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 屈原(节选)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作家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 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虎 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等。 中心意旨 本文主要描写了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他对黑暗世界的 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切愿望,也表现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表达技巧 结构思路 1.瑰丽的想象。 本文想象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诗人进行大胆的艺术构 思,展开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的手法,让屈原和 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 境界,使他具有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2.丰富的象征。 丰富的象征使诗人将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含蓄、深沉、凝练。例 如,“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现实的伟大力 量;“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 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 3.多样的修辞。 本文运用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手法,最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运用排比和反 复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充分表达了感情,使文章更有气势。如:“你咆 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 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 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感情的洪 流宛如江河溃坝,汹涌奔腾。文中也有不少反问句、设问句,如:“你,你东 君,你是什么个东君?”“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 一片假!”“哭,哭有什么用?”“但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 具吗?”这些句子,呼唤指斥,使文章更具有战斗力。 重点难点 怎样理解屈原对一切邪恶、黑暗势力的斗争精神?   郭沫若曾表示,《雷电颂》是受屈原《天问》中“薄暮雷电”的启示, 想表达“天问”的意境。实际上,呼风唤雷的激情、毁灭诸神的愤怒、磅 礴宇宙的气势是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的。他呼唤咆 哮的风,他呼唤轰隆隆的雷,他呼唤闪电,要把闪电作为他心中无形的长剑, “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他呼唤在黑暗中咆哮着、 闪耀着的伟大的自然力,“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 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要“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 去”,从而迎来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渴望光明,狂热地呼喊:“火…… 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 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屈原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 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为了获得光明,他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 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 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这些神鬼偶像指向 的是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表现了屈原鞭挞一切污秽、横扫 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以及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排比·反复] 排比着眼于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多项并举;反复着眼于词语 或句子字面上的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排比与反复的修辞作用不同。排比的作用主要是加强气势,增强表达效 果。反复的作用主要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节奏感。值得注意的是, 当一个排比句用相同的词语作为“提挈语”时,叫作排比与反复兼用。例 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脚镣(liào)         眩光(xuàn)      木梗(gěng)     徘徊(pái huái) B.睥睨(pì nì)     伫立(chù)  波澜(lán)  污秽(huì) C.虐待(nüè)     玄衣(xuán)     稽首(jī)    播弄(nòng) D.雷霆(tíng)     迸射(bìng)  驰骋(chěng) 犀利(xī) 答案    A B.伫zhù。C.稽qǐ。D.迸bèng。 · · · ·· · ·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邢具 宇宙 景仰 浩浩荡荡 B.咆哮 铿锵 龙门 翻波涌浪 C.发泻 污秽 犀利 暗无天日 D.禅娟 徘徊 睥睨 拖泥带水 答案    B A.邢→刑。C.泻→泄。D.禅→婵。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炫目:(光彩)耀眼。] B.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睥睨:眼睛斜着 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C.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景仰:脸向上 憧憬地看着。) D.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我们没有拖泥带水的雨!(拖泥带水: 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答案    C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 · · · · ··· · · 1.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你坐在那马上私毫也不能驰聘。 B.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 C.我看见你挺身而出,指天画地有所争论。 D.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 答案    A 私→丝,聘→骋。 2.从语段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        (坚挺 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 你抽掉了,它又       (围拢 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 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的、多么       (明亮 炫目)的光明呀! 答案 坚固 合拢 炫目 解析 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如“比铁还……”只能是“坚固”,因为 “坚固”指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而“坚挺”则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操场上拖泥带水。 B.这山里的天气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真是风云突变啊! C.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 起来的。 D.因为我写字姿势不够端正,爸爸多次教育我:“写字时一定要正襟危坐, 眼睛距离书本一尺远。” 答案    C A.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B.风云 突变:用来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C.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 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D.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 严肃或拘谨的样子。A、B、D三项均属望文生义,对词义理解不正确,造 成使用不当。 · ··· · ··· · ··· · ··· 1.根据课文独白分析主人公形象,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敢于否定神的人。 B.主人公是一个富有革命理想、怀才不遇、视死如归的无产阶级革命战 士。 C.主人公是一位想象力极丰富的浪漫主义诗人。 D.主人公是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 答案    B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有误,从文中无法判断出这一内容。 2.(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反问、反复) B.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重复) C.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比喻) D.(雷)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 上去呀!(排比、拟人) 答案    B “重复”是一种语病,该句运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能表达屈原对天神蔑视和憎恨的一项是  (     ) 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          。 A.你们高坐在神位上并没有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B.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不能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C.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没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D.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答案    D 反问和感叹语气最能表达作者对天神的蔑视和憎恨。A、C项 都是陈述语气。B项语意相反。故选D。 4.(独家原创试题)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的纪念和祝福。请在清 明节、春节和中秋节中任选一个节日,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 例句: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 念。 答:                                                                                                                       答案 (示例1)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 人的哀思。 (示例2)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示例3)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着对阖家团圆的渴望。 解析 例句已经给出固定的格式“无论……还是……都……”;内容上要 表达出特定的深意,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意义,如题目中的“中秋 节”,要表达出团圆的幸福,“清明节”要表达出对已逝亲人的思念。 1.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的短语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B.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 射出光明了吗? C.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D.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答案    B B项画线部分为动宾短语,A、C、D画线部分三项均为偏正短语。 2.下列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分析:作者反复使用“咆哮吧”,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 暗势力的痛恨。 B.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镗镗鞳鞳的咆哮,我要漂流到那没有阴 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 分析:作者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屈原对“污秽”“自私自利”, 玩“阴谋”的社会的憎恶,以及对光明、纯洁、无私的社会的追求。 C.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 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分析: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屈原对风、 雷、电的热情歌颂。 D.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 射出光明了吗? 分析:作者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屈原对自由的强烈追求。 答案    D 应该说“表现了屈原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3.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你说说“风”“雷”“电”“洞庭湖”等形象 的象征意义。 答:                                                                                                                                                                                                                                                         答案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 征人民群众。 解析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 联系借助某一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被象征的本体)。本文一些形象的象征意义,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 1.(2019内蒙古通辽模拟,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是 (  ) A.如果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我们跟学舌的鹦鹉有什么区 别呢? B.导演杨洁在拍摄“西游记”时,认为“取经女儿国”一集的情节可以有 一段插曲,她决定把作词的任务交给词作家阎肃。 C.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及其投资或控股的公司,几乎掌握 了中国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切。 D.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 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 答案    C A.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前半句是个陈述句,而非疑问句。B. “西游记”外面的引号应为书名号。D.应将冒号删去,这里不需要提示。 2.(2019浙江宁波南三县诊断性考试,7—10)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 题。(15分)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①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 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 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的手法复 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外人 说伤筋动骨一百天,这话在柳先生这里就成了无稽之谈。 ②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 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被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 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 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 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 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③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 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 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他 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 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④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 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 长好了。 ⑤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⑥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 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 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⑦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 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⑧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 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 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⑨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 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⑩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又疼得 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 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一条腿正好换另 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 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至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由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 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 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 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 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日本少佐是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 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 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 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 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吗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冷冷一笑说。 (选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5期,有改动) (1)(★★☆)[线索·照应]关注线索与照应,理清情节,补全思维导图。(4分) (2)(★★☆)[语言·情感]揣摩下面两处“笑”,体会人物情感。(4分) ①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由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 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 答:                                                                                                                          ②“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冷冷一笑说。 答: (3)(★★☆)[人物·形象]小说的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 视。请从下面两个次要人物中选取一位,对其形象以及作用进行分析。(3 分) 颜老爷 翻译官 我选        ,                                                                                               (4)(★★☆)[文题·主旨]小说的题目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结 合这篇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答案 (1)①树被救 ②柳先生替日本军官治病,惹怒百姓 ③柳先生杀死 日本军官,被处死 (2)①“笑”是敷衍的笑、假意的笑,内心对日本军官的赞扬感到反感与厌 恶。②“冷冷一笑”既是对翻译官汉奸行为的鄙视,也体现其作为中国人 的“风骨”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3)(示例1)颜老爷 他是饱受侵略之苦、憎恶日本侵略者的中国普通百姓 形象。他这一形象是当时普通中国人的典型代表,推动全文情节的发展,有 力地衬托了柳先生的爱国之情和不屈的风骨。 (示例2)翻译官 他是日本鬼子的走狗,他背弃国家,危害普通百姓。文末 通过他的问话,点出了柳先生所作所为的原因;同时他是文中的一个反面形 象,反衬了柳先生的爱国情操、坚贞不屈的品质。 (4)小说题目往往是全文的“文眼”,对揭示文章主旨有重要作用。本篇小 说题目《柳先生的正骨膏》,不仅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同时还有力地暗示 了文章的主旨。“正骨”不仅医治人们身体上的苦楚,柳先生的所作所为 还深深地刺激着每个读者的神经,他正的是中国人的“风骨”,告诫我们做 人不要忘本,要有气节和底线,所以说题目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 笼”。 解析 (1)细读文本,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 答。第②段写花树被炸,第⑦—⑩段写少佐求医,第  段写柳先生因替 日本军官治病,惹怒百姓。所以第①空的答题区间在第③④段,“三日后, 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可总结 为树被救。第②空的答题区间在 — 段。第③空的答题区间在 —  段。概括每部分的大意,然后加以整合即可。 (2)结合语境分析“笑”的含义。①结合该句分析:“柳先生也笑”的 “笑”是敷衍的笑、假意的笑,内心对日本军官的赞扬感到反感与厌恶。 ②结合该句分析:“冷冷一笑”既是对翻译官汉奸行为的鄙视,也体现其作 为中国人的“风骨”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3)掌握文章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是:侧面衬托,个性鲜明;牵线搭桥,推 动情节;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两个人物皆可从这三个角度分析。 侧面衬托,个性鲜明。如果选择“颜老爷”,可以写他是饱受侵略之苦、憎 恶日本侵略者的中国普通百姓形象。他这一形象是当时普通中国人的典 型代表,有力地衬托了柳先生的爱国之情和不屈的风骨。如果选择“翻译 官”,可以写他是日本鬼子的走狗,他背弃国家,危害普通百姓,反衬了柳先 生的爱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品质。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如果选择“颜老爷”,他这一形象是当时普通中国人 的典型代表,推动全文情节的发展。如果选择“翻译官”,他是日本鬼子的 走狗,通过他的问话,点出了柳先生所作所为的原因,推动全文情节的发 展。 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如果选择“颜老爷”,他衬托了柳先生爱国之情和不 屈的风骨,点明了爱国的主旨。如果选择“翻译官”,他反衬了柳先生的爱 国情操和坚贞不屈的品质,点明了爱国的主旨。 (4)回顾题目的一般作用: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概括文章 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然后 结合本文分析“柳先生的正骨膏”,不仅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同时还有力 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正骨”不仅医治人们身体上的苦楚,柳先生的所 作所为还深深地刺激了每个读者的神经,他正的是中国人的“风骨”,告诫 我们做人不要忘本,要有气节和底线。其作用是:文章线索;文眼;揭示文章 中心,点明主旨。 (2018北京延庆模拟,17—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大侠”黄大年 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黄大年,就是这样一位侠者。 ②作为侠者,黄大年身怀绝技,称雄国际。 ③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CT”;他回 国前研发的高科技整装技术装备,能在快速移动条件下探测地下和水下隐 伏目标,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尤其是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等军 民两用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航空重力梯度仪系统,能精确 探测位于国界和交战区地下隧道以及隐藏在民用建筑物地下的军事设 施。 ④“黄大侠”是一个被仰望、被追赶的传奇人物。回国不久,他出任“深 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 大规模深探项目。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得以填补多项空白。因为他,中 国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话说2009年, 恰逢某国航母舰队正耀武扬威地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 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航母舰队何以后退?盖因黄大年身怀绝技。此 事,外媒有报,新华社有转,惊动中外。这样的高手,自然让人联想到“一个 人顶几个师”的钱学森。而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那一代前辈“高 手”,恰是黄大年自小的偶像。 ⑤作为侠者,黄大年家国情怀,淡泊名利。 ⑥1982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毕业,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9字:“振 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落笔之际,侠气跃然纸上。1993年初冬,他奔赴英伦 深造,启程前回望同学,大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 来。”2009年,他51岁,正是科学家的黄金年龄,绝学练成,声播宇内,却选择 归来,成为国家“千人计划”[注]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专家。 ⑦英国的生活很好。但在他看来,“在这里,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国 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 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选择 面前,黄大年义无反顾。他在最短时间内辞职、售卖别墅、办回国手续。 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 术、想法和追求回来。”一边是洋房名望,英伦风景,剑桥流水;一边是祖 国召唤,从头开始,道远任重。 ⑧回国后,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领军人物,但这个上亿元项目却一分钱也 分不到他头上,他二话不说,披挂上阵。学校屡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说 “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⑨作为侠者,黄大年献身事业,看淡生死。 ⑩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其中能有我, 余愿足矣!”他身体不好,常年大把吞速效救心丸,却说:“我是活一天赚一 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2016年年底,黄大年积劳成疾,晕倒在万米高空, 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他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 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他因胆管 癌接受了手术治疗。  2016年11月19日晚上8点多,黄大年突然在微信朋友圈里问道:“谁还记 得我们在校庆70周年晚会时合唱的那首歌叫啥名字?一天一夜没睡了,刚 吃完一顿饭,就想听‘她’。”这首歌曲正是1988年中央电视台的一部讴 歌钱学森、邓稼先等科技知识分子的专题片主题曲——《共和国之恋》, 歌词写道: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 苦恋着你……  2017年元旦的头天晚上,已经躺在病床上的黄大年请求护士长帮他将习 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的视频录下,拷贝在笔记本电脑上。在学生和护 士的帮助下,他目不转睛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之后在微信群里留下了这样的 话语——“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取得了这样多的成绩,我真的好高 兴,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  7天之后,这颗时刻为祖国而跳动的心脏永远地停了下来,就像黄大年喜 欢的歌里唱的那样:“纵然是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你拔地 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熟悉黄大年的人都说,这就是他的心声。  黄大年:高风亮节,堪称楷模。侠者,当之无愧! [注]    国家“千人计划”:全称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0 8年1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 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中央、国家有关部 门、地方分层次、有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 1.(★★☆)阅读文章,结合黄大年的事迹,简要写出他被称为“大侠”的理 由。(3分) 答: 2.(★★☆)引号的作用有很多种,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两 个,对引号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3分) 备选词语:“给地球做CT”“黄大侠”“科研疯子”。 答:                                                                                                                       3.(★★★)阅读⑨—    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 问题对于你理解人物黄大年有怎样的帮助。(5分) 答: 1.答案    ①他负责的深探项目使得国家深部探测能力达国际一流水平,局 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②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用科研成果报效 祖国;③他争分夺秒、忘我工作,在生命危急时刻,首先想到的是要把珍贵 资料留给祖国。 解析 首先阅读全文,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 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从“作为侠者,黄大年身怀绝技,称 雄国际”“作为侠者,黄大年家国情怀,淡泊名利”“作为侠者,黄大年献 身事业,看淡生死”这几个关键句子即可轻松地提炼出问题的答案,因为 “作为侠者”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2.答案 “给地球做CT”:特殊含义,采用比喻的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 黄大年的科研内容。“黄大侠”:对黄大年的特殊称谓,是一种敬称。“科 研疯子”:反语,突出黄大年在工作方面的忘我、刻苦。(写出两个即可) 3.答案 (示例1)问题:引用《共和国之恋》的歌词有什么作用?说明:表明 黄大年对祖国的爱恋;也表明黄大年今日的成就有年轻时偶像的影响,突出 薪火相传的主题。 (示例2)问题:第⑩段的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明:通过动 作描写,黄大年“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 开”中的“抱”“掰不开”,体现他对资料的珍视;语言描写,醒后第一句 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从中可以看出,黄大年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全心全意地爱着祖国。 解析  引号的作用主要包括: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突出强调;③表示讽刺和 否定;④表示特定称谓。具体作用必须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理解。 解析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可以从内容方面探讨引用歌词的 作用,也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方面来谈自己的见解。 1.(2019四川遂宁中考,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 章辞藻。 B.短语主要包括: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 语。“热烈欢迎”属于偏正短语,“雄伟壮丽”属于并列短语。 C.史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其编写体例较多。其中,《资治通 鉴》为纪传体,《战国策》为国别体,《史记》为编年体。 D.《马说》这篇议论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借千里马被 埋没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答案    C 《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 2.(2018浙江衢州中考改编,4,★★☆)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称呼下图中的 礼仪,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要向你稽首(《屈原》) B.(翠莲)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水浒传》) C.范进向他作揖(《范进中举》) D.(秦王)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 · · · · · · · 答案    C “作揖”是一种民间传统礼节。相对于庶民打招呼的万能性 礼节“拱手”,“作揖”礼是士相见或表示感谢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两 手抱掌前推,表示向人敬礼。“稽首”指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 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长 跪”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指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 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人敬意。图片中间部分所示形似一 个抱拳站立的人,“稽首”“长跪”之礼都需跪拜而非站立,故可排除A、 D两项。“万福”礼是古代妇女相见时所行的敬礼,行礼时两手交叠放在 小腹,目视下微屈膝,与图片所示不符,故可排除B项。 3.(2017四川巴中中考,7,★☆☆)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 项是 (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借代)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比喻、拟人) C.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设问) D.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 灭,毁灭呀!(排比、反复) 答案    B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A.正确。“烽火”对“家 书”,名词对应;“连三月”对“抵万金”,动宾结构对应。由此确定运用 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另外“烽火”代指战争,“抵万金”还包含夸张的修 辞手法。B.错误。该句找不出喻体,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害了 羞”本用于描摹人的神态,此处用在描写薄雪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正确。该句自问自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D.正确。“鼓动吧,风!咆 哮吧,雷!闪耀吧,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毁灭,毁灭,毁灭呀!”