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九年级下册 / 第四单元 / 15 *无言之美/朱光潜 / 15 无言之美 PPT课件.ppt

15 无言之美 PPT课件.ppt

  • 2021-04-10
  • 34页
  • 4.68 MB
还剩 13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无言之美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学习目标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新课导入【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 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 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 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走近作者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 “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 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整体感知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 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 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 到美吗? 细节探究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 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 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 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 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 旨也能达到美。 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 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 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 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 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 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 ”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 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 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 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 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 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思考探究“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 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 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 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 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 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 “无言之美”。无 言 之 美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学习目标 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 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说说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 意些什么。 新课导入【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 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 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走近作者 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 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 他的所见所感。 整体感知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 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 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 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 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 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细节探究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 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 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 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 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 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 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 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 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 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 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 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 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 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 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 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 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写法探究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 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 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 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 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 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 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 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 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③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 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 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 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 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 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拓展延伸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 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 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 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 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 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 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 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 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作者与读者关系: 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所想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