
兵
役
(均田、限田)
封 建 国
家
佃
农
抑
制
兼
并地主地主
自耕农
田
赋
人
头
税
田
赋
地
租
土
地
兼
并
沦为
农民起义
激化矛盾
新
的
封
建
国
家
新的自耕农
轻
徭
薄
赋 死
亡
或
逃
亡
小 结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 春秋鲁国——初税亩,中国赋税制度的开始;
• 北魏、隋——租调制;
• 初唐——租庸调制 ,交谷物叫租,调是交绢、绵或布、麻,
以绢或布代役叫庸。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 中唐——两税法。分夏秋两季交税,由按丁征税变为按田亩
和资产征税。改变了税收方式, 由人丁税向以土地财产为主
要依据收税,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 宋——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由政府雇人服役),方田均
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
• 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杂税合并为一,一
律折银交纳,改按丁数和田粮摊派。简化了征收名目和手续,
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吏隐田逃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折银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积极推动的作用;
• 清——康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
地丁银。
二.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
2、原因
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
济思想和政策,始于商鞅变法,后代封建王朝都推行
①农业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
②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④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
⑤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
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
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
祖)
3、目的:
①直接目的:确保国家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保证
国家财政收入.
②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
4、表现:
①沿袭“重本轻末”治国理财思想。
②继承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民营商业范围。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典型时期:
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农
本商末,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②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
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③明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
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
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
5.影响及后果
消极:消极:
①①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
以瓦解以瓦解
②②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③③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积极:积极:
①①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②②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③③ 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地主政权政策巩固了地主政权
它保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苛捐杂税限制了工
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重农”不错,但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则是
错误的。
小结:重农抑商政策
目的
原因
作用 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直接:
根本: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强化了自然经济
产生
发展
明清固守: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西汉强化: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
战国确立: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封建统治。
自然经济的特点决定
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巩固了封建统治
后期
前期
【例题】 (2010年四川文综,16)“重农抑商”的
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选项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谓“重
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
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
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即
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
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答案为D。
1、明代的“海禁”
“海禁”与“闭关锁国”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成分弱,
没有强烈的对外贸易需求
②直接原因:明朝初年,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明朝初年,倭寇与东南沿海当地土豪、奸商、
流氓、海盗勾结,倭患日趋严重,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流氓、海盗勾结,倭患日趋严重,倭患危及到明朝统治。
(1)定义:指严格禁止民间贸易,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
的主持下进行的政策。
((33)表现)表现
①①明朝: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明朝: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对外贸易
只能在只能在官方官方主持下进行。主持下进行。
②清初厉行海禁: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片板
不许下海(迁界、禁海)
康熙晚年严格限制前往南洋贸易等。
2、清代的“闭关锁国”
(2) 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性
②主观原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使)统治者形成盲
目自大的观念的观念((统治者把外贸看成是施恩行为,认为天朝
无所不有)
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
④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
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1)定义:指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交往的政策
(包含海禁)
易错点: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
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
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
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中
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4)评价
材料一: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
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1)材料1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现象:明清时期,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
置地,建豪华的家宅,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影响:1)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2)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3)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
4)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沙场演练
材料二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
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
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
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
未也。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个
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2)根据材料2,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根据是什么?
关系:农为本、工商为末,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依据:他认为,农业为人民生活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
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
且与农业争劳力。
材料三: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
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
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
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3)材料3中反映了清政府的什么政策?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4)通过以上材料,你可以获得什么认识?
认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
义萌芽的成长。
闭关政策。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具有在一
定程度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
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被挨打。
问题二
材料一:(材料一:(汉朝汉朝)夫)夫山西山西饶材、竹、饶材、竹、…………玉石;玉石;
山东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多鱼、盐、漆、丝、声色;…………龙门、碣石龙门、碣石
北多马、牛、北多马、牛、…………、筋角;、筋角;
—— 《《史记史记》》卷一二九卷一二九《《货殖列传货殖列传》》
材料二: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材料二: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
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岁一往来,其利甚博。
————李肇李肇《《唐唐国史补国史补》》
徽商主要经商路线图
材料三
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古代从上述三则材料中,古代国内商路的范围国内商路的范围发生了何变化?发生了何变化?
中原地区扩展到大江南北,
到明清长途贩运发展起来。
问题三
汉代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丝绸之路材料三
材料四:明清实行“海禁”清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防范
“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长期关
闭国门,实行禁海政策……对西洋器物当做“贡
品”“玩好”收藏,如英使马嘎尔尼赠送给乾隆
帝的地球仪、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
等礼物。
主要原因:
A农耕经济占统治地位;
B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政
策;
C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影响:略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为何明
清逐渐走向闭关?对中国有何影响?
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渐为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渐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明清时期逐渐走向闭关锁国。明清时期逐渐走向闭关锁国。
1、从上述四则材料,古代中国对外商路有何变化?
易错扫描
1.最早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性的是鲁国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改革,而以法律
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2.“柜坊”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的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
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3.北宋时期发行的纸币“交子”最早不是由政府发行的,而是由富商发行
的。
4.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瓦解原因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归谁所有、谁来耕种、劳动产品
归谁所有、瓦解原因土地公有制 氏族成员集体
耕种
奴隶主土地国
有制
实质:土地国王
所有
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屯田制、均田制
地主(君主)土地
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
均田制
目的:筹措军粮,安抚流民
作用:流民有田耕种,军粮有保证;
北方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
屯田制
曹魏
北魏:将土地授予农民,农民交租纳
税,服徭役、兵役
隋唐: 推迟服役年龄,甚至可纳绢代役
唐安史之乱: 瓦解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