运用 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4.(2018山东青岛中考,6,★★☆)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 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只填序号即可。 (4分)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1)元宵节 上联: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2)端午节 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        (3)中秋节 上联: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 (4)重阳节 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            答案 (1)① (2)④ (3)③ (4)②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传统节日与对联相结合的题。(1)题,“银花火树”是 元宵节的习俗,“元夜”是元宵节的别称。据此确定选①。(2)题,端午节, 关键词是“屈子”“粽子”“赛龙舟”,据此确定选④。(3)题,农历八月 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一切活动均围绕着月亮这一主题,吃月饼、拜 月、供兔儿爷等。所以,③是最佳选项。(4)题,重阳节的习俗,除了“登 高”“饮菊花酒”,还有“插茱萸”,所以②是最佳选择。 5.(2019湖南岳阳中考,5,★★☆)学校在岳阳楼前举行“弘扬岳阳精 神”主题活动。下面是学生会主席写的活动总结发言稿中的一段,请你在 横线上帮他写一个既能概括这段文字,又能呼应活动主题的总结句。(3分) 求索能让人不断自新,超越自我,能让人趋向更完善的境界。求索能让我们 青少年早一点找到更擅长的领域,发挥所长,练就过硬本领。总之,                                                                                                                            。答案 (示例)求索让我们得到历练,求索让我们快速成长,求索是我们青少 年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探索未来和向上攀登的必然途径。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总结能力。要围绕题干“既能概括这段文字,又能 呼应活动主题”的要求来写,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 1.(2019贵州黔东南中考,21—2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12分) 火车侠 火车侠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一个人。 我记得是在高中的某节课上,我正被讲台上的老师念叨得昏昏欲睡,旁边一 个女生悄悄地问我:“你知道火车侠吗?”我说:“动画片吗?”她摇摇头: “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男生。”我一头雾水,她说:“下课我带你去看看。” 于是,那天我目睹了火车侠的真容。在人满为患的操场上,一个瘦弱矮小的 男孩,穿着不合身的、土气的藏蓝色粗布上衣,在跑道上旁若无人地奔跑, 嘴里不停发出类似火车开过时的“呜呜”声。周围聚集了很多像我一样 慕名而来的人,大家哄笑,大喊着“火车侠”三个字。 据说,火车侠第一次展现他的才智,是在地理老师的课堂上。地理老师是个 学识渊博的老头,上课时经常会提供好些课本以外的知识。那天他照例有点 海阔天空,把学生的思绪引向一些非常偏僻的县级地名,刚要一个接一 个,像葡萄一样串连而出。这时,火车侠举手了: “老师,我知道!” 全场寂静。地理老师沉默了几秒钟,随即大手一挥:“好吧,你来代替老夫 开火车!老夫正好进站休息一下。” “呜呜呜……”“一列火车”开上了讲台,所有人都愣住了。火车侠开始 在黑板上画细细的轨道,他把地理老师所说的县级站点全部画了下来,甚至 连站点的间距似乎都是按比例计算出来的。火车侠一举成名。 在同学们好奇又崇敬的追问下,火车侠拿出一本词典那么厚的文件夹,里面 夹着一叠粗糙、廉价的练习本,每一页都画满了火车——火车头、车厢、 车座、车轮、铁轨、操作室、货架……他告诉同学们,很小的时候,母亲带 他第一次坐火车,从此他念念不忘,连做梦都梦到自己坐火车时的场景。对火 车陷入深深的迷恋,于是他开始去记忆中国的铁路图,开始画火车、模仿 开火车。 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东西,对吧?我喜欢摇滚乐,我哥们儿喜欢NBA,坐在 我后面的姑娘喜欢纯文学……可我至今没见过任何人,像火车侠喜欢火车 那样,那么痴迷,那么执着! 多年以后我工作了,有一次和同事吃午饭,大家聊起了各自学生时代的故 事,我给他们讲了火车侠的故事。也是在那天晚上,夜深人静,我打开电脑, 试图搜索一些与火车侠相关的信息。 我还真的找到了!在留言栏看到很多帖子,不只我一个人,很多人都还记得 他,我甚至找到了火车侠自己发的照片:还是那么瘦,却精神了不少,穿着一 身制服站在一列火车前。 他现在是一名真正的火车司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07期, 作者夏阳。有改动) (1)(★★☆)“火车侠”对火车的痴迷和执着,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 答:                                                                                                                       (2)(★★☆)“我”和地理老师在本文起什么作用?(5分) 答:                                                                                                                       (3)(★★★)“最特别”的人,后来“是一名真正的火车司机”。你从中获 得怎样的人生启示?(4分) 答: 答案 (1)①在操场跑道上旁若无人地奔跑,嘴里不停发出类似火车开过时 的“呜呜”声。②他把地理老师所说的县级站点全部画了下来,甚至连站 点的间距似乎都是按比例计算出来的。③一本词典那么厚的文件夹,里面 夹着一叠粗糙、廉价的练习本,每一页都画满了火车。 (2)“我”和地理老师都起陪衬和烘托主要人物“火车侠”的作用,“我” 还在全文中起线索人物的作用。 (3)(示例)喜欢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有梦想就要为之付出;为爱好而工作, 更会“乐以忘忧”。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要找到相关的段落,有 第3段“在跑道上旁若无人地奔跑,嘴里不停发出类似火车开过时的‘呜 呜’声”,第7段“他把地理老师所说的县级站点全部画了下来,甚至连站 点的间距似乎都是按比例计算出来的”,第8段“火车侠拿出一本词典那 么厚的文件夹,里面夹着一叠粗糙、廉价的练习本,每一页都画满了火 车”,然后进行筛选,并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对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文章主要讲述火车侠的故事,“我” 和地理老师却是为了突出火车侠对火车的痴迷和执着而存在。同时, “我”在文中还起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使文章显得更真实。 (3)本题考查思维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 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文中的火车侠正是因为对火车的痴迷与执着,最 终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火车司机。由此可以得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 执着,一定要像火车侠一样努力,为自己的爱好而奋斗。 2.(2018江苏苏州中考,4,★★★)根据下面的对话内容,拟写一则通知。要 求:内容清楚,格式正确,正文内容(含标点)不超过45字。(4分) 赵老师:李敏同学,学校把“端午诗会”安排在本周五下午三点开始,你们 节目组准备好了吗? 李敏: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计划明天下午再最后彩排一次。 赵老师:那场地布置得怎么样了? 李敏:已经布置好了。就是学校报告厅有点小,要安排初三两个班级的同学 自己带凳子。 赵老师:星期五下午初三学生要完成中考志愿网上填报工作,所以这次活动 他们不参加了。 李敏:那就没问题了。 赵老师:好的。请你以学校团委名义写个通知吧,让初一、初二师生准时参 加活动。 答:                                                                                                                                                                                                                                                         答案 正文内容:本周五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端午诗会”,请初 一、初二年级师生准时参加。格式要求:正文开头空两格,正文后署名“学 校团委”和日期。 解析 通知内容要清楚(交代时间、地点、参会人员、活动内容等)、格 式要正确(第一行居中写“通知”二字;正文开头空两格,结尾在右下角署 名、日期)、不超过45个字。 1.1942年夏天的一天夜晚,重庆一家剧场里正在上演历史剧《屈原》。当 演到婵娟气愤地斥责宋玉时,婵娟骂道:“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 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台下不时有人附和:“骂得好!”可该剧 作者郭沫若感到最后一句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很不够味。请你 帮着把这句修改一下,让婵娟的话更具有气势。 答:                                                                                                                       答案 (示例)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解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是一般判断句,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 人”属同位结构短语,有强调作用;同时,此处用“这”表示近指,是指着宋 玉的鼻子骂的,这就把婵娟愤怒而又蔑视宋玉的感情强烈而又鲜明地表现 了出来。 2.下面是据端午传统习俗拟写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五月端午祭屈原 下联:               答案 (示例)十五元宵游花灯 解析 明确对联的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合乎平仄,意 义相关。上联开头两字是月份,“端午”是传统节日,“祭屈原”是有关传 统节日的活动。下联应与之相对应。 3.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常常让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请简要说出下面 介绍的习俗中所蕴含的文化或精神。 端午节时,在屈原的故乡,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是赛龙 舟、办诗会、公祭屈原这三种活动方式。 答:                                                                                                                                                                                                                                                         答案 端午习俗体现了激励争先、团结合作、爱国爱民等精神,也传承了 屈原的“楚辞”文化。 解析 应对这些习俗有初步了解。“赛龙舟”体现了争先、团结精神, “公祭屈原”体现了弘扬屈原爱国爱民的精神,“办诗会”体现了对屈原 “楚辞”文化的传播。 (2019吉林五模)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某中学决定组织一次 以“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帮助他们完 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明情趣] 戏台对联各式各样,有的专写戏台剧场,有的描绘观众神 情姿态,而更多的则是表现演员演技或艺德的,当然也不乏写演员酸甜苦辣 的。如仔细玩味,都颇有意境,给人以诗意的享受。 (1)请结合“能文能武能鬼神,数十人千变万化;可国可家可天下,二三步四 海九州”一联,谈一谈你所领悟到的戏剧情趣。 答: [活动二:知种类] 我们祖国地域广阔,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异彩纷呈,为了 更好地传承文化,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不同的戏曲种类便应运而生。 (2)你知道哪些戏曲种类?请写出两种。 答:                                                                                                                       [活动三:识脸谱] 脸谱是将戏曲人物类型化的一种手段,在演员的脸上涂 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和文化。 那么不同色彩的脸谱分别代表什么? (3)请写出其中的一种颜色及其所代表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答: 答案 (1)(示例)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欣赏戏剧,可以使我们 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2)(示例)山东吕剧、河南豫剧。(符合题意即可) (3)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 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写出一种即可) 解析 (1)所谓情趣,是指景之可喜,情之有趣,貌之悦目,言之赏心,行之逗 人。具体而言,戏中令人喝彩、引入发笑之处,皆为情趣。“能文能武能鬼 神,数十人千变万化;可国可家可天下,二三步四海九州”这句话写出了戏 剧的情趣。题干所讲的“戏剧情趣”可以扩大为戏剧的特点及作用。紧 扣“情趣”,结合对联的意思,拓展表达即可。 (2)剧种:京剧、昆曲、吕剧、黄梅戏等。京剧被称为“国粹”。 (3)红色:代表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代表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代表无私、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第五单元 枣儿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作家作品 孙鸿,戏剧小品作家,江苏靖江人。作品风格明快,清新,风趣。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城里打工,老人和 孩子留守家园,企盼亲人早日回到故乡。而城里的青壮年却希望走出家园, 走出传统,走进现代化的新生活。因此,家庭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亲情、 爱情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枣儿》这篇话剧小品 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中心意旨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 段亲密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真挚的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 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结构思路   社会变迁   呼唤亲情 表达技巧 1.线索明晰,行文紧凑。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故 事发生在乡间一棵枣树下;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回忆儿子幼时 的几件趣事都与“枣儿”有关;老人还讲述了三件与“枣儿”有关的往 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枣儿甜,枣儿香……”的 童谣,与开场相呼应。 2.运用象征,内涵丰富。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 的象征。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故事,但其内涵 却是对当今社会变革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和象征。剧中有不 少台词和情节都富有象征意味。例如,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迷路了 吧”,这“迷路”就象征着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 重点难点 1.你是如何评价文中人物的? 2.怎样理解本剧的思想内容? [喜出望外·喜从天降] 同:都表示因为遇到突然到来的好事而高兴。 异:“喜出望外”强调高兴的心情来得出乎意料,侧重指心情。“喜从天 降”强调高兴的事突然出现,侧重指有好事情。例句:①小张今天下午收到 了他盼望已久的足球票,真叫他喜出望外。②爸爸突然接到了中奖的通知, 这真是喜从天降啊! 领略汉字意蕴 素养呈现 在网络时代,了解汉字的形成与意蕴,认识汉字书写,不仅是表 达的需要,也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借助汉字书写,了解中华悠久精深的文 化背景,建立文化自信。 素养解读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 汉字的过程,就是文化获得与传承的过程。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 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 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零距离接触了祖国的文字,初步 感受到了中华文字的魅力,但你一定意犹未尽。那么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 走近汉字,借助汉字的字形理解其内在的丰富意蕴,了解汉字背后的渊源故 事,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一笔一画的描摹中热爱华夏文明,树立积 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典例剖析     例    (2018贵州安顺中考)为了重视手写汉字,传承中国汉字文化,学校将举 行“书写的力量”主题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请你依据下列材料 参与活动。 材料一    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 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 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 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 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 所取代。 材料二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 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现在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 来调侃和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等。长此下去, 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 和文化。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 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1)阅读上面两则材料,任选其中一则提取主要信息。 答: (2)小岚认为现代化的汉字输入方式更便捷,手写已经不再重要,这样的活 动没有必要参加。请你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小岚积极参加此次活动。 