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 第3课 短诗五首 断 章 卞之琳 1.了解新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内容,体 会诗歌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透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 的情感和哲思。 学习目标 【卞之琳】(1910- 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 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 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 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 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走近作者 《断章》既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 记,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 显现。1933年,卞之琳爱上了苏州的张充和, 两人的感觉很好,1936年秋,卞之琳还和张充 和同游了苏州的天平山,但两人最终没能走 到一起,但这短暂的幸福留在了卞之琳的内 心深处,卞之琳对已经飘逝的美好爱情深深 怀念,曾在同年的一首诗里这样写道:“人在 你梦里,你在人梦里。”据作者自云,这四行 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 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便由此而来。 背景资料 朗诵 1.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 整体感知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 “桥”“楼”“明月”“窗子”。 内容精读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 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 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本诗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 诗境、诗趣、诗思,又通过意象的顶 真旋复在意象之间建立联系,使其在 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并不断 膨胀链接,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完 整、饱满的艺术世界。 课堂小结 风雨吟 芦 荻 【芦荻】1912年生,现 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 广东南海。曾与人合编刊物。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 集《桑野》《驰驱集》《芦 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 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走近作者 《风雨吟》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 时期。一场“暴风雨”后,诗人平日熟悉的景 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的风雨、心中的风 雨全都融入眼前的景象中,诗人也因此产生了 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 短诗。 背景资料 朗诵 1.读出节奏 2.体会内涵 整体感知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开头两句“卷”“奔”两字有什么表 达效果? 内容精读 “卷”“奔”这个动词极为生动, 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磅礴,描绘出 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 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 起来。 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 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 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 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 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 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在颇有 象征意味的“风雨”中,表现一个敢于像 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雨 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 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课堂小结 统一 聂鲁达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 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 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 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 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 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 爱情。 走近作者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 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 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 达到更清楚的认识,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 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的独特性方 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内容精读 本诗由事物的表象特征看到其本 质特征,让人思考事物的“统一性”。 揭示了事物认知的规律,简明质朴而 又蕴含哲理。 课堂小结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 “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 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 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 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 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 的“来”“海”等。 艺术特色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 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 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 ”等,语言散文化。 ③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 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