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初中语文(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作家作品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
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生致力于出版及
语文的教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中心意旨
本文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
们的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进而获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
受用”的方法,以深厚的学养和鉴赏示范,引领我们把握正确欣赏文艺作品
的方法。结构思路
表达技巧
1.诗文为例,结构清晰。
为了让读者了解驱遣想象的方法,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前者强调将作品看
作一幅画,后者强调生出一对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驱遣想象理解作品。两
个例子的结构类似,分析的方法大致相同,结构清晰,脉络井然。2.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作者引导我们学会驱遣我们的想象,欣赏文艺作品。本是非常深奥和抽象
的学术话题,然而作者却用平实的语言,通俗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
赏文艺作品这一基本问题,通俗易懂。
重点难点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
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
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
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
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论点的前提。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
的,以及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者从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
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
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
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
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
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
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拘泥·拘囿·局限] 这三个词语都含有拘束、限制的意思。
“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拘囿”的意思是局限、
限制。“局限”的意思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局限”范围比“拘囿”
小,“拘泥”则除了有固执、不知变通之意外,还可以做形容词,形容神
态。例句:①后人不得其秘,拘泥纸上语而用之,鲜不误矣。②在齐白石诸
多弟子中,我个人认为王恨庚是其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但受地域、人文、地
理等因素拘囿,其艺术成就至今仍未引起广泛关注。③提倡艰苦朴素,不能
只局限在生活问题上。爱读书,读好书
素养呈现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不喜欢读书
的人,其精神发育一定是不健全的;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一个国民不爱读书的国度是没有前途的。少年正是读书时,通过读书,开阔
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
面、均衡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素养解读 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毫无疑问是语文核心素养的
重要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
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要想获得更多教益,
我们可以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阅读中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陶冶、文化的传承,让自己更丰富、更强大。典例剖析
例 阅读,能丰富生活,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学校决定开展以“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宣传读书活动] 请你为活动拟定一则宣传标语。
答:
(2)[调查读书现状]
分析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13% 有计划11% 写得怎样10% 每读必做0%
一般48% 有时有计划32% 怎么写的14% 凭兴趣做24%
无兴趣39% 没有计划57% 写了什么76% 从不做76%(3)[探讨读书方法]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
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
②向同学提建议:
解析 (1)拟写宣传语的要求:①必须紧扣主题;②可以采用对偶句的形式,
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要在20字以内;③有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或结
构相同的短语。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要联系表格的标题,根据表中的数字和文字可
得出结论,结论中一般不能出现表中的数据,但可以出现表中的文字,客观
分析数据,得出具有规律性、趋向性的结论。
(3)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要有针对性,针对人物身份提出不同的建议。注意语言的简洁、得体。答案 (1)营造书香校园,传承文化经典/阅读提升个人品位,求知丰富你我
人生/和书本拥抱,与大师交流/读书点亮智慧,知识照耀人生
(2)大部分中学生读书兴趣不高,没有读书计划,并且大部分中学生关注写
了什么,从不做读书笔记。
(3)①(示例1)尊敬的校长,我们建议学校开设专门的阅读课,以便我们有更
多的阅读时间。
(示例2)尊敬的校长,我们建议老师少布置一些家庭作业,以便我们有更多
的阅读时间。
(示例3)尊敬的校长,我们建议学校给我们开出“推荐书单”,让我们更有
针对性地进行阅读。②(示例1)同学们,我们读书时一定要有选择。经典名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和历史的筛选,我们应从阅读经典名著开始。
(示例2)同学们,我们可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挤时间读好书。
(示例3)同学们,我们要注意读书方法,学会做读书笔记、摘抄等,将阅读与
积累结合起来,印象会更深刻。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桥堍(tù) 驱遣(qiǎn) 飞掠(lüè)
B.契合(qiè) 拘泥(jū) 几缕(lǚ)
C.着手(zhuó) 苟安(gōu) 怅然(chàng)