答:                                                                                                                       (3)请你根据材料一的信息,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答: (4)汉字中有一类字叫作“会意字”,清代学者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 三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 其字义进行解析。 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示例)晶,由三个“日”字构成,“日”为发光体,三个“日”更具光亮,因 此,“晶”是光亮的意思。 选字并解析: 解析 题(1)考查信息提炼能力。首先要审清题目,读懂材料。然后要分析 材料,提炼要点。细读材料,抓住关键词,提炼概括。一般的答题思路是 “什么(谁)”“是什么”“怎么样”。材料一谈的是汉字传承着中华文 化,见字如见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材料 二则是关于“诉求”的重要性的内容,回答时一定要扣住“诉求”的目的 和重要性,需要我们怎样做等方面来写。 题(2)考查口语表达能力。要根据小岚的态度,采取对方容易接受的态度进 行劝说。首先要有称呼,其次要举出对方容易接受的理由,可以从汉字是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我们中学生的职责等方面进行劝说,语言要诚 恳。 题(3)考查拟写宣传语的能力。要结合汉字结构具有丰富内涵或独特的书 写审美来拟写宣传语,可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做到句式工整、言简意 赅、有鼓动性。 题(4)考查对会意字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会意字就是“合二字、三 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根据例句,按“×,由……构成+每个组成部分的意 思+整个字的意思”的形式进行解析。 答案 (1)材料一:汉字既能表意又具书写美,是不会被电子输入取代的。 材料二:写好汉字的关键是社会要有文化诉求和文化修养。(答出其一即 可) (2)(示例)小岚,你好!汉字不仅蕴含丰富的表意文化,更具有独特的书写审 美,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伫立在时代的 洪流中心,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因此希望你能加入到我们 的活动中来。 (3)(示例)书写中华汉字,弘扬传统文化。 (4)(示例1)从,两个“人”构成“从”,二人相随,所以“从”是跟从的意 思。 (示例2)吠,由“口”和“犬”构成,狗之声从口出,因此“吠”指狗叫。 (示例3)休,由“人”和“木”构成,一人在树旁,因此具有休息之意。 (示例4)炙,上面是“肉”,下面是“火”,肉在火上烤,所以“炙”指烤肉。 (示例5)苗,上面是“草”,下面是“田”,田中长出植物,所以“苗”指初生 的植物。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掸土(dǎn)     翘首(qiào)  横匾(biǎn) B.嚼食(jué)   雕塑(sù)        折叠(zhé) C.童谣(yáo)     蓦然(mù)    骑跨(kuà) D.塞进(sāi)   钢盔(kuī)       凝视(níng) 答案    D A.“翘”是多音字,此处应读qiáo。B.“嚼”是多音字,此处应 读jiáo。C.蓦mò。 ·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时晨  翘首远望  踌躇满志 B.蹲坑  心事重重  喃喃自语 C.算褂  津津有味  喜出望外 D.拉勾  垂头丧气  囫囵吞枣 答案    B A.晨→辰。C.褂→卦。D.勾→钩。 3.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成语。 (1)男孩       (没有办法)地走到老人跟前。 (2)男孩从老人手里接过枣儿,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口里说:“谢谢爷爷!” (3)许多同学都说:“读这篇《枣儿》,只要领会了其意蕴,就会像吃枣儿一 样       (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答案 (1)无可奈何 (2)喜出望外 (3)津津有味 解析 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从记忆中搜索成语,正确书写即可。 要注意“喜出望外”中的“望”不要写错。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竹匾(biǎn)   钢盔(kuī) B.囫囵(hú)            愣住(lèng) C.蓦然(mò)           翘首(qiào) D.中意(zhòng)      掸去(dǎn) 答案    C “翘”应读qiáo。 ·· ·· · · · · 2.下列加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老人)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 B.男孩温顺地谗老人坐下。 C.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D.(男孩)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答案    B 谗→搀。 · · ··· · · · ··· 3.选词填空。 (1)我一急,把个枣儿囫囵个儿     (吞 咽)下肚了。 (2)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       (毛手毛脚 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 枣儿。 (3)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        (抱头就逃 狼狈不堪)。 答案 (1)吞 (2)蹑手蹑脚 (3)抱头就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句(1),“吞”指不嚼或不细嚼,整 个儿地或成块地咽下去,与“咽”相比,更能突出“我”的心急,与“我一 急”相照应。句(2),“毛手毛脚”指“做事粗心大意,不沉着”,“蹑手蹑 脚”形容“走路时把脚步放得很轻”,此处,小男孩是怕捡枣儿被发现,故 意把脚步放轻些,所以要选“蹑手蹑脚”。句(3),“抱头就逃”暗含“狼 狈不堪”的意思,且有逃跑之意,更符合语境。 1.(独家原创试题)下面的台词意蕴丰富,请你揣摩其言外之意。 (1)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答:                                                                                                                       (2)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 个甜味。 答:                                                                                                                       (3)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答: 答案 (1)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的世俗风气。(2)隐含着对既 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感情。(3)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方向的 迷失、精神家园的迷失。 解析 (1)“甜是甜”是指内在的品质。“不中看”是指外表的普通平 凡。所以这句话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的世俗风气。(2)不仅 是对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 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3)注意理解“不认识回家的路”的比 喻义。 2.《枣儿》一文发出了对亲情的深切呼唤,歌曲《常回家看看》也表达了 父母对子女亲情回归的渴望,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中那位做好了饭菜等儿 女回家的老妈妈孤独的身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亲情的企盼。那么, 请你也围绕“亲情”这一主题拟一句公益广告词。 答:                                                                                                                       答案 (示例)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挂——常回家看看。 解析 解答本题要紧扣主题“亲情”,结合课文中老人对儿子的思念、男 孩对爸爸的呼唤,联系题干中提到的公益广告镜头,呼唤儿女常回家看看。 语言要简洁、明了,能以情动人。 1.“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 这样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 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结尾作用的理解能力。注意此处和开头及主旨的关 系。 2.综合实践活动。 (1)早前,国外网络上一幅父亲湿身为儿子撑伞的图片(见图1)刷爆了媒体 头条和朋友圈。与此同时,一幅南昌的孩子熟练地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和父 亲并肩进入小区的图片(见图2)也瞬间刷爆朋友圈。这两幅图片为什么能 刷爆朋友圈?请分别谈谈你的看法。                   图1                   图2 图1:                                                                                                                      图2:                                                                                                                      (2)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广告语,提醒同学们感恩父母。 答: 答案 (1)图1:父爱如山,父亲尽其所能为孩子遮风挡雨,做了孩子最好的屏 障。 图2:父亲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教会了孩子基本的生存技能,令孩子 做好了独立的准备。 (2)(示例1)感恩父母亲情,温暖传遍家庭。 (示例2)亲情手牵手,感恩心连心。 解析 (1)本题考查读图能力,要仔细观察画面,注意题干中的提示语,要能 揭示出图画的本质意义。 (2)注意广告语特点:精练,朗朗上口,言简而意无穷。 1.(2019辽宁丹东二模,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是 (  ) 树木失去了根就会       ,江河失去了源头就会       ,灵魂失去了家 园就会       。世界无限广阔,我们渴望到广阔的天地去闯荡,但请记 住,一定不要迷失了回家的路。拥有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A.枯黄  干旱  陨落 B.枯黄  干涸  堕落 C.枯萎  干旱  陨落 D.枯萎  干涸  堕落 答案    D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运用能力。“枯萎”用于表现植物干枯 萎谢的状态,“枯黄”则偏重于形容枝叶颜色的干枯发黄。根据句子的主 语“树木”很容易能选出“枯萎”,据此排除A、B。“干涸”用于形容 河流池塘水量枯尽,而“干旱”则是指因缺水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 根据主语“河流”很易选出“干涸”,据此排除C。“堕落”用于形容思 想和行为向消极的方向倾斜,而“陨落”一般用来形容物体从高空坠落,或 作为伟人去世的婉称,根据主语“灵魂”,偏重于形容精神上的状态,所以 应该选“堕落”。故选D。 2.(2019湖南长沙岳麓模拟,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 是 (  ) A.“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 B.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就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 出才能够实现。 C.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闲公园,成为市民 娱乐的新去处。 D.《经典咏流传》告诉我们,古诗词本身有着无穷魅力,今人只差爱上的机 缘。 答案    D A.搭配不当,应将“尽管”改为“不仅”。B.句式杂糅,可改成: 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C.“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缺主语, 可把“建设了”改为“建设的”。 3.(2017北京西城一模,3,★☆☆)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戏剧文化的博大精 深,学校举办了以“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为主题的校园戏剧节。戏剧 节展演前,同学们准备在舞台两边张贴对联,一位同学写好了上联,其他四 位同学对了下联。你看看哪句下联对得更好。 (  ) 上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下联:                A.生旦净丑,演人演戏演古今 B.抑扬褒贬,评事评理评人生 C.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 D.人间哀乐,人前人后人生里 答案    C 根据对联词词相对、词性一致、语意相关的特点确定下联。 4.(2019广西北流一模,1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5分) 语文老师在“说说我的一件事”口语交际训练课上说:薛宁同学遇到了这 样的一件事。春节期间,他迎来了爷爷的九十大寿,他的爸爸还为此准备了 很多烟花爆竹。薛宁觉得时下玉林正严推“禁炮令”,自己作为一名中学 生,有义务响应政府号召,从“我”做起,过一个安全、文明、环保的“绿 色年”。可爸爸却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我设宴请客,多放烟花 爆竹是尽孝道的表现。况且,我们家住在禁放烟花爆竹的区域之外,我这样 做合情、合理、合法。”   请你模拟薛宁劝阻爸爸,你会怎么说?(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答: 答案 (示例)爸爸,尽孝道的方式很多,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多关心他 的衣食住行,包容、尊重他等等,不一定要燃放烟花爆竹,而且住不住在 “禁炮”区域,我们都要自觉为营造安全、文明、环保的生态环境尽一份 力,您说呢(您觉得呢/您说对不对)? 解析 可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要有称呼,劝说时采用商量的 语气,做到语言表达连贯、得体。 (2019江苏无锡实验学校第一次适应性测试,17—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14分) 多出来的晚年 李景霞 ①顺大娘安静地坐在屋门前的台阶上,三月的阳光软塌塌地从背后斑驳的 砖墙上滑下来,薄薄地罩住了她全白的发,她整个人都轻飘飘的,仿佛落在 台阶上的一件灰扑扑的旧衣服。 ②而这,是她多出来的晚年,因为十年前,她已被疾病判了死刑。 ③那时,她还是拽了小脚家里地里忙碌的小老太太,住在属于她和老头子的 老屋里自给自足。在实在无法忍受的频繁的发烧、憋闷之后,才从箱子底 下取出她和老头子积攒的几张钞票,央求儿子带着去县医院检查。检查结 果是:高度疑似肺癌。 ④儿女们经过短暂的难过后便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医生的再去大医院确 诊的建议,立刻为听说的高昂的检查确诊费所瓦解。儿女们围了圈商量:县 医院说是,大约总是对的,再去市里重新花一遍钱又有啥必要呢?这种病最 终都是人财两空的。老太太暗自期待地沉默一会后,便发了话:“我不看 了,横竖都是死。城里的买房供孩子上大学,家里的盖房娶媳妇,哪家日子 都不轻省。我不想把孩子们都害得苦哈哈的。” ⑤然而,医生预言中的几个月之后的人生最后的谢幕却并没有如约而至。 老太太倒也慢慢习惯了断断续续的发烧、憋闷和疼痛,实在不行就去诊所 拿点药或输两天液,缓解她无奈等待的焦灼。 ⑥等待中,时间又过了一年,老太太仍然没有动身的意思,倒是出门打短工 的结实的老头子在回家途中跌了一跤,摔断了胯骨。照例是在日益剧烈的 呻吟里不得已被送到医院又拉了回来。老太太倒日益矍铄起来,她不再每 天准备收拾行李踏上征程,而是打起精神颠着小脚里里外外地忙乎,全力伺 候起老头子来。“我不能死,老头子从小没了爸妈,一辈子没享过福,我不 看着他谁看着他?”她怜爱地看着瘫痪在床的他。 ⑦转眼又是两年,这个沉默能干了一辈子的老实人,实在等不及老太太,一 个人上了路。 ⑧老太太这时才抽出心思想自己的病。死刑已被判几年,那一刻却迟迟没 有到来。但老儿子家拆掉老人老屋盖新房的计划却再也不能拖延搁置— —房子是孙子结婚的筹码,孙子的婚事是远比无处安放的晚年更迫切隆重 的事。 ⑨房子盖好后,她被暂时安置进院门处放杂物的小门房里。她虽然日日活 得艰难,但似乎很有活下去的兴致。顽强的生命力又让她蹒跚走过了几 年。 ⑩这日益延长的多出来的晚年让儿女们迷惑又措手不及,甚至开始怀疑这 个诊断,但似乎也没有兴趣破解这个谜团。老太太努力无声无息地幽居在 小门房里,安静得仿佛一件废弃的旧家具。被轮流不定时送来的饭,放在小 床边装粮食的洋灰柜子上。有时活忙,饭就一次送上一天的。饭菜很快变 凉,儿媳又出门打工,她不得不拖了拐杖慢慢挪到邻居家的炉火上加热一下 才能下咽。  老太太这多出来的晚年,最终在熬不住小门房的寒冷后又被搬去了大儿 子的老房子。老房子阴暗潮湿,整个冬天她都坐在炕上,看微弱的阳光爬上 凹凸不平的墙面,又蹒跚地退出去。晚上,就盯着屋顶裸露的椽子看,闭着 眼睛也知道哪一块熏得发黄、哪一块已经破损、哪一块住着飞蛾。  春光开始明媚,她甚至又能摸索着到房前屋后闲走。她仍然因为心疼整 天奔波出苦力的老儿子回家吃不上现成饭而一步步挪过去窥探,她仍然替 城里的儿子着急还不完的房贷,虽然她的关心和担心被所有人忽视和厌 烦。  儿女们仍然随时准备着从她看不到的四面八方冒出来,体面悲伤地完成 她人生最后的盛事,而她仍然活在多出来的、盛满病痛和孤寂的晚年里,仿 佛已经说了结束语却还絮絮叨叨的文章结尾和已经告了别却迟迟不走出 家门的穷亲戚。和许许多多农村的老年人一样,在破败的老屋、在敞亮宽 阔的大院子的小偏房里,她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 (原文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答:                                                                                                                       2.(★★☆)结合全文内容,简析顺大娘的形象特点。(4分) 答: 3.(★★☆)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儿女们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章内容 简要分析。(3分) 答:                                                                                                                       4.(★★★)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画线句的深刻意蕴。(4分) 答: 1.答案 表现了三月阳光的无力感;渲染了感伤的气氛;烘托了顺大娘孤独 寂寞的内心世界;为下文人物的出场铺设环境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读懂环境描写的内 容,然后通读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答作用。从内容上看,“三月的 阳光软塌塌地从背后斑驳的砖墙上滑下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三月阳 光的无力感,渲染了感伤的气氛,烘托了顺大娘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从结 构上看,为下文人物的出场预设环境氛围。 2.答案 ①善良。能够宽容儿女的种种不孝行为、依旧担心着儿女的生 活状况;打起精神全力伺候病中的老伴,让老伴走得幸福。②勤劳。生病前 家里地里忙碌,生活自给自足;生病后独力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③坚强, 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发烧、憋闷和疼痛时,实在不行才去诊所拿点药或 输两天液;虽然被宣布“高度疑似肺癌”,虽然被儿女所厌弃,仍顽强地生 活了好多年。④孤苦寂寞,生活单调无趣。一个人生活在偏僻的地方,无人 陪伴,无人关心,生活黯淡单调。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从 “我不看了,横竖都是死。城里的买房供孩子上大学,家里的盖房娶媳妇, 哪家日子都不轻省。我不想把孩子们都害得苦哈哈的”等语言描写中可 概括出其不拖累子女的善良的性格特征。再如从“老太太倒日益矍铄起 来,她不再每天准备收拾行李踏上征程,而是打起精神颠着小脚里里外外地 忙乎,全力伺候起老头子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她坚强与勤劳的性格特 征。 