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鱼我所欲也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
2.辨析本文的比喻、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目标当你面对选择时,你会如何做出抉择?
新课导入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
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人称他为“亚圣
”,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其言论和行为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走近作者为宫室之美为之
所恶莫甚于死者
得我与
一箪食
蹴尔而与之
wèi wéi
yú
dān
cù
wù
字词积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能愿动词,喜爱。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生命
大义舍弃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整体感知【译文】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
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
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
做,干
苟且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
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
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假使。 那么
做,干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
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
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
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于这个原因
因为这个缘故
【译文】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
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
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不只是
这种心
不丧失
【译文】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 辨别“义”与“不义
”,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
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丧失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没有礼貌地吆喝
给踩踏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
(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侍奉
【译文】
对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
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
即“于我加何焉”,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停止,放弃
【译文】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
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
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
(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
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价值低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
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
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
论点。
细节探究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幸福,
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
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违法犯罪等。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
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
这样写的好处。(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
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宏。以划分层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
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
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
可得兼而舍鱼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
义”的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
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
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舍生取义”就是人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比喻论证】
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和义
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举例论证】
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
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
”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让人认识到
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
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辟
得出推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不受嗟来之食)
举例论证:——(不辨礼义受万钟)
论
证
过
程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要,
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
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
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
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课堂小结 细体味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影片《生死决择》,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随堂练习唐雎不辱使命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语言描写等刻画
人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问: 答:
每天有多少人过桥? 每天有五个人过桥。
尼克松
周恩来总理 南
京
长
江
大
桥
工、农、兵、学、商。
问 答
新课导入《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
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
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
各国之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
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
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背景资料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
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
》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
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本文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
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唐雎,是安陵国的臣子。
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
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
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
早已被秦国日消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几年,秦国
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
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
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技。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
商于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
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
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
些事据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秦王嬴政又故伎
重演,安陵君和唐雎选择与虎狼之秦作争锋相对的坚决斗
争。 唐雎( ) 怫然( )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 庸夫( )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 寡人谕( )
jū fú
guī xiǎn
gǎo yōng fú
náo qiāng
jìn yù
字词积累【不辱使命】出使。
【秦王使人】派。
【受地于先王】从。
【仓鹰击于殿上】在。
【请广于君】给。
【使唐雎使于秦】到、往。听读课文,注意句读。
整体感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 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
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
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派 对……说;告诉 想要
用
交换
助词 加强语气
答应
给予恩惠
很好 即使这样 从 想;愿意
不
高兴 因此 出使 到
文本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
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
用大块土地来换取小块土地,那很好;即使这样,可我从先
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
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为什么
况且
使……灭亡 表转折 凭(借)
存在的原因 把……看作
所以
置意。错通“措”
扩充 表转折
违背(背叛)
看轻 回答
像这样 表顺承 即使
难道只是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
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
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
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
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
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
继承了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
换,难道只换来五百里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盛怒的样子 曾经
听说
平民 摘下帽子,光着脚
碰,撞 罢了 平庸无能的人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经听说过
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从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
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
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
人发怒的样子,有胆识的人发怒可不是这样。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
休 祲 降 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通“苍”
发作
吉祥 不祥 降示 从 和
穿丧服
拔出 站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
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
平民中的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
出来(的时候),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
个人了。如果有胆识的人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
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因此穿上丧服,今天的
情况就是这样。”(说着)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屈服 道歉
到 通“喻”,明白 可是
凭借 只因为秦王(顿时)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
道歉说:“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
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借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
只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第一部分:(第1段)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
危在旦夕。)
[开端]
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具体叙写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
(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所“谕”之理,
反衬唐雎出使胜利,点明主题。
[发展与高潮]
[结局]
第二部分:(第2、3段)
第三部分:(第4段)结构图示
安陵君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明辨之))
唐雎唐雎
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
((从容答辩从容答辩))
布衣之怒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针锋相对))
秦王
以五百里易安陵
(利诱之)
秦王
逆寡人轻寡人
(盛气凌人)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长跪而谢
(折服)
挺剑而起
(不辱使命)1.本文中唐雎用了什么样的说话技巧?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
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唐
雎
的
说
话
技
巧
细节探究2.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
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秦王先是采用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
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
理答辩。秦王大怒,用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但唐雎抗辩,步
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色挠,长跪而谢。唐雎,长跪而谢。唐雎
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3.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
贪得无厌、奸诈狡猾、贪得无厌、奸诈狡猾、
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
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
家的形象。家的形象。 探究:本文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
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写法探究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几种常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唐
雎
不
辱
使
命
使秦原因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斗争经过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取得胜利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不畏强暴
敢于斗争
胆识兼备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吗?
蔺相如、荆轲、晏子、周恩来等
随堂训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