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历史 / 教学同步 / 人教版 / 必修2 /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单元复习与测试 /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复习ppt课件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探索 模式 改革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1917年十 月革命 1922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资本主 义社会 社会主 义社会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1991年12月《阿 拉木图宣言》 俄罗斯 (独联体 ) 战时 共产 主义 政策 新经 济政 策 斯大 林模 式 社会主义改革 列宁 斯大林 赫鲁 晓夫 勃列日 涅夫 戈尔巴 乔夫 重在 农业 重在 工业 经济 政治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没有从根本上突 破斯大林模式 全面否定 模式,但 背离了社 `发展方 向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 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课程标准的内容 列宁 的探索 保卫政权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巩固政权 恢复国民经济时期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 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斯大林模式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目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应急措施 背景: 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 政治和军事上:国内,反革命活动猖獗; 国外,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经济:粮食严重短缺,经济极端困难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 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 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目的:取得战争的胜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劳动方面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 垄断政策, 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 量供应 (2)内容 普遍义务劳动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 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 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 丝毫的选择余地……”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 材料二、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 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 内战争的胜利。 材料三、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 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 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 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1)这三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 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②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 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材料四、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 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 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五、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材料六、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 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2)这三段材料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 着什么问题?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①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 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国家取消商品生产,实行 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背了 经济发展的规律;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评价 积极: 消极: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 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②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 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 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 种尝试; ①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 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国家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 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③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 进行反 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 损害,‘本能地’ 起来反对苏维埃。” 列 宁 倾 听 农 民 的 意 见 (4)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 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 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 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 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调整: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小结: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的必要性。 • ⑴经过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革命战争,苏 俄的经济濒于崩溃,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尤其粮食 问题日益严重 • ⑵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日益严重,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 ⑶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 工业生产落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 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取 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 力水平决定的。 • ⑷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并粉 碎了 帝国主义的干涉 • ⑸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 2、新经济政策 ——过渡途径 (1)背景: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严重政治和经济危机; ②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③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根本原因) 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 项目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农业 政策 工业 政策 贸易 政策 分配 制度 余粮收 集制 全面推行工 业国有化 取消自 由贸易 实行配 给制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允许私人经营 租让外资经营 恢复自由贸易,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 配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 收外国资金和技术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特 点 管理方法、 手段 所有制形 式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 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高度集中, 行政管理。 单一的公有 制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 义的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 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 5、评价 A.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 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B.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 会主义道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正确探索 (即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学说 启示: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 (4)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 提示: 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步 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 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 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举措, 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 2.不同点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产生的背景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 物质极度匮乏;新经济政策产生的背景是国际环境改善,但 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2)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 此直接和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 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 原则分配产品;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 家资本主义,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4)成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 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新经济政策则促进了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 固了苏维埃政权。 (5)理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 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 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共同点 苏俄 中国 背景 都面临经济困 难、社会动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造成了严重的政治 和经济危机 文革造成经济濒临 崩溃,社会一片混 乱 内容 都进行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集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都利用商品货 币关系发展经 济 放开市场,允许资 本家经营企业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作用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联共(布)中央发布讣告: “……无产阶级所固有的一切真正伟大和英勇的品 质——大无畏的智慧,不屈不扰的、顽强的、战胜一切 的钢铁意志,对奴役和压迫的深恶痛绝,移山填海的革 命热情,对群众创造力量无限信任,巨大的组织天才, 都由列宁卓越地体现了出来,……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 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 出生于格鲁吉亚 一个鞋匠家庭。20 岁就成为了一位职 业革命家。1905年, 他第一次见到列宁, 从此成为了列宁的 支持者。列宁逝世 后,斯大林开始领 导苏联的社会主义 建设。 斯大林的选择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 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99%的耕种要靠 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对此斯大林说了这样一段话: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 侧重点是什么?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 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 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 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 巩固政权。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苏联的国情下, 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 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 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是一 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1)背景 1922年苏联成立 列宁逝世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苏联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体制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表现(经济方面) 表 现 所有制 经济管理 农业 经济发展 战略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 政手段管理经济,行政指导代替市场调节 农业集体化运动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 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 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 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这就是计划经济                      政治上: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 央,中央的权力又集中于斯大林。 思想上: 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 拜弥漫于苏联,靠行政手段来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 问题。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表现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 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 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原 先怀疑的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 ……有些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甚至 开始了持续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 经济危机。 ——《全球通史》[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 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 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 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 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 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 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 “斯大林万岁!”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 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 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 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 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 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材料: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 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 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 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 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 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 极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 化迅速实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国家培养了大批专家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开辟了一种新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 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结 论 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 ”创建 B、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C、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 的工业化模式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C 斯大林模式出现的原因 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根本原因) 政治形势: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封建残余,专 制主义意识根深蒂固 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 1.(2009·广东单科,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 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 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列宁的分析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和特征。 列宁准备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由国家控制生产、分配、流通的各个环节,不 允许私人贸易。 答案:D 2.(2009·广东理基,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 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 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 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 3.(2009·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 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 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答案:D 4.(2009·江苏,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 其右的最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 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 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试图突破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 晓夫(1894—1971),原苏联领 导人。1953—1964任苏共中央 第一书记,美苏核对抗,冷战期 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 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 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 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 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 行为,引起震惊。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沉寂中 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 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赫鲁晓夫大力 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 在农场视察 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 会议上,赫鲁晓夫毫不 掩饰地表达愤怒。 材料1 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 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 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2(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 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 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1)改革的背景 背景: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造 成工农业发展缓慢 1、赫鲁晓夫改革 (2)改革的措施 农业: (重点) ①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工业: ①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 权利; ②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 极性。 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 黑的对比,“其中包 含着永恒的矛盾—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 同反动因素之间的 斗争。……在彼此 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收效甚微,但取得一定成 就 ;有利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说明理由 (3)结果及评价 结果:收效甚微 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 有从根本上突破。 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 夫(1906-1982),1931年加入 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 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 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 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 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 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 略捷克斯洛伐克。1977年至1982 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 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 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 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 1955年, 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 1480亿美元。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评价 ①执政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未突破原来 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失败。 ②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使自己的经济负担日 益沉重,经济发展日趋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比较 比 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相同 目的 内容 败因 不同 内容 结果 解决解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弊端 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原则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都未能从根本上破除都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侧重农业侧重农业 侧重工业侧重工业 收效甚微收效甚微 初期效果显著初期效果显著,, 后期停滞不前后期停滞不前 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 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C 戈尔巴乔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 奇·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 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 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 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 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 联解体。 《时代》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 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 材料1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进 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 入侵阿富汗,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得苏联的国际 形象大大受损。 • 材料2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 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 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 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 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 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 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18位。民用工业 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 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 政治: • 经济: • 外交: 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分析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 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内容 问 题 经 济 政 治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 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改革的重点。以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多元化。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激化矛盾激化矛盾 局势失控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苏联解体 (2)改革内容 (3)改革结果 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转向政治改 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三者相同 和不同点。 ㈠同: (1)原因: (2)内容: (3)结果: ㈡异: (1)内容: (2)结果: (3)失败原因: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 都在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改革都失败。 赫氏改革侧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 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 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模式;后者虽进 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 善。善。 2.2.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走走 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必然具 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2010·北京卷]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 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 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 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 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D 本题依旧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把握。题干中涉 及注重“商品货币关系”,又批驳用“市场调节”取 代“计划指导”,所以,我们可以排除A、B。C项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也可以排除。故而只有D减少对企业 的行政干预符合题意。 苏 俄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二战后苏联 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 时期 初期探 索(列 宁时期)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未能过渡到共产主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结果: 苏联 解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