3.答案 ①迷惑和怀疑:检查结果是高度疑似肺癌为什么迟迟没有离世,会 不会是检查结果错误了。②措手不及:没想到顺大娘会活这么久,以致打乱 了他们的生活节奏。③似乎没有兴趣破解这个谜团:不愿意为了解顺大娘 的病情再花费钱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理解能力。结合上下文,进入角色,体会关键 词体现出的儿女们的心理。 4.答案 ①表现了顺大娘的孤独与落寞,老太太独自一人生活,无人关心,无 人陪伴。②深切表达对顺大娘凄惨晚年的同情。③委婉表达对儿女冷漠 行为的批评。④从顺大娘扩展到更多的和她有着相同命运的老年人,使作 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 意义。语句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作答时 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在破败的老屋、在敞亮宽阔的大院子 的小偏房里”是说老太太独自一人生活,无人关心,无人陪伴。“她活在自 己一个人的世界里”是说顺大娘的孤独与落寞。整合起来,委婉表达对儿 女冷漠行为的批评。从深化主题的意义上来说,所有留守老年人都和她有 着相同命运,这就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1.(2019黑龙江绥化中考,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的意思是中秋节晚上如果是 云遮月的阴雨天,则来年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就会下雪。 B.话剧综合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文艺成分。它以演 唱为主要手段。 C.古代年龄都有特定的别称,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为“襁褓”。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 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答案    B “它以演唱为主要手段”不正确。话剧的主要手段是说白,以 演唱为主要手段的是歌剧。 2.(2018山东淄博中考,14—1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8分)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 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 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 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 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 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 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 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 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 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 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 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叽叽喳喳在他四 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甘 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 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 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 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 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 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 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 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 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 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 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地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 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 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 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 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 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 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 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 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 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 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 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 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 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带他 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 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 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 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 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 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这篇小小说以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2)(★★☆)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 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6分) 答: (3)(★★☆)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2分)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答:                                                                                                                       (4)(★★★)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 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3分) 答:                                                                                                                       · ··· · (5)(★★★)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 你有怎样的思考?(5分) 答: 答案 (1)风筝 即将消失的村庄 (2)事情: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 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 点皮毛,去城里开店赚钱。 作用:①交代主人公鹞爷和故事的背景,补充故事情节;②为下文鹞爷和小 男孩放风筝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暗示文章主旨,重视“根”的传 承,不忘初心。 (3)“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 一个空壳的现状,突出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 表达了鹞爷对这种情景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4)(示例)①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是漂泊在外的人的依靠和精 神慰藉;②根是传统文化和手艺传承的源泉;③根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 让我们迷失,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5)(示例)反映了留守老人(传统民间艺人)的落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 村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大量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传统手艺无人传 承和继承变质的现状;现代人对“根”的迷失;等等。 思考: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 工艺也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 育与传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线索及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第一空,关注标题,阅 读全文,标题含“风筝”一词,整个文章也是围绕“风筝”展开的:放风 筝、回忆扎风筝、感叹“扎风筝”手艺后继无人、遇到小孩送“风 筝”、最后“风筝”飞走……据此可确定本文是以“风筝”为线索的。 第二空,通读全文,根据第3—7段中对环境的描写,可确定社会背景是乡村 破败,即将被现代化进程覆盖。据此分析简要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及分析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根据题意找到相关段落, 从第10段“鹞爷又想到过去”到第13段“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 轻,还是放风筝吧”,可以概括想到的事情有三件,即幼时学艺成功、后来 成为民间艺人、现在手艺失传。这些内容与主要情节密切相关,但又不是 该情节的一部分,因此属于插叙。插叙的作用要从多角度思考:插叙部分写 了什么内容,与上下文内容之间有何关联,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等等。 (3)本题考查语言品析能力。首先,根据加点部分用于形容“村庄”,可确 定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明确村庄的未来走势——被 “飞机场”取代,人们将失去家园的前景,进而体会鹞爷此时的心情。最后 采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的特点,表达了鹞 爷……的情感”这一基本模式作答。 (4)本题考查对词句含意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紧扣标题中的关键词“风 筝”,体会文中始终有一只“风筝”,那是生活在故土家园上的“人”,而 连接风筝、不让风筝飘逝的那根线,就是对故土家园深深的依恋之情。 “风筝”既是鹞爷一生的缩影,又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手艺,还是连接游子 与故乡的寄托物,所以本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 “风筝”与家园、“风筝”与传承、“风筝”与精神。 (5)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与拓展感悟能力。首先深入理解文意,明确作者 要表达的多层次内涵。“鹞爷”这一人物既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又是一名 传统工艺的高人,他生活的乡村破败、荒凉,既说明了农村人口的流失现 象,又说明了他的手艺并没有传承下去,给村里带来财富。儿子去城里赚钱 的残酷现实,暗示着落后的村庄最终会被现代化进程覆盖,“人”最终会像 “飘逝的风筝”一样,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哪里……基于这样的阅读理 解,才能思考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方案。方案要紧扣第一问的社会现实,体 现对社会现实的改善,最好分条回答。 1.(2019四川自贡中考,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阳光教育”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菜单”,涌现出大批的 优秀阳光少年。 B.“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热情。 C.参观科技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还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 的科技作品。 D.市川剧团精心打造的《惊蛰》,是一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 题的现代川剧。 · ··· 答案    D A.句子成分残缺,可在“涌现”前加上“学校”。B.“掀起” 与“热情”搭配不当,可将“热情”改为“高潮”,或将“掀起”改为“激 起”。C.语序不当,应将前后两个分句内容互换,即改为“不仅能够让学生 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还能够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2.(2019湖北黄石中考,18—2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4分)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耶律忆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 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 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 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 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 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 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 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 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 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 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 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 站在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系上干净的围 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 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而且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 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 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 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 车库前的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 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高兴。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 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 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 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 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 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 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 父亲总是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 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 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 裳……  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 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 绎成生活的艺术。  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选自《意林》2019年第5期,有删改)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 自卑 ① 嫌弃 初期父亲车摊无人光顾 着急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高兴 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 ② (1)(★★☆)请根据小说情节,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2分) (2)(★★☆)文章第 段写到父亲“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根 据你的理解,找出文中两处表现父亲这一“生活的艺术”的细节。(4分) 答: (3)(★★☆)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4分) 答:                                                                                                                       (4)(★★☆)文章第 段写到“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答案 (1)①父亲坚持小区摆摊修车 ②感动(感激、愧疚) (2)①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 妥当穿上了。②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③ 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④到了夏天,父亲会在 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⑤修车的人可以坐下 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⑥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 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答出两点即可) (3)①无私。“我”买洋房时,父亲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了。后来又坚持 修车,拿出20万元缓解“我”的生活压力。②勤劳。父亲在老宅的院子里 已经摆了十几年的修车摊,现在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③友善。