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2 太空一日
1.借助小标题,了解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
些经历。
2.学习运用小标题的写法,理解其使文章层次清晰的
作用。
3.感悟航天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
一人,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
中县。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
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
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
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
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
主任。
模拟( ) 炽热( ) 俯瞰( )
严谨( ) 烧灼( ) 瞬间( )
一、读一读
nǐ chì kàn
zhuó shùnjǐn
二、记一记
瞬 间:
严 谨:
千钧重负:
耐人寻味:
转眼之间。
形容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比喻很沉重的负担。或非常重大的责任。
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第一部分(1~16段):写火箭发射、飞船起飞时“我”
因共振现象而产生了极大的痛苦,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7~28):“我”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形状,
在太空判定飞经地球的方位,还看到太空中类似棉絮状
的物体。
第三部分(29~38):作者描述在太空中“本末倒置”
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39~66段):作者具体描述飞船返回地面的
经过。
读课文,根据文章的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读课文,根据文章的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一、研读文本
1.“我”为什么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
飞船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让“我”非常痛苦,感
到难以忍受。
地球是一段弧;各大洲和自己的祖国;看到一
些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3.“本末倒置”是怎样的一种错觉?
明明是正着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4. “我”为什么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
天飞机呢?
因为当时飞船舷窗玻璃出现裂缝,“我”不知道
这是正常现象。联想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因为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个裂缝,然后高温就使
航天器解体。增加了“我”的紧张感。
5.飞船抛伞经历哪几个阶段?
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出
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也带出来;减速伞使飞船减
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6.结合文中的事例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对于天空中的神秘声音,技术人员用各种办法模拟,
让“我”反复听,“我”却总是觉着不像。断断续续听
了一年多,也没有个结果。作者没有听到和天空中一样
的声音,就不签字,表现严谨、科学的态度。
作者在天空中看到一些棉絮状的物体,认为也许是
灰尘,也有可能是太空垃圾,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
什么。作者猜测哪些东西可能是灰尘、太空垃圾,但不
确定,表明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
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
作都必须准确无误。表现了作者严谨、谨慎的态度。
二、品析语言
1.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
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
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
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运用数字
有何作用?)
“数百吨”“八台”“几秒钟”“上千吨”准确
的说明了火箭发射时的巨大威力和壮观场面。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
铁。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程度。
3.“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
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
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几乎”表达无法承受的程度,去掉后
就变成了“无法承受”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因此
不能删去,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
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
(“26秒”与“特别漫长”矛盾吗?)
不矛盾。26秒的时间段虽然很短,但巨大的痛苦
让“我”难以承受,“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
不眨”足以表现当时的痛苦之状。因此“我”感
到“特别漫长”。
杨利伟语录
“失重的感觉像海草”
“睡眠很少,在舱里没来得及做梦”
“太空饮食,最爱吃的、打分最高的是榨菜”
“时刻准备着,执行任务也没问题”
“相信下次载人航天飞行,还会有第一批航天员的
身影在太空展示”
“第二批航天员将在明年完成选拔,一旦有任务需
求,招女航天员也没有问题”
太
空
一
日
飞船起飞困难,
产生巨大痛苦
我太空中看到地球形状
和太空中棉絮状物体
我太空中本末倒置的错觉,
听到神秘敲击声
勇于探索
不怕牺牲
严谨科学
我飞船返回地面,惊心动
魄的一刻
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
来到了太空。 ——杨利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