D.记载(zǎi) 企鹅(qǐ) 潜水(qiǎn)
答案 A B.契qì。C.苟gǒu。D.潜qián。
·
·
·
··
·
·
·
·
·
·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唯有迎上前去,才够得上“享受生活的战斗的快乐”。
B.(它们)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C.这样地问着,似乎是在研究,在考查,可是也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
D.蠢笨的企鹅,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
答案 C 考查→考察。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一首歌谣, 口头唱, 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2)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 了。
(3)我们 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虽然 还 拓展 鉴赏
B.不但 还 扩大 鉴赏
C.虽然 但是 扩大 欣赏
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赏答案 B 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和近义词的辨析运用能力。要根据句意,
尤其是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确定用词。(1)根据“口头唱”与“要刻呀,
漆呀……”之间的递进关系确定B、D,排除A、C。(2)根据“眼界”可确
定填“扩大”,因为“拓展”多与“领域”等词搭配,不与“眼界”搭配
(“拓宽”可以)。(3)根据“文艺”“美感”可确定填“鉴赏”。据以上
分析,可确定选B。1.(独家原创试题)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油漆(xī) 苟安(gǒu) 掠过(lüè)
B.拘泥(ní) 怅然(chàng) 躲避(bì)
C.鉴赏(jiàn) 桥堍(tù) 驱遣(qiǎn)
D.一缕(lǚ) 契合(qiè) 即使(jí)
答案 C A.“漆”应读qī。B.“泥”应读nì。D.“契”应读qì。
·
·
·
·
·
·
·
·
·
·
·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汹涌 大漠 蠢笨 畏缩
B.白沫 慌凉 耀眼 歌谣
C.激昂 忧惧 记载 既使
D.宛如 审查 配合 海欧
答案 A B.“慌”应为“荒”。C.“既”应为“即”。D.“欧”应为
“鸥”。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 ;知音,是为寂寞
。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 ,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
,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答案 B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锦上添
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慧眼独具”指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
有独到之处。“胆识过人”指有胆识,有气魄,超过一般人。根据词义,结
合语境,从搭配的角度选择词语填空,确定答案即可。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固然:
(2)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静寂: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
受用:
(4)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拘泥:
· ·
· ·
· ·
· ·答案 (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2)沉寂无声;寂静。(3)受益。(4)固执,不知
变通。
解析 本题考查词义理解能力。要结合语境,采用换词法(如“固然”)或
组词法(如“静寂”)理解。2.指出下面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
(1)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 )
(2)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扬扬地掠过了海燕…… ( )
(3)这胜利的预言者叫了:——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
答案 (1)反问 (2)拟人 (3)比喻、拟人
解析 (1)根据“难道”可确定为反问。
(2)根据“得意扬扬”可确定为拟人。
(3)根据“胜利的预言者”可确定为比喻;根据“叫”及其后面的内容,可
知也用了拟人的手法。3.赏析下面句中加点部分的表达作用。
(1)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
的集合体。
答:
(2)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
怅然凝望。
答:
· ···
· ·
· ·答案 (1)“没有一种不是”采用双重否定,语气强烈,更肯定地表达了
“各种文艺无一例外都是文字的集合体”这一意思。
(2)“也许”表猜测,表示不确定,符合实际,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
谨性。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要根据题意,抓住加点部分,理解其含义和
特点,并结合句意分析加点部分突出了什么内容或体现了语言怎样的特
点。1.文中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者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者
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答: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答: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
了。
答:
答案 (1)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而成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
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
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
目的有逻辑地创造,完成之后作品中又传递出自然之感。
(2)“见”字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
造;“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
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
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
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
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
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要结合语境,通过抓关键词的方式,
或将句子意思表述得更加明白,或根据题干的提示回答自己从句中得到的
写作方面的启示。2.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之于
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
作者的观点吗?
