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海燕》教案
九江市湖口二中 刘晓原
《海燕》是一首抒情诗,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 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由表及里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②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③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④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①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②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②提问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③练习法: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音乐,范读。
明确:激情洋溢,强烈奔放
2、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注意结合场景景物的变化来思考。)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整体场景:上边:乌云——下边:大海。
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3、生竞赛朗读,齐读。
五、品味探究
探究一:如果让你在“海燕”前面加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探究二:文章除了描写海燕还写了哪几种海鸟?
探究三:文中对海鸥、海鸭、企鹅又是怎样描写的?这样描写对海燕有什么作用?
探究四: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及暴风雪等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六、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七、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出你自己的见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