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 末 代 沙 皇 全 家 照 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沙皇俄国 苏 维 埃 俄 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917年十 月革命 1922年 俄国 苏俄 苏联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 战时 共产 主义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林模 式 社会主义改革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91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 程 标 准 考试大纲 考 点 搜 索 11、、了了解解俄俄国国国国内内 战战争争后后苏苏维维埃埃政政权权 面面临临的的形形势势,,认认识识 战战时时共共产产主主义义政政策策 向向新新经经济济政政策策转转变变 的必要性。的必要性。 22、、 列列 举举 ““斯斯 大大 林林 模模式式””的的主主要要表表现现,, 认认识识其其在在实实践践中中的的 经验教训。经验教训。 1、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和新经济 政策 2、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 行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2、新经济政策实行原因、 内容和作用。 3、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 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 因及评价。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材料: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 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 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 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 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 重伤。 材料: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 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 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设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提高人民的 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苏俄为什么建立之后不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力呢? 客观条件不允许。当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战胜国内外敌人, 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概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 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 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退出一战 (2)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 (3)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三年内战 (4)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总之:苏俄国内叛乱、国外干涉,企图把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 1)、直接目的: 解决战争的危机,巩固政权。 2)、主观目的: 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材料一: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 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 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 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 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 地……” 材料二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政治破坏的 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 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列宁选集》 2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3内容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劳动 实行余粮收集制  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 ,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  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分配)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强制劳动) 4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5评价 ①它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巩固 了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①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 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它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 ③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战斗中的恰巴耶夫                  经过三年多(1918-1920)的战斗,红军终于 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维埃政权 得到了巩固。 红军反击敌人的进攻 结果: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的“特殊历 史条件”包括 ①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苏俄,支持俄国境内叛军,内战爆发 ②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 ③俄国相对落后贫困 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课中练习1: D D A 2、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迅速实现国有化 B、取消商品贸易,推行国家统一配给政策 C、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D、巩固苏维埃政权,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3、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作用时,首先应该看它 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成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4、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B、保证了军事上胜利 C、使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 D、列宁把它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C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 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 用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 实施结果如何?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 力,最终战胜了敌人。苏俄宣传画-捍卫十月革命成果 材料2、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 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 “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 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 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 思考:1)、如何理解材料1?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是苏俄理想的政策?是不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你认为苏俄能从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吗? 材料1、有人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背离了经济规律, 但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且反映了人民急切的美好 的愿望。 探究: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 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 争破坏 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 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 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 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 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从材料二中看出,当时采取这种政策除了战争的需要,还有什 么目的?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列宁说“我们犯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 发展水平 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材料: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 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 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 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 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 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 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战争和灾害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 材料说明了什么?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 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 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 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 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 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 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 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 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 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 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 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 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水兵叛乱, 被迅速平息下去。但是,苏维埃政权的 处境仍十分危急。 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 行 列宁的思索: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 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 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 犯了错误。” “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 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 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 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 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说明了什么?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向 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的尝试,带有极 左的倾向,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 不符合俄国的国情。列宁思考,怎样 重建社会主义。 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抗 议  抗议者认为: 新经济政策是恢复 资本主义。 (1) 1921年列宁也说:“……政治形 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 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    请思考:请思考:列宁要退到什么地步?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2) 列宁实行 “退”, 其根 本目的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列宁善于发现理论与现实之间 存在的矛盾,他曾原原本本地研 究了马克思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 提出了向社会主义前进的新计划 ——新经济政策。但是对这项新 计划,甚至连他最亲密的战友们 也感到不理解。”     ——尼古拉·津科维奇 《领袖和战友》 列宁的坚持: 战争的破坏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的失误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等强烈不满工人、农民等强烈不满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背景 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四年大战、三年内战 严重自然灾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不满 (工、农、兵)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3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和政治危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本质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决定 ⑴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⑵直接原因:21年2月苏俄水兵兵变。 5、新经济政策内容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 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减轻了 缓解了 提高了 取得了 有利于 提高了 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内容 项目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农业 政策 工业 政策 贸易 政策 分配 制度 余粮收 集制 全面推行工 业国有化 取消自 由贸易 实行配 给制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国家资本主义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 配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市场经济 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 极性 5实质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逐 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6意义 经济:调动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 下基础 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对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联的成立苏联的成立 1922年成立;1924年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通 过 新经济政策 1、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 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 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中的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2、我们之所以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因为它 A.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巩固了工农联盟 D.保证了军事胜利、巩固了政权 3、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克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B.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C.打退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D.镇压工农暴动 4、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A D A B 课中练: 思考: “坚冰”是指什么?用什么去打破这“坚冰”呢? 严峻的形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历史资料 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 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 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道路”是指什么? 什么政策指明了这种“道路”的方向 ? 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 从背景、目的、内容、影响地位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目的 内容 性质 影响 地位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新 经 济 政 策 险恶的 战争环 境和物 资极度 匮乏 国际环 境改善, 但经济 形势严 峻,政 治危机 严重 最初是为 了取得战 争的胜利, 后来准备 直接向社 会主义过 渡 恢复发展 社会生产 力,在此 基础上逐 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 取消商品 和货币关 系,按照 共产主义 原则分配 产品 利用商品 货币关系, 实行国家 资本主义, 发展壮大 社会主义 经济 是无产 阶级政 权实施 的向社 会主义 过渡的 举措, 具有明 显的无 产阶级 和社会 主义性 质。 有利于集中全国的 物力、财力战胜敌 人,但在战争结束 后引起社会动乱。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巩固了工 农联盟,稳定了社 会秩序,进一步巩 固了苏维埃政权。 对各国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有指导和借 鉴意义 不是向社 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 道路 是在小农 经济占优 势的俄国 建设社会 主义的正 确探索, 伟俄国人 民指明了 发展道路 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高度集中,行 政管理。 单一的公有 制体制。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 点 管理方法、 手段 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 使社会主义成胜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 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 策的实质 ?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不同?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领导 B、为了战胜苏维埃的敌人 C、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 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 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 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 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即:在一定限 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 在何处? 过渡: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 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 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 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是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 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 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1、定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 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 三、斯大林模式 2、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3、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4、表现:①经济方面: ②政治方面: ③思想文化方面: 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的计划、 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权制、干部任命制和 终身制  缺乏民主 党政不分 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 5、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 上高度划一 ①①国内:国内:落后农业国落后农业国。。 ②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下 11)、背景)、背景:: 22)、过程:)、过程:⑴⑴方针提出(时间、内容)方针提出(时间、内容) ⑵ ⑵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三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 33)、特点:)、特点: 目的:加快国防力量目的:加快国防力量 以维护民族独立以维护民族独立; ; 给社给社 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 的物质技术基础的物质技术基础 ①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②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 ③③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④④比例失调,粗放经营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二五计划后,实现工业化二五计划后,实现工业化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理解理解11:苏联工业化建设:苏联工业化建设 4)、对工业化评价 ①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高投资、高速度、高积累,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 量消耗和浪费。 (补充:资金来源途径: ⑴ 发行公债;⑵ 征税; ⑶ 压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价格;⑷ 重积累, 轻消费。 斯达汉诺夫运动是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是工人忘我劳动 的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紧密结合。顿涅茨矿区采煤工人用风镐采煤 1935年8月 30日创造了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 ) . 1)1)、背景:、背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困难;斯 大林的决策大林的决策 . 2)2)、决策:、决策:1927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年联共(布)十五大 . 3)3)、结果:、结果:19371937年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年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 4)4)、特点:、特点:①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 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 ②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 本身的发展本身的发展 . ③③过火的行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过火的行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 不满不满 理解理解22:农业集体化(课外阅读):农业集体化(课外阅读) 6、作用及评价: 功绩: 弊端: 政治方面: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监督;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 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效 益低下 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评价: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是在外部存在帝 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在 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 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 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1、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一定时期内促进 了苏联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 增强奠定物质基础;  3、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 思想文化: 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时期 1918- 1920年 1921- 1928年 20世纪3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初 历史影 像 经济政 策 成效 战时共产主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巩固苏维埃政权 建立社会主义的 经济基础 世界工业强国 小结: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排斥市场调节 国家统一调拨、 计划供应 内 容 农 业 工 业 商 业 分 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工业一律收 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实物配给制 (平均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 高度集中的国家 计划模式,直接 管理 工资制(平 均主义) 国家资本 主义 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 配制 项目项目 小结: 在公有制的在公有制的 前提下,允前提下,允 许多种所有许多种所有 制形式存在制形式存在 单一的公单一的公 有制。有制。 经济体经济体 制制 利用商品货利用商品货 币关系进行币关系进行 社会主义建社会主义建 设。设。 管理方管理方 法、手法、手 段段 特特 点点 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主义政策项目项目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高度集中,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 指令指令计划计划 单一的公 有制。 