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
第12课 渔家傲·秋思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词,掌握有关
词的文学常识。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
精练而优美的语言。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词的不同风格,提
高鉴赏词的能力。
4.结合时代背景和词人的生活经历、思
想风貌,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范仲淹】(989-1052),字
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
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
政”,有《范文正公集》。
走近作者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
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
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渔家傲·秋思》就
是他身处军中时的感怀之作。
背景资料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
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整体感知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
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
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
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
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
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
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
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
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
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内容精读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
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
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
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
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
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
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
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
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
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
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
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
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
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
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
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
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
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
“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
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
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
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
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
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
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
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
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
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
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
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
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
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燕然未勒
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羌管悠悠霜满地
承上启下,深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
乡的情绪,并由此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
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
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
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
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
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
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
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
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
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
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
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
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课堂小结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
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
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
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
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
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