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一五计划、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中国解放
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
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
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
很穷,一穷二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
结他这样说的原因及其采
取的对策。
①原因:
②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
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
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
永远是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
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
一个新的世界!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2)结果: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现代工业基础薄弱。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
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
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1)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②目的: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③成就:
重工业
想一想
C.“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B.“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
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A.“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侧重于什么方面?建设的
重点放在什么行业上?
东北地区
东北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资源物产
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④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①内容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参加合作社
——参加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②实质: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
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结合视频和所学知识,总结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及主要内
容、意义。
(2)内容:
(3)意义: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
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
次成功探索。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①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想一想:结合视频,分析中共八大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
的失误具体有哪些。
(1)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②影响:
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
路线。
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失误:
(2)“大跃进”运动
②评价:
①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
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工业制定出几年内赶超英美的高指标;
农业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食堂。
(4)危害:
思考:结合图片说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错在何处。
“大跃进”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
展阶段。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704
415
537
1 605
思考:图表反映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
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工
业
总
产
值
亿
元
(
)
农
业
总
产
值
亿
元
(
)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
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③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方针:
(3)结果: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1)目的:
①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庆油田
失误:
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八大二次会
议(1958)
思
想
偏
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的探索:
“文革”时,遭劫难(“左”倾错误泛滥)
调
整,
未
根
本
纠
正“
左”
倾
错
误
正确与失误并存
国民经济的调
整(1960)
1967年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
农
业
总
产
值
419.4亿元
558.7亿元
2 015.3亿元
361.3亿元2 104.5亿元
2 534亿元
1966年 1968年 1967年1966年 1968年
国
家
财
政
总
收
入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损失巨大。2.表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
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1966年 1968年 1973年 1975年
558.7亿元
815.6亿元809.7亿元
361.3亿元
652.6亿元
1976年
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
3.调整:(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影响:到1973年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1975年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
迅速回升。
全面整顿的实质:全面系统纠正“文革”“左”倾错误
结合1956-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从中可以得出哪些
经验和教训?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
矛盾。
启示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超阶段
发展。
启示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启示三: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启示四: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启示六:民族独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中
国社会进步的关键。
1956-1966年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探索与失误
国民经济的劫难
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五”计划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调整
失误
表现
经
济
建
设
的
发
展
和
曲
折
国民经济的调整
原因
D
1.(2012·广州模拟)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
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
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
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发动了“大跃进” D.实施了“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
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
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A
D
3. 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钢
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北戴
河会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 070万吨,比
1957年翻一番,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
炼钢铁运动。全民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 )
①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经济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2011·海南高考)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
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
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A
5.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其中“调整”是指( )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关系
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D
6.四幅折线图中,最能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生
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C
不论去往何方,身后永远有不变的祝福,凝注
的眼光——家人和老师用宽大的胸怀包容我们,
等待我们,期许我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