答:
答案 (示例)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
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描写父亲攀爬月
台的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
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
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
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
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要紧扣要求证明的观点“想象力之于
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选取自己最熟悉的“诗或散文”中的一篇,通过
对具体语句的分析,证明要求证明的观点。(2019山东济南莱芜、钢城六模,15—18)阅读下文,完成1—4题。(18分)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苏 北
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
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
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
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
养。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
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
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
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
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
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
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
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
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
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
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
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
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
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
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
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
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
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
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选自《半月谈》,有删减)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答:
2.(★★☆)文中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找出相应的论据并分
析其作用。(6分)
答:
3.(★★☆)作者在文中说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请找出相应的句子。(4分)
答:
4.(★★★)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液,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动
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你认为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创新精神?(4分)
答:
1.答案 创新的根基在文化,同时还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
素养。(或创新的根基是文化的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把握能力。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含在第
一段中、最后一段中,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仔细分析本文可知,本文的论
点包含在第②段中,即“我认为……和创新素养”。依此句提炼概括即
可。2.答案 (1)举例论证。该段列举了应试教育中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
答案、空洞化的说教等,意在论证应试教育的弊端。
(2)道理论证。引用专家的话“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
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来论证同一模式、同一取向教育的弊端。
(3)对比论证。应试教育的弊端与现代教育的所幸进行对比,论证了教育的
发展方向是公平正义、全面发展的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别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回顾常用
论证方法的特点及其一般作用;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所用论证方法证明
了怎样的观点。3.答案 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
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
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根据题中要求,确定答案区间
在第④段,比较明显。
4.答案 需要锐气和智慧,勇于担当与拼搏,敢于解放思想、努力开阔视野
等。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注意从正能量的角度作答,言之
成理即可。(2018江苏如皋一模,11—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2分)
爆款文章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李枚琦
①“爆款文章”是近几年兴起的名词,但若要追溯源头,我首先想到的是
“洛阳纸贵”的典故。左思一篇《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与“不转不
是中国人”的热度颇有几分相似。就在一百年前,以《新青年》为阵地的
新文学和以鸳蝴派为代表的旧派小说齐头并进,各自在读者市场上占据了
半壁江山。
②但我们并不会用“爆款文章”去形容上述作品,为什么?
③“爆款”一词原指商品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情景,强调的是其人气之高。
当用“爆款文章”时,已经默认了文章的商品属性,但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文章的价值不局限于此。曹丕曾豪情万丈地说过:“盖文
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
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
们扬名后世的方式。古有忧国忧民的屈原、杜甫,今有以笔为武器的鲁
迅。这些熠熠生辉的文人,定义了国人对“文章”的印象。但资本主义的
大工业生产让“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如若文化产业以利益
为导向,就势必要遵循商业市场的原则。作为爆款商品,某种程度上营销推
广、销售数量比产品质量、售后反馈更重要。爆款文章中也不乏内容有
深度的作品,但即便再深刻,也无法掩盖其商品的本质。反观屈原、杜甫和
鲁迅的创作,与当今争夺阅读量和广告位的爆款文章一对比,差异显而易
见。
④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申请一个微博或
微信公众账号,就可以发文章。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使“写”的门槛已经
低到几无筛选功能。而二十世纪初执笔为文的作家们,要么经过严格的旧
学训练,要么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鲁迅曾自嘲,其母亲对张恨水小说的偏
爱甚至超过了自家儿子的文章,但即使是作为旧派文学代表的张氏小说,其
实也是非常漂亮严谨的章回体,在今人看来依然有其审美价值。另一方面,
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使文盲率大幅
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味分层,爆款文章面
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夺人眼球的标题、标新立异的观点、反
主流的态度,也成了爆款文章的创作原则。它挑战的是读者价值观的极限,
这种“挑战”也正是其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⑤常有人问:如何才能写出10W+的爆款文章?似乎没见过谁问如何才能成为乔布斯、马云或莫言。难道爆款文章真的门槛很低,是一条通往成功的
捷径?
