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参考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卵→蝌蚪→青蛙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资料分析: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布置课外实践与调查: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讨论与交流。 带着问题阅读P13内容。 观察图Ⅶ-6 蛙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 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什么是两栖动物? 观察图Ⅶ-5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阅读资料P14资料分析1.2.3。 思考、讨论、交流:P15讨论1.2.3。 分析比较。 任选其中一个,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评价与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评价、释疑、小结、拓展。评价、小结。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点拨指导,得出结论  简要介绍、拓展。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评价、释疑、小结。 拓展 提供一定的资料,进行方法指导。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