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
克里姆林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本课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及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
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内容以及
历史意义。
3.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本课中的历史知
识和重大事件进行讨论与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布尔什维克党为探求社会主义建设
所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
必要性,以及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
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斯大林。
重点
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
甘心失败,重新勾结起来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
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从1918年开始,苏俄开始进入极为艰苦的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内容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将国内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果:苏维埃俄
国的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到1925年,国民经
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意义:一方面:保证了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意义:一方面:保证了战争的胜利,捍卫了
新生政权;另一方面: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工新生政权;另一方面: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工
农群众的不满在不断加剧。农群众的不满在不断加剧。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形势的需
要,极大的挫伤了苏俄人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同时还引发了苏军一个海军基地的部分士兵兵
变。这就迫使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逐步
调整经济政策,准备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
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
理之外,其他中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
家经营;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在一定范
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
货币关系。
经过政策调整,苏维埃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
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工
作基本完成。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
比,“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
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
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思考:思考:
列举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就,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精神?
领导十月革命,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的社会主
义革命道路;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战争危机,巩固
了政权;
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苏俄的国民经济,对小
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含义
三、三、““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
成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
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
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
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列宁去世以后,逐步
确立了斯大林的领导地位。国家经济政策逐步变化,
新经济政策被取消。“斯大林模式”逐渐建立起来。
苏联
国旗
国徽
注意区分三个不同的名称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所学知
识,想一想,苏联为什么要制定实现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理想与目标?
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
的必由之路;
实现工业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
标志;
实现工业化有利于苏联在列强环伺的险恶
环境中巩固政权。 ……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经济建设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1930—1940年五国工业增长比较表(%)
苏联 增长66%
德国 增长31%
美国 增长20%
英国 增长13%
法国 增长7%
苏联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年间就能取得
工业化如此辉煌的成就呢?说明了什么?
1.五年计划的制定
2.农业集体化运动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3.全国人民的努力
……
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社会
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上的巨大积极作用。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
强的必由之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
所走的工业化道路自然也不一样。结
合课文,说一说苏联工业化发展道路
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体制。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
(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农业集体化运动:
目的: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作用: 积极: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消极: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
采取消灭的政策,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
的意愿,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
产长期停滞不前。
影响: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实行,形成了苏联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达到高潮
斯达汉诺夫运动 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
林
(2)政治建设
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1879─1953)
,原姓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
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
政治家,此外,斯大林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
盟(简称苏联)的缔造者之一,以及共产主义五大人
物之一。(其他四位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
东),其所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20世纪的世
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到1937年,全国基
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
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
全国农户的93%,耕地
面积达99%,从而使社
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
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
优势。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该宪法宣布苏联
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宪法的制定,标
志着苏联高度集中地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种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这一模式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
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在一定历史阶
段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但是也有着严重的弊端。
苏联颁布新宪法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新宪法的颁布: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以及轻工业的
发展状况;
第二,采取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造成了产品品种单一,质量差;
第三,国家对农民的掠夺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
益,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给农业带来了极大
地损失;
第四,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消耗和浪费了大量资源,
社会经济效益处于低下状态。
3、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
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取得令世
人瞩目的成就,因此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
完美无缺的吗?举例说明。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崇拜与家
长制作风盛行,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
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衡,损害
农民利益。忽视市场和价值规律,将一切经济置于行政
命令之下,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利于经济的持
续发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
法把农民搞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
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
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
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
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的这段话,揭示了苏联在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时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
的意愿,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读一读:
打开任何一张苏联报纸,并阅读任何一篇文章
或者和在共产国际会议上的发言就已足够,你总是
能够在文中或发言中找到最后对斯大林的过分颂扬
——“我们伟大的、我们强有力的同志、我们勇敢
的领导人、我们不可战胜的英雄”等。这是每一首
诗歌必不可少的段落……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
苏
联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经济
建设
政治
建设
工业化建设
农业集体农
庄化运动
行
政
命
令
管
理
一
切
经
济
新宪法的颁布
权力高度集中、
党政不分、个
人崇拜与家长
制作风盛行…
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高度
集中
的政
治体
制
斯
大
林
模
式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实施新经济政策 苏联成立
课堂小结
弊端
议一议:斯大林模式有何利弊?
利: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强国
的行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
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
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
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学以致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提示:重视客观规律,不
能过分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作
用;要实事求是,不能搞浮夸
风和弄虚作假;要切实保护农
民的利益。
高考链接
1.(2005江苏省高考历史)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D.到1937年基本实现
解析: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总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其特点,到1937年完成了两
个五年计划建设,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
了工业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则始于1927年D符合题意。
D
2.(2009年高考历史广东B卷)列宁曾讲过:“我们
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
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要抓住材料中的几个关键词,“强
攻”,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失败 。
D
3.(2009年山东文科综合历史部分)20世纪30年代初,
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
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
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
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20世纪30年初”“ 技
术决定一切”特别是联系其时间可以得出D项。
D
1.1928--1937年苏联在建设中重点发展(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第三产业
2.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的是在(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B.十月革命后
C.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工业革命完成后
A
C
课堂练习
3.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标志是( )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苏联成立 D.1936年新宪法的通过
4.下列成就不属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取得
的是( )
A.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B.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C.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D.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D
A
5.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
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据此回答: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2)“后来苏联的模式”又被称为什么?
(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4)斯大林模式有哪些弊端?
(5)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也
曾出现过挫折和失误,请举出两个例子。
(1)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
(2)斯大林模式。
(3)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4)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
于落后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
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经济发展粗放,
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农民的
劳动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折,农业产量长期停
滞不前。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6.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的经济政
策发生了哪两次重大转折?这两次转折
对苏俄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
么影响?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重大转折及影响:(1)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
1921年,苏俄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
复工作基本完成。(2)列宁逝世后,苏联确立了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建设路线,重点发展
重工业,
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新经济政策逐渐
被取消。取得巨大成就,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
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启示:(1)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适应生
产力;(2)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保证
经济部门有比例的平衡发展;(3)切实保护农
民利益等。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解题关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
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克服危机,列宁等人决定
调整政策。
思路引领:国内战争结束后,广大农民、工
人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要消除经
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稳定苏维埃政权,必须改变
经济政策。
答案要点: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
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
治危机。1921年,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
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
决定调整政策。同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
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解题关键:“斯大林模式”既有历史功
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思路引领:“斯大林模式”在短期内使
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其片面发
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
学习延伸
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谈谈你如何认识“斯
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答案要点: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斯大林模式”的历
史功绩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
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使国家统一调
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的严重
弊端。
在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
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
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
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
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
续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