新经济政策 拓展延伸 . 一、探究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学法指导:比较也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请你根据 老师提供的材料完成对两国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1、改革前两国国内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改革都促进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 政权。 3、都有国家干预的特点! 1、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与商品 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新 政是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侧重点不同:俄国以农业为主 ;美国以工 业为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自由资本    主 义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政 治 权 力 所有制 经济管 理体制 经济建 设方针 农业发 展道路 私有制 私有为主 兼有国营 市场 体制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 工业 资本主义农场 分权、制衡 农业集 体化 高度集中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政企分开 农、轻、重 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 市场济体制 高度集中计 划经济体制 公有制为主 多种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 有制 市场主导 国家调控 二、对比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三、 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给我们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1、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状况; 2、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要跳出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实事求是; 3、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 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4、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 急于求成; 5、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地。. 四、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取得了卫国战 争的伟大胜利:斯大林模式基本上适合苏联国情,而且取得了伟大成就,建成了社会主义, 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不失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 道路之一。 (2)教训:经济上,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过死,经济总体效益差,不能长期推动 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民主太少,容易滋生个人崇拜,社会主义 法制受到破坏:文化上,管理模式单一化、公式化,损害了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4、效果: 苏俄: 中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而且 造成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边缘,经济发 展远远落后于世界 都要发展生产力,改革不适当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1)都从农村改革入手: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 粮收集制;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所有制的多样化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放开商品 市场,允许私人办企业;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也 鼓励私人办企业, •新经济政策取得很大效果,但列宁逝世后,即被高度集 中的体制所取代;               •我国在邓小平之后仍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发展 六、俄国革命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 革命的转变,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由“直接过 渡”到“逐步过渡”的转变。概括指出这两次转变, 并简要分析造成这两次转变的条件或原因。 两次转变:由二月革命转变为十月革命;      由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转变为        用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 第一次转变原因:(1)必要性: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 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2)可能性: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革命的物质  基础;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且有广大农民为革命的同  盟军,这是革命的阶级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  制定的正确的革命策略,为革命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转变 原因: (1)根本原因:生产力相对落后、 小农经济占优势是俄国的基本国情。 (2)直接原因:内战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造成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和政治危机进地步 升级的严重后果。 七、思考讨论: 我国是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何特色? 中苏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表现出的不同特色说明了 什么? 特色: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对 资本家和平赎买政策;对农民采取自愿互利原等; 说明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 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高考题聚焦 1、(2009.南京摸底)右图反映了苏俄(苏联)居民因食 品短缺而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于 A.1918—1920 B.1921—1924 C.1925—1936 D.1985—1991 A 2、(2009年广东卷)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 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 “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 3、(2008年四川)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 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 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B 4、(2008年广东卷)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 “改良主义的办法” 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 主义”是指: ( )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 6、(2008年福建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 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比较普遍,这说明: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 B.工农联盟已出现严重危机 C.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 D.这种政策损害农民利益 5、(2008年北京卷)一战结束后,苏维埃政权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苏俄的政策体现了: A.国际关系是以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准则 B.无产阶级政党是最进步、先进的政党 C.国家的较量是以军事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军事实力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 A D 7、(2003.上海)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 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8(2008江苏)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正确的是: ① 为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提供物质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③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④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道路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B B 9、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取决 A.当时的社会性质 B.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需要 C.消除农民不满情绪的需要 D.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D 10、(2008·广东卷)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 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 ②沙皇村→儿童村 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内 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 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 ( )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A 11、(2009·珠海模拟)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 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B 12、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 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 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 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D 13、《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 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 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 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相关 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三国的“改革调整”的实质各是什么? 俄国: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 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 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 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 的办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 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 品交换。 ——《列宁全集》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 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 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 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 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 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 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 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已经失败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苏俄又实施了什么新的政策?它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说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这对中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4、材料解析题 1)、根据材料一“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已经失败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苏俄又实施了什么新的政策?它有什么影响 ? 3)、根据材料三说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这对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21年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维埃政权面临着 严峻的政治形势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对在落后的 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这些认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 行,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