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九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3 *短诗五首 /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ppt课件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短诗五首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 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 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 共同特点。 学习目标 月 夜 沈尹默 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 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当时任教 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赫然便是其 中之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 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 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 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 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 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 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走近作者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 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 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 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 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写作背景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 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 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 ”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 《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 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诗歌诵读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 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 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 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 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 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 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 的理解。 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 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 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 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 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 斗精神。 《月夜》中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 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 并立的“我” 表现了“五四”时期觉 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奋进的精神和个 性解放的思想。 诗歌小结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 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 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身 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 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 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 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 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 兰河传》。 相关介绍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 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 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 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 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 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诗歌诵读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诗歌赏析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 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 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②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 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 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 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 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③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 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 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 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 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 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萧红墓畔口占》一诗,通过写诗 人走了六小时去祭奠亡友的事情,表达 了诗人对亡友的深切悼念,体现了他对 人生意义的探寻。 诗歌小结 断 章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 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 、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 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 表诗人。 走近作者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 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 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 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 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 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写作背景 诗歌诵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 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诗歌赏析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 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 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 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 相关,“桥上”“楼上”这两 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 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 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 寻味。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 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 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 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 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 对关系。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具 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 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 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 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 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断章》中通过几个简单的意 象:人、桥、楼、明月、窗子、梦。 揭示了世间万物互相联系、平衡相 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诗歌小结 风雨吟 芦 荻 芦荻(1912—1994), 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 人,诗人。主要作品有 诗集《桑野》《驰驱集 》等。 走近作者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 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 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 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 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 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 首短诗。 写作背景 诗歌诵读 风中大地卷来 雨中大地卷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 “海”“舟”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风雨中的“大地”卷来,气势十足,看 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 ”,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 诗歌赏析 “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 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 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开头两句“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 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 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这里的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 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 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 生”的坎坷与遭遇。 这首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 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 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 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 受的苦难。 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 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 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 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 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风雨吟》这首诗,用翻天覆地之势的 暴风骤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 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❶表现了年 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❷对中国社 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 诗歌小结 统一 聂鲁达 聂鲁达(1904—1973),智利 诗人。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 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 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漫歌》等。 走近作者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诗歌诵读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 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 一片叶 所有的花 一朵花 所有的树 一棵树 多 一用“是”将对立物 “统一”起来 诗歌赏析 2、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 这句话是比喻的说法。世间万物各有各 的特点,也就呈现出“繁多”的表象,但在 作者看来, “繁多”的表象在迷惑,影响 着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像谎言一样。 引人思考,设置了悬念。 3、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 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 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事物 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 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统一》中作者以叶、花、果为喻, 指出“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 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诗歌小结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 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 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 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 如《沙扬娜拉》中的“柔”“羞”“愁”, 《风雨》中的“来”“海”“怀”等。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 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 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 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 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 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 情、情感与见解,如《月 夜》《断章》《风雨》等。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