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
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
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
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秋 瑾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1875—1907)
字璿(xuán)卿,号竞
雄,又自称鉴湖女侠。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因策划起义,被清政府
逮捕杀害。是我国近代
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
放运动的先驱。
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报名转入东京青山实践女校附设的清国女子速成师范专修
科,随即回国筹措继续留学费用。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分别在上海、
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
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
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学习期间,她写下
了许多革命诗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拚将
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
学。先在绍兴女学堂代课,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任教,发展该校主
持教务的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暑假离职赴沪,与尹锐志、陈伯平
等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运动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萍
浏醴起义发生后,她与同盟会会员杨卓林、胡瑛、宁调元等谋在长江流域各省响
应,并担任浙江方面的发动工作。到杭州后,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
浙二省同时发动。此时她在杭州新军中又发展了吕公望、朱瑞等多人参加同盟会
与光复会。不久,萍浏醴起义失败,接应起义事遂告停顿。
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
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
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以"开通
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
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
折叠从容就义旋因母丧回绍兴,秋瑾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
会党。这时大通学堂无人负责,乃应邀以董事名义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
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
她秘密编制了光复军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
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如不克,则回绍兴,再经金
华、处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锡麟呼应。原定1907年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
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
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创作背景:
1903年,秋瑾丈夫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
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
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
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
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而后下决心
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写于1903年中秋,是述怀之作,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婚姻的
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以及内心涌动
者的英雄气概、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心情。
满江红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
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
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
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 。算平
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
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秋 瑾
小住京华①,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
残终破楚②,八年
风味独思浙③。苦
将侬,强派作蛾眉
④,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
列;心却比,男儿
烈⑤!算平生肝胆
⑥,因人常热,俗
夫胸襟谁识我?英
雄末路当磨折。莽
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⑦!
满江红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
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
·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
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结婚八年的感
受,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
④蛾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
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
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
湿了衣服。
【翻译】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
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风味⁄徒思
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屑!
在京城居住的时间不长,转眼间又到了中秋佳节。
因为花圃篱笆下面的菊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
刚刚擦洗过一般。四周唱响的楚歌逐渐停歇,终于
把楚军攻破歼灭了,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
庭的牢笼,结婚以来八年的感情,只思念自己的故
乡浙江。我为上天强行使我成为女子而苦恼,对自
己的女性身份很不顾惜!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 。算平
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
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我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估算推想我
平生,对人肝胆相照、诚恳热情。那些俗人,心胸
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身处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
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满江红
小住京华①,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
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②,八年
风味⁄徒思浙③。苦将侬⁄强派作蛾眉④,殊未
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⑤ 。算平
生肝胆⑥,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
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⑦!
秋 瑾
满江红
《满江红》这首词反映出秋瑾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根据词中的句子予以阐述。
秋 瑾
小住京华①,早
又是,中秋佳节。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简洁的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间和
作者的心绪。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显出一种
漂泊之感。
“早又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
逝、年华虚度暗暗流露出来。
为篱下,黄花开
遍,秋容如拭
景物描写,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既写出冲破家庭牢笼后
兴奋,也反衬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心理。为下文的感慨
做铺垫。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
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
句
紧承上句的中秋,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因为篱笆
下的菊花遍地盛开,秋色明净。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
徒思浙。
前一句借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
破楚的历史典故,来比喻我们的祖国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进逼下,孤立无援,
处境危急,如不奋起力救,将危在旦
夕,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也比喻自己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婚姻家
庭的牢笼。
争鸣,你怎样理解?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
独思浙。
结婚以来八年,只是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
人。
委婉地表达出夫妻二人性格不合,理想不同,
感情的疏离。
表现词人心中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
不屑于女性身份,关心民族危亡,决心
走上革命道路。
苦将侬强派作蛾
眉④,殊未屑!
