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增城市地理教研室于2006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一周的周三进行了高一地理的教研活动,本节课作为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的研讨课例,以探讨必修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例: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名称和特点。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2.理解我国实现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并能结合国情探究有关人口数量变化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
2.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实际人口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案例分析与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总趋势:不断增长
【新课讲授】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读图分析】读P6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
重点让学生把握读图方法,从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把握各种增长模式的特点。
学生活动,表格归纳:
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
高
低
传统型
高
低
高
现代型
低
低
低
提问:
1.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从哪个指标的变化开始?原因是?(让学生分析表格,讨论,明确人口增长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并从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资源的保证,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来理解。)
2.发达国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医疗卫生条件、文化教育、生育思想观念等方面来理解。)
3.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大多没有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经济实力、文化观念和政策等方面理解。)
4.世界人口总体看属于哪种增长模式?(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案例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
第一阶段: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
第二阶段:人口负增长阶段 (1957~1961)
第三阶段: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
第四阶段: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
第五阶段: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
第六阶段: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 )
思考:
1.各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不需要每个阶段都详细分析,只要选取一些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容来分析。如设问“六个阶段中最引人注目、最特别的是哪个阶段?”,学生很容易留意到第二阶段的负增长现象,联系历史,即发生三年“自然灾害”和国际环境的影响使生活困苦等原因使死亡率上升等来分析;又如设问:“从第三阶段起,死亡率的变化有何特点?”,即可引导学生看到死亡率下降到0.7%左右便一直比较稳定,也就是说死亡率的变化并不是后阶段人口增长的关键,而是出生率的下降在起作用;延伸拓展一下,可以设问:“第五阶段中前期出生率为何出现一个小峰值?”,引导学生理解60年代出生率高对80年代人口增长带来的滞后影响。)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
3.目前中国属于哪一种人口增长模式?(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得出现代型,并注意比较中国的现代型与欧美国家的区别。)
【承转设问】人口的增长除了与自然增长率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探究1】探讨人口基数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学生活动:P3“活动”计算某地的人口增加数目
提出问题:为什么自然增长率下降了,每年增加的人口数反而多了?(引导学生得出人口基数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学生活动:计算中国的年增长人数(基数:13亿,2001年自然增长率0.695%)
【问题探究2】探讨我国人口政策与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从人口基数大这一国情理解这一政策的实施。
提出问题:随着国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案例分析:人口模型
以一个59人的班为例,假设其代表一个社会,其中男30人,女29人,都是25岁左右,按照“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的政策,问30年后,这个社会的年龄结构会有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计算人口百分比,并画出年龄结构示意图。从结果分析,可以得出老龄化现象严重这一结论。
补充资料,加深认识:
“广州人口老龄化脚步急——据悉,广州市1992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型城市行列。1999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8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未来一段时间将以年均3.4%左右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2030年左右,全市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5%,广州市老年人口将突破200万。老龄问题已成为广州市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引导讨论这一现象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从社会经济水平、中青年劳动者的的负担来讨论。可提供数据:发达国家达到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00美元;中国2003年人均GDP1000美元(可涉及贫富差距问题来讨论);其次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展开,尤其关注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又缺乏经济积累和知识储备,可以说是“做到死”的那一天。
【归纳总结】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自然增长率,同时人口基数的大小也影响了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我们既要理解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合理性,也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人口的发展问题。
【练习巩固】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E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B国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四国中,与E国人口问题一样突出的是:
A.印度 B.埃塞俄比亚 C.法国 D.俄罗斯
★课例点评(记录整理)
本节课按照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和补充,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法上充分使用案例教学,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问题先进行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分析中国人口增长案例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负增长现象、80年代的生育小高峰等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如分析完案例后再回到教材看一下芬兰这一案例,效果更佳。人口模型这一案例以班级为例,虽然例子本身数据较夸张,但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最后用广州老龄化的材料进行补充,让学生得到了较深刻的认识。
★对“必修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思考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讨论、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通过练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补充“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实例,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习惯,并把知识用于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