父亲用 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左邻右舍常在车摊前歇歇脚,聊 聊天,下下棋。④细致。父亲把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 光瓦亮。父亲还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 (答出两点即可) (4)“这样”指的是为了子女一辈子辛苦劳作、默默奉献。认同或不认同 均可。认同,这是中华文化中亲缘关系的体现。(不认同,父母应该有自己 的生活,子女也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意理解能力。阅读原文,首先找到答案所在区域。① 所叙述的事情在第②③段,“我”“嫌弃”的原因是“父亲坚持小区摆摊 修车”;②所对应的情节“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在第⑧段,表达心 理感受的句子是“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据此来说, “我”的心理感受是“感动(感激、愧疚)”。 (2)本题考查细节赏析能力。细节包括对人物细微的言行举止、服饰容貌 等作细致的描摹。紧扣“生活的艺术”,找出采用了描写方法,且体现父亲 讲究、热爱生活的语句即可。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人物的特点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当 中。可以按照“从……中可以看出‘修车老爹’是个……的人”的格式 分析作答。如:从“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 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可以看出“修车老 爹”是个无私关爱、体贴晚辈的人。 (4)本题考查对内容理解与主题把握的能力。第一问,“这样”指代的内容 在前文,即要回答“怎样活着”。文中记叙父亲挤火车、修车、资助 “我”等事情,表现父亲一直以来辛勤劳动,为家庭和孩子默默奉献。第二 问,同意,可以从父亲勤劳坚忍、照顾家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的角 度回答;不同意,可以从孩子要孝敬父母,要独立,要减轻父母的负担的角度 阐明理由。 1.假如有一天,课文中老人的儿子回来了,请想象一下他们父子重逢的情 景。 答: 答案 (示例)“爹,儿子不孝!现在才回来看您!”坐在那棵挂满红枣的老 树下想念儿子的老人缓缓抬起头,是真的,自己的儿子——枣儿回来了!他 又惊又喜,想站起来。枣儿疾步向前搀扶老父亲:“爹,枣儿想您了,再也不 离开您了!”久别重逢的父子泪流满面…… 解析 想象合理,有真情实感,语言流畅即可。 2.校戏剧社正在排练课本剧《枣儿》,小明只顾表现自己,总是抢别人的戏 份,导致排练很不顺利。社长小刚觉得小明虽然热情很高,但应该学会与大 家合作。假如你是小刚,你会怎样委婉地劝说小明?请把劝说的话写下 来。 答:                                                                                                                                                                                                                                                         答案 (示例)小明,你的表演很精彩,但是如果你能和大家配合得再默契些, 我们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更精彩。 解析 这是劝说类口语交际题。劝说时应该有称呼,劝说的内容要抓住问 题中的“学会与大家合作”展开,注意劝说的语气要委婉。 (2019河南模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 与元旦(春节)齐名,成为中国主要的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 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 日。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 家法定节假日。 (1)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关于中秋节的两条主要信息。 答:                                                                                                                          材料二 (2)认真观察材料二的漫画,描述画面的内容。要求采用总分结构,语序合 理,90字左右。 答:                                                                                                                       (3)结合两则材料内容,为上联拟写一句下联。 上联:庆元宵,品汤圆,老老少少看龙灯; 下联:      ,吃月饼,           。 答案 (1)①中秋节历史悠久;②中秋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示例)中秋节,一家人欢乐团聚,人人满面春风。拉着小孙子的爷爷走在 最前面。走在中间的爸爸拉着奶奶的手说:“爸妈,中秋快乐!我们还带了 礼品。”奶奶说:“合家团聚才是最大的礼物。”提着礼品的妈妈走在最 后面。 (3)(示例)贺中秋 家家户户赏明月 解析 (1)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从“中秋节有悠久的历 史,它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春节)齐名,成为中国 主要的节日之一”这句话中可知,中秋节历史悠久;从“我国非常重视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 些句子中可知,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 (2)本题考查语言应用表达能力。这幅漫画描绘的是一家人在中秋节团聚 的场面,写作时需要运用总分结构,要注意将人物的言行举止表述清楚。 (3)本题考查对联的写作,需要注意词性、结构、平仄等。上联的结构为 “动词+名词,动词+名词,名词+动词+名词”,而且上联中的元宵、汤圆、 龙灯是存在联系的,这都是在写下联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五单元 天下第一楼(节选)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 下册 作家作品 何冀平,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 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 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中心意旨 本文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矛盾冲突,通过众多人物的表现,揭示 了“福聚德”由盛而衰的原因——“一个人干,八个人拆”,也揭示了一个 普遍的道理:当一个集体要想有所成就时,如果处处有人拖后腿,便注定了 这个集体失败的结局。 结构思路 表达技巧 1.戏剧冲突此起彼伏。 节选部分人物众多,上下台频繁,既有伙计违规被罚,罗大头被开,又有唐氏 兄弟的轮番要钱抢人,戏剧冲突此起彼伏。这既说明卢孟实面临的艰难局 势,又交代了福聚德由鼎盛走向衰落的原因。 2.用语简单明了,却含意深刻。 文中用语简单明了,符合真实生活,但也有不少语言含意深刻。如克五说: “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烟多为什 么会闻不出来呢?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子,作者在这里看似只是说克五一 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仗着自己有一丁点地位就欺 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恶势力,却又谄媚地赔着笑脸。又如“披红挂 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 是体面的”。卢孟实骂小伙计,是想伙计们能争口气,即使社会地位低下也 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 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重点难点 1.戏剧没有具体写卢孟实如何凭真才实干克服困难,挽救福聚德,而是侧重 写唐家两位东家的拆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写卢孟实如何凭真才实干克服困难,挽救福聚德,而是侧重写唐家两位东 家的拆台,目的是揭示福聚德走向衰落的原因,更能突出中心,引人深省。 2.本文语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比较低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 题?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如王子西说“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一个“窝”字 将方言特征凸显无遗;又如卢孟实骂小伙计时说“瞎话”“下作的东西”, 这里不仅方言味十足,且显得比较低俗。但是,呈现出这样的语言特征是比 较必要的。首先,作者选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 京味。其次,话剧所表现的是真实,“福聚德”绝不是一个雅文化的聚集 地,文中的语言正是当地真实的语言,还原场景语言最真实的特征;也正是 以方言表现其真实性,才将话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极其生动。 [怯懦·胆怯] 同:都含有畏惧的意思。 异:“怯懦”指胆小怕事。“胆怯”指胆小,缺少勇气。“怯懦”强调的是 性格,“胆怯”强调的是心理。例句:①一个自信的人并非不怯懦,只不过 他善于把怯懦当作一片流云一挥而散。②那出洞的老鼠胆怯地抬起头,发 觉猫走了,高兴得跳起舞来。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贾(jiǎ)         行头(xíng)     煞白(shà) B.幌子(huǎng)     砧板(zhān)  调解(jiě) C.耷拉(dā)          搭济(jì)           蜷腿(quán) D.半晌(shǎng)     嬉笑(xī)           怯懦(què) 答案    C A.贾gǔ。B.砧zhēn。D.怯qiè。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炒勺  喧哗  忌炜  骂骂咧咧 B.账房  贪婪  富裕  吃喝嫖赌 C.鼎盛  转悠  支吾  爱答不理 D.侦缉  捣蛋  凄惨  狗仗人势 答案    A 炜→讳。 3.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那边伙计也怪可怜的,跟掌柜的说说,怎么搭济一下。 搭济:                                                                                        (2)老爷子就这么窝囊死的? 窝囊:                                                                                        (3)怪不得老在饭庄子门口转悠呢! 转悠:                                                                                        (4)今天我不烤了,你们另请高明吧! 另请高明:                                                                                        · · · · · · · ··· 答案 (1)帮人脱离困难。(2)因受了委屈心里不痛快,形容人没有能力,胆 小怕事,没本事。(3)漫步;无目的地闲逛。(4)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 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解析 要“结合语境”,联系文中运用该词的例句理解词义。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喧哗(huá)    眩晕(yūn)  玉雏儿(chú) B.瞅瞅(chǒu)     嬉笑(xī)     贝勒府(lè) C.哄笑(hōng)     煞白(shā)      侍候(shì) D.忌讳(huì)        落子(lào)       呷了一口(yā) 答案    B A.“晕”是多音字,此处应读yùn。C.煞shà。D.呷xiā。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凄惨  簇拥  耍威风  金璧辉煌 B.老匾  账薄  歇歇脚  赫赫扬扬 C.窝囊  鼎盛  鸭架桩  名噪京师 D.冤枉  地锲  侦缉队  咬牙跺脚 答案    C A.璧→碧。B.薄→簿。D.锲→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不是你俩还有谁!这班上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搬弄是非。 B.圆明园是万园之园,建筑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堪称人间仙境。 C.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总之觉得是一个不肯运动、 十分安分守己的人。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校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 高水平攀登。 答案    D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这个词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 物。 · ··· · ··· · ··· · ··· 1.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此时是福聚德的      (繁盛 兴盛 鼎盛)时期。雕梁画dòng      的 大楼金碧辉huáng      ,门前那块黑底金字的陈年老biǎn      泛着辉 光。门前停的是汽车、马车、绿呢(  )大jiào      ,门里进出的是达官 显贵、商贾(  )名流。福聚德已是赫(  )赫扬扬,名噪京师。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3)第一句横线处填写最恰当的一个词应为                          。 (4)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加线词的意思。 名噪:                                                                                              (5)语段中的“泛”字换成“闪”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                                                                                                                  · · · 答案 (1)ní gǔ hè (2)栋 煌 匾 轿 (3)鼎盛 (4)(名声)广为传扬。(5)不好。因为“泛”字表示发出的辉光是持续的,而 “闪”则是指光亮忽明忽暗,用于“老匾”不恰当。 解析 (1)注意“呢”是多音字,此处指一种布料的性质,应读ní。“贾”也 是多音字,此处指经商之人,应读gǔ。(2)结合语境确定字形,注意避免误写 成同音字。(3)首先辨析三个词语词义的异同。相同点是都有“兴旺”之 意。不同之处在于“繁盛”还强调“多,茂盛”,不适用于形容烤鸭店; “鼎盛”的意思是“正当兴盛或强壮”;“兴盛”的意思是“蓬勃发 展”。结合前文“此时”可确定选“鼎盛”。(4)结合前文描述,联系成语 “名噪一时”可明确其含义。(5)首先明确表态——不好;然后从“泛”字 “闪”字所表现的光亮的特点及使用对象角度阐明理由。 2.指出下面语句采用的描写方法。 (1)他人到中年,衣着华贵,面容丰满,一脸威严。 (    ) (2)卢孟实向店里扫了一眼,坐在当年老掌柜的那把太师椅上。(    ) (3)(卢孟实)脸色由青变得煞白,突然高声笑了起来。 (    ) 答案 (1)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解析 (1)根据“衣着”“面容”可确定外貌描写,根据“威严”可确定神 态描写。(2)根据“扫”“坐”可确定动作描写。(3)根据“脸色”“笑” 可确定神态描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卖 猪 在下棋声中,收猪人瞟了一眼画家,大意之中走错了一个棋子。 卖猪人    哎,我吃车。 收猪人    (突然按住卖猪人的手)等等!回一步。 卖猪人    咱还兴回棋? 收猪人    (冷冷地)那中,你吃吧! 卖猪人    (意识到)中,中,你回吧,你回吧。 收猪人    (得意地又换另一个棋子)我不走那一步啦。 当卖猪人又走下一步棋时。 收猪人    (警告地)你敢动那个子儿,就叫你死! 卖猪人    ……叫我死?……对,赶快死。干脆,我自杀吧!(摆下那个棋子) 收猪人    你不能走那个子儿! 卖猪人    咋?……你不叫我死吗? 收猪人    不兴故意死! 卖猪人    (无奈地)你要是不叫我死,我就先活着。 两人继续走棋。 收猪人    (发现一步好棋,强调地)咱可不能回啦!将! 卖猪人    (忽然高兴起来)你老弟的棋下得真好。(哭丧着脸恳求地)我那猪 拉过来过磅吧? 收猪人    (扬扬得意地)你先举举手…… 卖猪人    (不解地)举举手? [幕后声:“谁的猪跑啦?”] 卖猪人    (向幕内一看)我的猪!我的猪跑啦!(跑下) 卖猪人在幕内喊:“同志,来帮帮忙!” 画家跑下。 一阵猪嚎叫声。少顷,画家摊着沾有猪屎的双手上。 卖猪人跑上,感激地用自己的上衣为画家擦拭手上的猪屎。 卖猪人    (稳住了精神,走近收猪人)我的猪逮住了,拉过来过磅吧? 收猪人    你还没举手呢。 卖猪人    举手? 收猪人    刚才那盘棋你输了,你就得举手投降! 画 家    (爆发地)你太过分了!(欲冲向收猪人) 卖猪人    (急拦住画家)你甭生气甭生气。我一个小老百姓,人家叫咋着就 咋着。不就是举举手吗?(不待画家说话,转向收猪人)老弟,我投降我投降 ……(频频举手) 画 家    (极其生气地冲到收猪人面前)我说你这个同志办事也太过分啦! 这位老同志来卖猪,你让他等一会儿他就等一会儿,他不愿意和你下棋,你 非让他和你下棋,闹得他的猪差点儿跑了。这实在是令人……咱们都是国 家工作人员,应当有点儿职业道德,总还要讲点儿精神文明吧? 收猪人    精神文明? 画 家    你……(激动地)好!精神文明你也不懂。可你百般戏弄一个老实 巴交的乡下人,你还有没有良知? 收猪人    良知? 画 家    良知就是良心,良心你懂不懂? 收猪人    (皮笑肉不笑地)良心良心,就你有良心?噢!你是个老雷锋啊。(突 然把脸一沉)办你的好事去吧! 画 家    (更加气愤地)好!这些都不讲,现在咱们去找你的领导,看你在工作 时间下棋对不对? 收猪人    我对! 画 家    你…… 收猪人    咋着咋着?今天我非下棋不可!(故意摔打着棋子)我下,我就下! 画 家    (怒不可遏)你不能下!(掀翻棋盘) 卖猪人    (忽然意识到什么,上前将画家推了一个趔趄)唉! 画 家    (不可理解地)你? 卖猪人与画家对视片刻。 卖猪人    (痛心疾首地)是我卖猪呀!我卖猪我还不急哩,你是急啥哩? 画 家    (完全糊涂了)我…… 收猪人强硬地摔着棋子。 卖猪人在砰砰的棋子声中走近收猪人,他思索片刻,忙殷勤地拾起掉在地上 的棋子,轻轻地放在棋盘上,又诚惶诚恐地乞求收猪人…… 1.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文字叫       。试分别说明它们的表达作用。 (1)“收猪人    (冷冷地)”                                                                         (2)“卖猪人    (意识到)”                                                                                                                                                  (3)“卖猪人    (忽然高兴起来)”                                                                         2.“……叫我死?……对,赶快死。干脆,我自杀吧!”句中三个加点词语的 含义是什么?这几句台词反映了卖猪人怎样的心情? 答:                                                                                                                          · ··· 3.“你甭生气甭生气。我一个小老百姓,人家叫咋着就咋着。不就是举举 手吗?……老弟,我投降我投降……”对收猪人的行为卖猪人是否生气?他 为什么劝画家不要生气?画线句反映了卖猪人怎样的心情? 答:                                                                                                                                                                                                                                                         4.请你概括一下画家的性格特点。(10个字以内) 答: 1.答案 舞台说明 (1)因卖猪人有求于他却不让他回棋而不满,同时借此 显示“威严”。