词作赏析
词的上片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
菊花盛开,秋色明净。写秋色,但主要是
写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
愁苦的心理,岁月蹉跎,对时局的忧虑,
对婚姻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
男儿烈!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
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
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任选角度赏析:
1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
儿,心却不让须眉的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身”与“心”“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既
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生活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又表达了词人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
绝不比男儿弱的豪侠之气。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
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上句以反问句,语气强烈的抒发了自己即使不
为世人理解也要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下句遥
想前路荆棘满布,表现了词人不怕困难、迎难
而上的壮志。“俗子”指的是国难当头之际依然
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人。
直抒胸臆,表现了词人虽无人理解却依然披荆
斩棘、走向革命的坚定决心。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前一句抒发了自己难觅知音的忧虑和
苦闷,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青
衫湿”化用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
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
苦闷心情。表明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
和忧虑和对国家陷入危难、人民遭受深
重苦难的悲痛之情。
词的下片抒情议论:写作者知音难觅的苦
闷和决心参加革命的雄心壮志。
作者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
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
一个严峻问题,知音难觅,内心无比苦闷。
词作赏析
上片:冲破家庭牢笼既喜又忧
下片:胸怀凌云壮志,却难觅知音
三处典故
1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
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既写出
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也反衬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心理。
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
2四面歌残终破楚来比喻我们的祖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进
逼下,孤立无援,处境危急,如不奋起力救,将危在旦
夕,表达对时局的忧虑。也比喻自己终如汉之破楚,突
破了婚姻家庭的牢笼。
3青衫湿表明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和对国家陷入
危难、人民遭受深重苦难的悲痛之情。
这首词是,写于1903年中秋,是述怀
之作,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对婚姻的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以
及内心涌动者的英雄气概、走向革命道路前
夕的苦闷心情。
结合自身生活,谈谈你读了秋瑾《满江
红》有怎样的体会。
【探究】
秋瑾:襟抱谁识?
在2011年的第一天,人生第一次路过杭州,中间有四个钟
点的停顿。什么都没看过,什么都是第一次,从岳庙出来的沉重,
暗合了灵隐的香烟。然后坐上一绍兴小伙的出租车,要看西湖,
谁知他把我们掷到一片有水的地方。其实这里在办丝绸展,并不
是真正的西湖。我和朋友自嘲,阿Q的后代一阔脸就变,在城里
早已褪净了乡间可爱的淳朴。
没有购物的兴趣,匆匆出来,许久没有等到出租车,这时真
的感到上当了,既想去西湖,又要赶火车。总算熬来一辆从郊区
到城里的公交,如掏火似的急匆匆赶赴西湖。
下午的阳光很好,没有游览图,只是在西湖边游荡,就忽然撞
见了苏小小的墓,就忽然撞见了秋瑾的墓。苏小小距离秋瑾只隔
一座石桥,千年的苍茫只在这对望里。这一两年,我正寻访辛亥
的史实与人物,秋瑾是绕不过的。就在辛亥百年到来的第一天,
猝不及防,我和这高贵的灵魂撞见了。是冥冥中命运之掌的拨弄,
还是文字是有灵性与生命的?有人说有灵魂的文字是可传的,况
关乎秋瑾这高贵灵魂的笔墨?
在寒冷中挺风而立的才三十二岁的奇女子,如一枝寒冬的梅,横斜在冬日,
不是疏影黄昏,而是如瘦铁的枝干,在顽强地对抗着孤冷。我知道秋瑾是
喜爱梅花的,她笔下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抑或就是
她的影写,秋姿态,梅精神。
《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提及过这次凭吊,说秋瑾此行目的是密侦城
厢内外出入径道,绘军用地图,以备起义不时之需。然而,书中有一句看
似跌宕闲笔的语句:秋瑾随后从凤凰山至岳坟,去看望一下心仪的民族英
雄岳飞,“徘徊瞻顾,不忍离去”。就是这八个字,到底是唤醒了秋瑾心
中的什么?今天我们无法一一揣测,但我们可以从同为秋社成员的陈去病
在《徐自华女士传》中披露的细节找到答案:
“你是否希望死后也埋葬在西湖边?”徐问。
“如果我死后真能埋骨于此,那可是福分太大了呵!”秋答。
“如你死在我前,我一定为你葬在这里;但如果我先死,你也能为我葬在
这里吗?”徐又问。
“这就得看我们谁先得到这个便宜了!”秋再答。
还不到一年,一语成谶。但我以为这也许是对岳飞的承诺,是一种对岳
飞的追随。但即使秋瑾想到在乱世随时有必死的可能,她也许不会想到死
亡来得如此匆匆,也许当时她和女友只是随口一说,因为头颅是不可随便
轻掷的,秋瑾说埋骨在岳飞墓旁,伴着湖水何尝不是一种福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