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九年级下册 / 第三单元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ppt课件

还剩 1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定 风 波 • 苏 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 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 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 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 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 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 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 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 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 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 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背景资料 乌台诗案——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 (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 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 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 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 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知识链接 检查预习 蓑( ) 萧瑟( )sè suō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朗读指导 在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整体感知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 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联想到谁? 内容探究 可以联想到陶渊明及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 》。 这里作者用典,抒发自己意欲归隐的心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品味赏析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 一边悠然地行走。这里可以见出作者的无所畏惧、气定 神闲。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这里作者认为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了骑马,是因 为无官一身轻,心情十分轻松。对比得出闲散江湖胜过 奔波劳碌。 一蓑烟雨任平生。 “烟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指代政治的风云 变幻。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披着蓑衣 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表明作者面对风云变幻 的政治依然镇定洒脱、从容旷达。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作者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 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他于挫折中看到 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 右自己的心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 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 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 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 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和人生险途。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1.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 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3.采取用典手法,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抒发自己意欲 归隐的心情。 写法探究 作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臆”?词人又是如何 “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鉴赏评价 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 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定风波》虽从下雨写到雨停, 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 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 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词 作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双写)写“胸臆”(旷 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 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所以内心轻松。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 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 拓展延伸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 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 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 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 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总 结 结构图示 莫听 何妨 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                春风 斜照 雨过天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 忧 乐 两 忘 超 然 旷 达定 风 波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