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导入:
“人贵在自知”,战国时期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
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
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
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邹忌讽齐王
纳谏》,从中寻找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
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
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其体列为国别体。
我们熟悉的讽喻性的小故事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就出自本书。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
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
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
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
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
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
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
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
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
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
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
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
为深远。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讽谏,用暗示、比喻之
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规劝君主、尊长或
朋友,使改正错误。
解题
齐王,指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
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
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
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
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
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采纳
课件制作 湖北省广水市应办中心中学王海章
听读课文,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读
准
字
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g jī
zhāo
cháo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 服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长,身高 光艳美丽 穿戴 照
对…说 固定句式。“与…相比,谁更…” 。 孰:谁
甚美。太美了比得上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
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
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他的
妻子说:“您美丽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
早晨一、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
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判断句。标志:……者也。 即“信自”。
宾语前置
第二天
又
“与…相比,谁更…” 。 孰:谁
省略句。(邹忌)
与(客)坐谈
补足音节
无意义
“…与…孰…”,“与
…相比,谁更…”
及、比得上 美丽、漂亮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比徐
公美丽),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
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译
文
:第二天,朋友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
着闲谈。邹忌问朋友:“我和徐公比,谁
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明日,徐公来,孰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
第二天 仔细、
周详 以为:认为 视自
“甚远”
太远了
晚上。 以…为美。
偏爱 对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
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漂
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
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
求于我。”
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他,指
徐公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
甚矣。
实在
方圆 国君旁边的近臣 没有
受蒙蔽
比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
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
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
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
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
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的 的
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当面 指责
过失 上等的
使…听到。
满一年间或,偶然 即使
“齐王纳谏”这件事 所说的
议论 公共场合
朝见 到
集市不时,有时候
授予 齐威王说:“ 说的好!”于是就下令:
“群臣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给予
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
奖赏;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
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
奖赏。” 命令刚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
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
时有人偶尔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想说,
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
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朝拜齐王。这就是身
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
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二、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习第一自然段 (1)诵读指导:
此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
理。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
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
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
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
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
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
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
”“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
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导后,学生齐读) (2)提问(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2)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
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明确: (1)与徐公比美。
(2)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
客的三答。
(3)“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
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
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
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欲有求于我也。
”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
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
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
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1)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设喻讽
劝齐王除蔽纳谏。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臣诚知
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
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
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
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
略作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2)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这部分写邹忌由小及大,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
的切身体验设喻去规劝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
指出三答各有不同的原因;第二层, 以“臣之妻私臣
”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类比;以“臣之妾畏臣”
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类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类比,最后得出“
王之蔽甚矣”结论,劝说齐王除蔽纳谏 (设喻说理)
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
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
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1)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
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
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
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
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1)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
的?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
结果如何?(2)提问:(1)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
效果的?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
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1)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
邹忌由己及君,由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
深,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采用委婉劝说的方
式),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
能面刺-------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
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
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
下,-----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
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
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本文语言描写
的技巧之高。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
一为精彩的语言描写,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
的认识。
(1)精彩的语言描写—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妾、客。
第一问的背景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
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
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
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
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
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
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
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
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
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
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
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
同。(1)精彩的语言描写—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
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偏爱),用反问句,答得自然非常肯
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
能会失宠,所以少了“君美甚”三字(虽也用了反问的语
句),表现了她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他是有事拜访,
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回答总得让对方满
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所以语气较为平淡,
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显示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
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
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
耐人寻味。(1)精彩的语言描写—品味邹忌的设喻说理
本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
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看
起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
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
最后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
得的巨大成效。
从全文来看,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
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与结果。
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此外,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
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
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精巧
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
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己及君);三赏(齐王纳谏)
;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
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一是
“思”,二是“善”。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
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
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自己的容貌是
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
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
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出个中的原委:妻私
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
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可以说这一“思”是
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
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
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
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
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
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
”,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
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
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谏,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
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
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
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探究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给你什么启示?
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
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
接受别人的建议。
2、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
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游说别人时要委婉劝说,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委婉劝说的优
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
快地接受意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
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
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
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
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
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
人推销自己。1、出自本文的一个 成语:__________
请写出它的反义成语: __________
2、邹忌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
门可罗雀
门庭若市
邹 忌:以家事喻国事,以家事喻国事,婉言进谏婉言进谏,,口头进谏,以理服人;口头进谏,以理服人;
诸葛亮:直接提出建议,直接提出建议,直言进谏直言进谏,书面进谏,以情感人。,书面进谏,以情感人。
3、阅读课本181页材料,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材料中邹
忌和齐威王的形象与课文中有什么不同。
课文中的邹忌是一位心忧国事、冷静理性的智者,齐威王是一
位善于纳谏除蔽的明君;材料中的邹忌是一位自私自利、阴险
狡诈的小人(歪曲事实,以权谋私,排除异己,置国家与不顾)
,齐威王是一位偏听偏信的昏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