(2)卖猪人专心下棋,故不相让,明白了收猪人的不满,才意 识到自己有求于人。(3)因自己终于“合理”地输了棋,收猪人可能痛快地 将猪收下而高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文中括号里的内容,都是对人物 心情、动作等的提示。(1)“冷冷地”说明收猪人对卖猪人态度冷淡。(2) “意识到”说明卖猪人想到了自己有求于收猪人。(3)“高兴”说明卖猪 人此刻心情很好。 2.答案 第一个“死”是卖猪人没明白对方的话,以为是让自己死掉;第二 个“死”是卖猪人明白了对方的话,想“输掉”棋;“自杀”指卖猪人主动 输棋的行为。这几句话反映了卖猪人无奈而又焦急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叫我死”是卖猪人还没理解收猪 人的意思而说的话,“赶快死”是卖猪人为迎合收猪人而说的话,“自杀” 是卖猪人让收猪人的行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答案 卖猪人表面不生气,实际心中十分不满。为了能让收猪人高兴,快 点把猪卖掉,只好强装笑脸,怕画家触怒了收猪人,所以劝画家不要生气。 画线句反映了卖猪人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能力。“我一个小老百姓,人家叫咋着 就咋着。”这是埋怨之词,但又无可奈何,写出卖猪人表面不生气,实际心 中十分不满。卖猪人劝画家不要生气,是因为他想早点把猪卖出去,不想得 罪收猪人。 4.答案 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从“精神文明你也不懂。可你 百般戏弄一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你还有没有良知?”可见他肯为弱者出 头,热心正直,仗义执言,有同情心,正义感强。 1.(2018广东中考总复习检测五,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夏天的白马水库碧波荡漾,绿树葱茏,风景如画,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 (将“季节”改为“地方”)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删 去“意外”) C.通过这次课本剧比赛活动,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删 去“通过”或“让”) D.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将“讨 论”与“听取”到换位置) 答案    B B项否定失当,应该把“不要”去掉。 2.(2019山东济南六模,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人们常把金钱称作万恶之源,照我看,这是错怪了金钱。钱本身在道德上是 中性的,谈不上善恶。毛病不是出在钱上,                     。可怕的不是钱,而是贪欲,即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当然,钱 可能会刺激起贪欲,            。无论在钱多钱少的人中,都有贪 者,也都有不贪者。所以,                  。 答案 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 但也可能不会 关键还在于人的素质与 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第一空首先承接前文的关联词“不是”, 所以应该是“而是……”,后文有提到“一种对钱贪得无厌的占有态度”, 所以第一空可以填:而是出在对钱的态度上。第二空联系后文“都有贪者, 也都有不贪者”,所以对应的应该是上文的两个方面:钱可能会刺激起贪 欲,但也可能不会。最后一空是总结归纳:关键还在于人的素质与态度。据 此作答。 3.(2018江苏苏州模拟,5,★★☆)下面一段文字是介绍镇湖刺绣的,请提炼 出四个关键词。(4分) 苏绣的发源地镇湖是坐落于太湖之滨的美丽小镇,这里三面环水,位置独 特。镇湖秀美的山水文化见证了镇湖1700多年传统刺绣工艺;代表“苏 绣”的镇湖刺绣与湘绣、蜀绣和粤绣相比,具有“精、细、雅、洁”的特 点;镇湖刺绣的内容从原来的飞禽走兽、百花异草到现在的山水风景、人 物肖像等,产品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有不断创新。 答: 答案 发源地、历史、特点、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要点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段,“镇湖刺绣”说 明刺绣发源于镇湖,这里的刺绣已经有1700多年,历史悠久,“苏绣”的镇 湖刺绣与湘绣、蜀绣和粤绣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镇湖刺绣在产品的技 术和艺术表现形式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创新。根据这些内容提炼关键词 即可。 4.(2019河北邯郸三模,7,★★★)在戏剧节招贴画征集活动中,下面两幅作 品脱颖而出。请你从中选出一幅最能体现戏剧节特点的招贴画,并结合画 面说明理由。(3分) 选择:           理由: 答案 (示例1)选择:图一 理由:这幅画由汉字“戏”和脸谱组成,体现了 戏剧节中突出的中国戏曲元素。 (示例2)选择:图二 理由:这幅画由两张哭笑人脸上下交错构成,体现了戏 剧节表现的戏剧演绎百态人生的特点。 解析 先回答选哪一幅,然后对所选图片进行简要描述,描述时抓住其如何 突出了戏剧节的特点来组织语言。 (2019山东东营模拟改编,21—25)阅读文段,完成1—5题。(16分) 药碾子 刘群华 ①一个药碾子,是一个悬壶之人必须修炼的禅道。 ②药碾子靠碾轮在碾槽里不断滚动而把中药碾成粉末,中间宽敞,两头收 紧,像一只驮着岁月的小船,行走于悬壶的湍急河流。 ③我的药碾子是师父送的,他见我性躁,嘱我多多碾药,能修养心性。当年, 我在师父的惠风医馆学艺,医馆在城东一角,一个苍老的巷子里,是个粗糙 的木门铺子,几根木柱支撑着,但厅堂宽阔,几个中药柜子泛着陈黄色漆的 光亮,还透出浓郁的中药芳香。药碾子搁在大堂一侧,见闻着来往的求诊 者。 ④我拜师时,起初每天看药熟药,晚上听师父讲读《内经》。有时医馆很 忙,其他的几个师兄腾不出手,师父便喊我去碾药。初上手时,我面对沉重 的药碾一片茫然,因为自己技艺的生疏,碾轮在我面前也更显笨重难使。我 甚至不会用双脚滚动轮子,只能用双手握住轮子柄,不断地滚动。这样一天 下来,双手掌一手的血泡,有的还磨破了嫩皮,出血了,痛得我钻心流泪。 ⑤如此历练再三,我慢慢掌握了窍门,终于能够稳妥而有效率地碾药了。我 常赤膊坐在木椅上双脚滚动着铁碾轮,咔嚓咔嚓地碾着干枯僵硬的中药,仿 佛一曲重复的粗犷山歌,盘旋于青瓦白墙之间。中药被往返碾磨,然后过 筛,细末另装,粗末再碾,直至药碾如泥。这种药泥大概有两种去处,一种混 蜂蜜做中药丸子,一种和油脂做外敷膏药。中药丸子可大可小,小如绿豆即 可,大如梧桐亦行。而外敷的膏药则深如夜色,青黛之中,还有几丝像橘黄 的灯光,贴在患处,人温暖,心透亮。 ⑥有一次,医馆来了一个病重的患者,他儿子拿着师父的处方虔诚地递给 我,方子上有一味野山参,特别注明“研末服用”。我赶忙从抽屉里拿出药 材,在药碾子上滚动碾轮,碾得药细细的,几乎含口即化。事后,我问师父,为 什么不水煎呢?师父笑道:“一味野山参,物稀而价贵啊!况且此人为心绞 痛,冲服更易充分吸收,见效快。” ⑦碾药是一个辛苦的活儿,夏天怕热,冬天怕冻。一日,天气闷热,门外的玉 米叶被日头蒸卷了。我在屋里碾药,师父进来,看我汗流浃背,又一脸的厌 烦,说:“碾药累不?孤独不?”我的心思仿佛被师父一下洞察无余,只能尴 尬地嘿嘿笑。师父说:“碾药也有乐趣,要学会自寻快乐,转移注意力,可以 边碾边读书的。”他示范性地拿起一本药书,双脚滚动碾轮,在叮当叮当之 声中翻阅起了一页页远古的方剂。 ⑧我在旁看着,在师父的脚下,药碾子是一只驮着快乐的船,在碾槽里张帆, 一路风雨而去。他踩的药轮子不是药轮子,是桨,爱它而习惯于它,脸上所 表露的神色,自然、深邃,像一名得道的禅师,怡然地品味着窗外的阳光和 书中的淡泊。 ⑨在药碾子的陪伴下,我也在不断地成长,也会治疗一些简单的风寒风热的 外感了。有一次,一个萎靡的小儿被他的父母抱进来了,我号了下小儿的 脉,又看了他的手掌鱼际,准备在处方笺上写几味疏风散热的药。尚未落 笔,师父从外面进来了,他看了看患者,说:“小儿娇嫩,用药要轻灵,如羽毛一 样。”便嘱咐我去药碾子上碾几味药,调油脂敷在小儿的脚板上。我起先 忽视师父这种举重若轻的治疗方法,认为太简单,无法体现一个医生丰富的 专业知识。但师父说:“病之治,一味即可,不用二味,既节省了病人的费用, 又减少了对身体的潜在伤害。你看那些古医书中,为什么有的方剂仅一二 味,是药专而力足啊。”他停顿了下,又说:“像这个药碾子,碾药的话,我们 还有研盂,也有捣药罐,但各有其长,各有其用。” ⑩我看了看身边的药碾子,再环顾四周,陡然发觉这些中药器具,被师父赋 予了治病救人的职责,进而获得了生命,鲜活地生活在草木之中。第二天, 小儿病好转了,药费也只花了一个鸡蛋的钱。  拜师后的第五年,我离开了惠风医馆。临行前,师父说:“中医之道,必尊 中医之术。”他从后房搬出一个铁药碾送给我,说:“别小看一个药碾,这 其实是中药的一种工艺,马虎不得。”  我出师后在另一座城的街上也开了家医馆,虽然比师父的小,却五脏俱 全。二百多味草木的中药柜子,高高大大地立在大堂中间;一张四方长桌放 在左侧,上面摆着一个崭新的号脉垫子;师父赠我的铁碾子置于大堂的右 侧,没事时,静静地睁着眼看我,看得我不敢怠慢任何一事。  然而,经营久了,患者日多,需要碾的药也越来越多,我觉得有些忙不过来 了,有患者推荐我用电动磨粉机,我便买了一台。这样,我把大堂的药碾子 搬进了西厢房,它的位置被电动磨粉机无情地代替了。我有时无事,心想没 有药碾子的监督,便觉自由轻松了许多。  每次我去师父的惠风医馆,看师父还在坚持用药碾子,累得腰酸背痛,便 小声提醒:“买台小磨粉机吧?”  师父摇了摇头。  我知道,                    。 (有删改) · ··· 1.(★★☆)小说以《药碾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分析第③段环境描写的用意。(3分) 答:                                                                                                                                                                                                                                                         3.(★★☆)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 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 段加点词语“小声提醒”表现了“我” 怎样的复杂心理。(3分) 答:                                                                                                                                                                                                                                                         5.(★★★)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揣摩第 段“师父摇了摇头”背后的深 意,在文章结尾的横线处续写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4分) 答: 1.答案 ①“药碾子”一语双关:既指具体的碾药的器具,也比喻传统的医 术医道。以此为题含蓄隽永。②“药碾子”是全文的线索,所有情节围绕 药碾子展开,以此为题高度概括了小说的内容。③“药碾子”折射出师徒 不同的观念和人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通常有:①概括 文章内容;②揭示文章主旨;③提示文章线索;④吸引读者注意;⑤一语双关; 等等。细读本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对照以上五点作 用,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条回答即可。 2.答案 通过写医馆位置的偏僻和建筑的陈旧与简陋,反衬出厅堂里中药 柜子的洁净和中药的芬芳,体现出医馆的历史久远,表现出“我”对医馆生 活的怀念(暗含着对师父高尚医德的赞美;或暗示师父医德的高尚)。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分析能力。根据“苍老”“粗糙”“木 门”“几根木柱支撑着”可见医馆的陈旧、简陋;根据“陈黄色漆的光 亮”可见医馆的历史久远;根据“浓郁的中药芳香”可见开医馆之人的品 德高尚,暗含作者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师父脚踩药碾子时轻快自 如的情景,突出他动作的娴熟,表现他在艰难岁月中以行医为乐而不辞辛劳 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根据“药碾子是一只驮着快乐的 船”可确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作用要结合语境,体会写出了人物怎 样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或精神。由药碾子的“快乐”“张帆” “一路风雨而去”可见师父动作娴熟,另外,“快乐的船”也表现了师父乐 在其中。据此理解作答。 4.答案 ①看到师父碾药劳累,“我”感到心疼。②“我”的提醒有悖师 父的意愿,心里感到不安,怕受到责备。③“我”弃用承载着医者仁心的药 碾子,心里感到内疚。 解析 本此考查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小声提醒”的背 景:面对师父“还在坚持用药碾子,累得腰酸背痛”,于是“小声提醒:‘买 台小磨粉机吧?’”;然后联系“我”与师父的情感,进入角色体会“小 声”和“提醒”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即可。 5.答案    (示例)师父的坚持,不是守旧,是坚持一种工艺,一种传承,一种修 行,一种医者的矜持,一种古色古香的慈悲大道。 解析 本题考查对结尾的理解能力。结尾的作用通常有:结构上,点题、首 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突出人物品质或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可结合这些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及对主旨的把握进行补写。 (2019湖南岳阳中考,21—25)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5题。(12分) 一汤陈 ①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 陈”去喝。 ②“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 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因花了心思,俗菜也做出 了几分特色。陈八碗接手馆子时,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 逼得不死不活了。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 ③一个月后,一天没两桌客,掌勺师傅也走了。陈八碗只得自己掌勺洗碗 了。 ④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刚好整个一天没半 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便脱口即说:“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瓜脸女子 一噎,露齿道:“老板开玩笑呐。”“开啥玩笑?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 饭吃了。” ⑤瓜脸女子知道怎么一回事后,便往店门走去。她走了几步,又转过身子, 跟陈八碗说:“老板,点菜!”“你,你吃饭”——陈八碗有点意外。瓜脸女 子点点头。陈八碗说:“看见了吧,你才是我的老板。”“我第一次上馆 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 ⑥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瓜脸女子点了一份青椒 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 儿子吃。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来裕后街找 份小工做一做。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呵。”就在此时,八九个吃饭的客 人嚷嚷闹闹走了进来。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 端菜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一张笑脸,嘴巴爽甜,便跟她说:“你是一 个带财来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点事吧。不过,工钱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 半。等生意好了,我再跟你加点。”“好好好,谢谢老板!”第二天,瓜脸女 子便来上班了。 ⑦但接连几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这天好容易才来了三四个客人。瓜脸 女子在他们点菜时建议说:“我们店子的汤更是一绝,不妨点一个汤。” “什么汤?”有个胖男子问道。“鱼头汤。”“鱼头汤也算你店子一绝? 哪个店子没鱼头汤?”“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 ⑧陈八碗听到瓜脸女子这么一说,吃了一惊。客人倒是很乐意听到瓜脸女 子这般说话,马上加了一份鱼头汤。不过客人结账时也没说什么,直接便把 鱼头汤的账也给结了。 ⑨客人走后,陈八碗跟瓜脸女子说:“做生意可不能这么说话。你今天算运 气好。遇到一个不好说话的角色,这碗汤我得扣你的工资。”瓜脸女子笑 道:“该扣就扣。” ⑩第二天中午,又来了十几个客人。带头的就是昨晚来吃饭的那个胖男 子。他跟朋友说:“今天,我请你们喝鱼头汤。如果这鱼头汤算不上是裕后 街最好喝的鱼头汤,我今天就把盆里的鱼骨头统统吞下去!”陈八碗一惊, 又来了一个乱说话的人!  但他感到意外的是,一碗鱼头汤让客人们喝得连声叫好,还追加了一大 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来。每拨客人第一个菜就是点鱼头汤。陈 八碗有点莫名其妙,这鱼头汤自己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欢上了? 他尝了一口汤,惊呆了。这汤怎么比以前的好喝多了?鲜而不腻,回味无 穷。呵,看来自己要走运了吧。  很快,他跟瓜脸女子加工钱了。瓜脸女子笑道:“老板,您是个好人,好人 有好报。”  第二年,陈八碗把店招牌换了,取名叫“一汤陈”。这牌子一亮,店子的 生意更加火爆。  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 好交给儿子打理。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 是一个,瓜脸女子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 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陈八碗一唏嘘,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  几年后,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结果发现,店子不知什么时候 倒闭了。她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撑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 子刚考进北京城里读书,便想上门答谢老板前几年的帮助,又问:“怎么馆 子不开了?”“妹子,你不晓得,我儿子一接手,生意就越做越差。你说奇怪 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尝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 熬鱼头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  “老板,您还蒙在鼓里吧。”瓜脸女子说,“现在,我不瞒您了。在您做 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末,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 奶传给了我一个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奶奶说过,帮人便是帮自 己。”“天呐,原来是这样!”陈八碗才明白一切。  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 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一个很高的 工钱。陈八碗说:“这行不行呢?”瓜脸女子爽朗地说:“有啥不行的?当年 我最艰苦时,您收留了我。”  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 个谜。 (文/王琼华,有删改) 1.(★★☆)瓜脸女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理 解。(3分) 答:                                                                                                                       2.(★★☆)从刻画人物方法的角度来说,第⑥段画线句子“他多抓了一把 五花肉扔进锅里”属于什么描写?反映了陈八碗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 答:                                                                                                                                                                                                                                                         3.(★★★)小说标题“一汤陈”有什么含义?(2分) 答: 4.(★★☆)瓜脸女子在鱼头汤里放中药粉末的情节,被移至小说快要结尾 才补叙,作者这样安排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5.(★★★)这篇小说是以隐身的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的叙事 视角有什么效果?(3分) 答: 1.答案 她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能说会道的人,做事麻利的人,知恩图报的 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首先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然后审 清题干,梳理与人物有关的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细节描写等,准确把握人 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从瓜脸女子与陈八碗相识的对话描写中, 可见她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从“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 菜,切菜,端菜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等,可见她是一个做事麻利 的人;从对她“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该扣就扣”等语 言描写中,可见她是一个真诚善良、知恩图报的人。 2.答案 属于动作描写。反映了当时陈八碗当时不仅感谢女人给他作为 一个老板的自信,还特意在他店里消费的感恩图报的心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赏析能力。根据“抓”“扔”可确定采用 了动作描写。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 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结合上文陈八碗 的生意状况(“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 己”等)及与瓜脸女子的对话(“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 吧”等),可见陈八碗这样做是感谢,感谢瓜脸女子给他的自信和光顾。 3.答案 “一汤陈”点明文章主旨所在,同时包含小说所述事实,女人是以 一汤赢得口碑;更有传承历史,不忘传统技艺的用意在里面。 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可知全文的故事都是 围绕“一汤陈”展开,老板命运的起伏变化也是围绕“一汤陈”,所以, “一汤陈”是文章的线索,包含小说所述事实(以一汤赢得口碑),点明文章 主旨(传承传统技艺)所在。 4.答案 一是给小说留有悬念,鱼汤为什么会好喝?引起读者思考。二是推 动小说情节发展,因为不知道,才有女人被辞退、小店倒闭等情节。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叙述方式的分析能力。回顾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 叙、补叙)的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例如,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 叙述补充说明。“瓜脸女子在鱼头汤里放中药粉末”补充说明了“鱼汤 为什么会好喝”这一疑问,释解了读者心中的疑惑。在本文中,由于陈八碗 儿子不知道,才有了女人被辞退、小店倒闭等情节,所以,这个补叙又有推 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5.答案 这样叙事便于铺开情节,无论人物或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展开空 间,便于作者自由把控。另外,人物情感和作者立意就直接交由读者自己感 悟和体会,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及阅读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称作用的分析能力。在本文中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 时间(“一个月后”“第二天中午”“第二年”“几年后”等)和空间 (“馆子内的事”“馆子外的事,如‘陈八碗上街买鱼头’”等)限制;人物 情感和作者立意就直接交由读者自己感悟和体会,更加凸显文章的中心,使 读者产生共鸣。依据这些作用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阐述即可。 (2019浙江台州中考,6—9)文学作品阅读。(19分) 耍 面 程奋只 ①天下面食数山西,山西面食数龙城,龙城面食数四平路上的得月楼。得月 楼的总厨姓余,单名一个“良”字,生得白净秀气,说是厨子,倒比台上那唱 戏的小生还要俊上几分。更厉害的是,余师傅有一手耍面的绝活,一条拉面 在他手里能耍出花儿来,真是绝了。 ②余师傅的大徒弟叫小福子,不仅厨艺高超,耍面的功夫也是了得,得月楼 的食客们都说,若是粗粗一看,小福子的耍面功夫已经和余师傅不相上下 了,但若仔细琢磨,却又差了那么一丁点。可到底差在哪儿呢?却又说不 出。只有小福子自己知道这一丁点差在哪,这就是“柔面剂”。他曾听人 说,师父有一种特殊的料剂,和面的时候,加到面粉中,和出来的面就会柔韧 无比,劲道十足。这样耍起面来才能收放自如。 ③小福子曾故意问余师傅有没有这种柔面剂,余师傅却说根本没有什么柔 面剂,和面和舞面都是真功夫,功到自然成,别去想那些歪门邪道。小福子 嘴上应着,心里头却一百个不相信。 ④有一次小福子路过师父的房间时,看到师父在擦拭一只白色小瓷瓶,擦好 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里,锁好。小福子料定那只小瓷瓶里装的正是 柔面剂,心想:“师父果然留着一手。这是怕自己抢他的饭碗啊。”想到这 里,小福子心一横:罢罢罢,看来我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了,留在得月楼将永 远被师父压制。不如趁年轻,远离此地,另起炉灶。 ⑤当晚,小福子就不辞而别,离开龙城,从此杳无消息。 ⑥时光如电,转眼就是三年。这一天,正是掌灯时分。龙城得月楼上早已座 无虚席。余师傅沐手更衣,正准备表演他的耍面绝技。这时门外走进一人, 大喊一声:“且慢。”众人抬眼观瞧,不禁发出一片惊讶之声,来人正是三 年前出走的小福子。 ⑦原来,三年前他负气出走,在一个偏僻的小城,苦苦寻觅配制柔面剂的方 法,他本就伶俐,再加上反复的试验,这柔面剂竟当真被他配制出来了。有 了柔面剂,他有恃无恐,所以今天来和师父一较高下。 ⑧只见小福子拱手一揖:“师父,一别经年,一向可好?”余师傅道:“小福 子,你到哪里去了,为何不辞而别?”小福子无话,只冷笑一声,转向大家: “各位龙城的老少爷们,今天我小福子就想干一件事,这就是和师父比试一 场。” ⑨一位食客说道:“怎么个比法?”小福子说:“我和师父各耍一趟面,要是 我赢了,师父就得让出得月楼总厨的位置。”一听此话,众人顿时议论纷 纷,有人问:“那你要是输了呢?”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 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大伙心里一惊,这小子来 真的了。得月楼的老板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准备过来劝劝。谁知,余师傅 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⑩小福子说:“我要亲自和面。”说完走进后厨,少顷,推着和好的面走出 来,立在大厅中央。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 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 花缭乱。一趟面耍完,面条齐刷刷分作几段落入锅中,引得大家一阵大声喝 彩。喝彩归喝彩,众人也为余师傅捏着一把汗,看样子,这小福子的功夫已 经不在余师傅之下,这下余师傅有麻烦了。  只见余师傅不慌不忙,走进房间拿出一个白色小瓷瓶。小福子一看,正 是三年前那只小瓶,看来师父终于肯承认有柔面剂了。谁料余师傅道:“我 手里的这一瓶药剂,并不是什么柔面剂,却能检验出面团中是否添加了柔面 剂。”说完打开瓶盖,在小福子刚才剩下的面团上滴了两滴,奇事发生了, 那面团竟然出现奇特的粉红色,小福子心下一惊,众食客也是面面相觑,不 明就里。  余师傅这才讲出其中的故事。原来余师傅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着叔叔 研习中医多年,谁料成年后却忽然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改行做了 一名面食厨子。六年前,他无意中发现一种柔面剂,能让面条柔韧无比,但 很快就发现,柔面剂虽然可以增加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 害的毒素。为了防止别人配制出这种柔面剂来使用,余师傅苦心配制出另 一种药剂,这种药剂能检验出面团里是否加入了柔面剂。这就是他手中的 那个小瓷瓶里的药剂。  听完余师傅的话,众人才恍然大悟,小福子也羞愧难当。这时余师傅叫 徒弟当众打开一袋面粉,又舀来清水,重新洗手和面。面和好后,他对小福 子说:“你看到了,我这面里并没有添加柔面剂,我还是那句话,无论和面还 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 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 (选自《2018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 1.(★★☆)阅读小说第⑦段,简要概括内容,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2.(★★☆)小说第⑨段中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了师徒两人的“笑”,但意味 不同,请仔细揣摩。(4分) (1)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 世不再耍面。” (2)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 答:                                                                                                                          · · 3.(★★☆)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比较描写“耍面”的两个场景,并简要赏 析。(6分) (1)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 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 (2)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 得花枝乱颤。 答: 4.(★★★)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还是小福子?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 解。(6分) 答: 1.答案 第⑦段写小福子负气出走后成功配制出柔面剂,回来找师父比试 耍面功夫。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小福子三年前离开龙城后的经历以及 回来的目的,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有起伏;为下文余师傅揭 穿小福子使用柔面剂这一情节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与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阅读第⑦段, 可以看出主要写小福子在负气出走这三年苦心配制出柔面剂的事。分析 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来进行。结合上段的内容可以看出,此 段内容是插叙,是对小福子出走经历的补充介绍,并让读者了解了小福子此 次回归的目的,从而引出下文师徒二人的较量,也为结尾处余师傅测出小福 子耍面的面团中有柔面剂作铺垫。 2.答案 (1)小福子“笑”,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了柔面剂,肯定能够打败师 父,取代师父的位置,内心十分得意;(2)余师傅“笑”,是因为他知道小福子 回来的真正目的,但已成竹在胸,内心非常淡定。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第(1)句,根据小福子 “笑”后所说的话语,他是为自己一定能胜过师父而笑,是一种志在必得的 得意之笑。第(2)句,根据后面的余师傅拿出小瓷瓶说出的话以及对自己做 事原则“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的再次 强调,可以看出他明白小福子此次前来的用意,他并不为小福子的挑战而慌 张,是一种淡定、胜券在握的笑。 3.答案 ①两个场景都用了传神的动词。“抓”表现小福子求胜心切。 “拿”则表现余师傅自信从容。 ②两个场景都用比喻、对比手法。把面条与皮筋对比,用“白练”“银 蛇”“飞龙”作比喻,表现小福子耍面技术娴熟;与“青衣花旦的水袖”对 比,用“花枝乱颤”作比喻,表现余师傅耍面技术出神入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 ③两个场景都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一阵惊呼”烘托小福子耍面技术的 高超,“美得惊心”突出余师傅耍面技术给人以美的震撼。 解析 本题考查对场景描写的比较与赏析能力。阅读全文,可知(1)句是对 小福子耍面时的场景描写,(2)句是余师傅耍面的场景描写。二者相对比, 可以看出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来表现二人耍面的具体表现,用“白练” “银蛇”“飞龙”为喻,来突出小福子耍面动作的熟练;用“花枝乱颤”为 喻,不仅表现余师傅动作的熟练,还突出其具有“花”般的美感。而且两处 描写因为人物的心情不同,所以对人物动作的表现也不同,对小福子用的是 “抓”,余师傅用的则是“拿”,二者比较,很明显是为了以此细节来表现 小福子心情的急切,他急于表现自己,战胜自己的师父。第三,对小福子的 描写,不仅有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以旁观者“一阵惊呼”来侧面表现 小福子耍面技术的高超。答题时最好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其不同之处。 4.答案 (示例1)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余师傅是一位技艺精湛、富有 正义感、坚守行业道德的厨师,他揭穿了小福子使用柔面剂的真相,教育徒 弟如何学艺、做人。小说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赞美了人性的美好,弘扬 了社会正气。所以余师傅是主人公。 (示例2)小说的主人公是小福子。小说写了小福子怀疑师父、不辞而别、 配制柔面剂、挑战师父等情节,塑造了一个自私阴险、忘恩负义的人物形 象,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告诫人们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是学不到真功夫 的。所以小福子是主人公。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能力。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 物有三个角度:首先看对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 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此题为开放题,二者皆可认为是本文的主人 公,关键在于理由的阐述。答题时要注意从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 等多方面表述理由,如果只写出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得分较低。如果认为余 师傅是文章的主人公,可从分析其精神所在,分析小说以此形象所具有的教 育意义来阐述理由。如果认为小福子是主人公,可从情节的发展、小福子 的动机及挑战的结果,从他失败的原因给读者的启示来阐述理由。 (2019河南开封二模改编)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新华网客户端2019年4月9日12:05讯    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 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继任者为敦煌研究院原院长王旭东。此外,故宫新任 党委书记都海江也于3月上任。 单霁翔卸任前一个月,故宫博物院发布紫禁城600年展览计划。数十项展 览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延续一整年。2020年是故宫博物院的一个重要节 点,历时18年的古建大修和8年“平安故宫”建设都将完成,故宫将迎来更 加健康的状态。 单霁翔接掌故宫这些年 (截至2012年) 开放区域只占30% 186万余件文物藏品99%沉睡在库房 观众80%都是沿着中轴线参观古建 (截至2017年) 故宫网站访问量达到8.91亿 186万多件藏品的全部信息公开到网上 故宫文创产品销售达到15亿元人民币,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 材料二    见下图。 (截至2018年) 开放区域80%以上 8%的文物将向公众展出 1100多次宣讲 故宫7年间接待过50多次外国元首参观 材料三    单霁翔一直的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 年。” (1)请为材料一的新闻加一个标题。(15字以内) 答:                                                                                                                       (2)阅读材料二的图,概括单院长在职期间工作的主要成绩。 答:                                                                                                                       (3)作为即将去故宫参观的中学生,你想向新继任的王院长说些什么?请结 合以上三则材料回答。 答: 答案 (1)单霁翔退休,王旭东接掌故宫博物院 (2)故宫开放区域增加;更多的文物将向公众展出;故宫通过网络等平台宣 传形象效果显著;故宫文创经济贡献巨大。 (3)(示例)王院长,紫禁城新的六百年将由您开启!我们希望故宫能更快捷地 走进我们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现场参观与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感受故 宫的魅力。 解析 (1)新闻拟题一般包含两个要素:主体(人物或事物单位)、事件。结 合“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继任者为敦煌研究院原院长 王旭东”概括得出:单霁翔退休,王旭东接掌故宫博物院。(2)仔细观察卡 片,注意关键字:开放区域、网络等平台宣传、故宫文创经济等。根据数字 对比,具体写出即可。(3)称呼得体,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材料内容展望未来 即可。   某机构近期对100位中外成功的TMT产业(科技、媒体和通信)的创业 者做了一次分析调研,其中关于他们学历的数据统计在下列表格中,请你观 察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学历 占比 学历 占比 本科 40% MBA/EMBA 12% 硕士 22% 本科辍学/肄业 9% 博士 14% 高中 3% 1.你从表格中看出了什么信息? 答:                                                                                                                       2.赵大爷上初中的孙子不好好学习,老师经常找他家长沟通。心疼孙儿的 赵大爷私下里说:“学习好有什么用,我儿子初中毕业一样开工厂赚大钱, 很多大学生都到我儿子的工厂打工。学不学都一样。”请你结合上面表 格得出的结论,劝说一下赵大爷。 答: 1.答案 在TMT行业,本科以下学历,创业成功人数少。 解析 分析统计表,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 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进行判断,如此题以“TMT产业 的创业者学历的数据统计”为陈述对象。找到“学历”“占比”项目,通 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在TMT行业本科以下学历创业成功人数少的结 论。 2.答案 (提示)扣住所处时代、学习目的等方面劝说均可。 解析 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语言通顺明白,要动之 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劝说内容要围绕着 所处时代、学习目的等方面,不能偏离劝说主题。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