(选自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本文讨论的是“爆款文章”,作者为什么却先从《三都赋》等
文章说起?(2分)
答:
2.(★★☆)“爆款文章”诞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文章进行分析。(3分)
答: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主要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
4.(★★★)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
1.答案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爆款文章”特质的论述;与当
今所谓的“爆款文章”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真正的好文章应该不仅仅在
当时有着超高的人气,而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扬名于后世。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明确这一开头段
写了什么——《三都赋》令众人争相传抄,新文学和旧派小说齐头并进。
然后思考该段与下文内容(论述“爆款文章”特质)、作者在文中要表达
的中心观点(真正的好文章应该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什么关系。最后
组织语言简洁作答。2.答案 爆款文章的诞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
因特网与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文章发表不必完全依赖于出版行业,导致爆款
文章的门槛很低。读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的
推行使文盲率大幅下降,但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依然形成了受众市场的趣
味分层,爆款文章面向的恰好是基数较大的群体层。
解析 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第④段的内容,提炼
相关语句即可。3.答案 举例论证。列举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
明了创作不仅是文人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途径,更是他们扬名后世的方
式。
解析 根据画线句列举了屈原、杜甫、鲁迅等文人的例子,确定为举例论
证。分析作用要采用“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
点”这样的模式。所证明的“这一观点”大多可从文中摘取。4.答案 首先提出“爆款文章”这一话题,列举左思等人的作品,指出这些
作品虽然人人传诵但人们不会用爆款形容它们这一事实,引发读者思考;然
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指出了爆款文
章的特征——具有商品属性;接着从时代与读者两方面着手分析爆款文章
诞生的原因;最后用反问的句式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爆款文章的态度。
解析 回顾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
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这一类表示承接关
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2019湖北随州中考,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11分)
生活需要文学蜜饯一下
阮 直
①作家与文学太需要一个像“护士节”“教师节”那样的节日了。文学
需要民众的土壤为之滋补,作家的灵魂需在社会的舞台上高蹈,作家的情感
更需要生活的蜜饯。
②有人说现代化的都市不需要作家,可文学从来没有背叛过生活,都市只要
还过着人的生活,你就无法摆脱文学。文学只是想告诉更多的人,大家在肉
身疲惫之后,转身享受一下文学之美,用你的心灵过滤一下生活,你才能吧
嗒出生活中就盐的滋味。
③文学不是让人们向往虚构,作家也不是让大众舍弃财富,文学只是不想让人们的欲火太盛,作家只是让更多的人也能在傍晚的时光用文学的心态去
看看树木花草,听听涛声拍岸,让忘记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高贵,让一颗忙
碌的心就此归隐。我们不妨假装一会儿懒惰,自觉地选择几件“没有意
义”的事情去做,没用的文学就有这个用处。
④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因为文学有梦。高速、奢
华、纷繁、喧嚣的都市已经让人们的灵魂疲惫,呼唤文学的回归迟早会成
为更多人生活的目标。
⑤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
诗,停顿是国画中的留白。农民你就走出田野,渔民就把船儿开回港湾,老
板们放下几天的生意,不该我们奔波、不该我们干的事情在人生之中太多
了,可人们却不知道。人们常说:能今天做好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作家
吴亮也有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⑥大家以文学的名义举行一次精神的盛宴吧!灵魂也需要聚会。交流阅读
文学的感悟,畅谈虚构的快乐,展望未来的美好……
⑦如今的文学,已走进多元化的时代,它虽然没有繁花似锦,但也绝不会凋
敝衰败。文学是能潜入有灵性人内心的,在不同的场合贴着不同的标签,成
为可以多元选择的生活方式。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谁也无法做到让
全民族每一个人都去背诗写诗去热爱文学,但有梦想的人心中的文学情结
就是一座活着的火山。
⑧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
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
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中国人即便不写诗也是诗人,就连一个姓氏的排名,
国人都把它诗化、韵化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⑨中国人是活在亲情与人情中的,文学就是“人学”。这个世界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学消失,我们的文学也不会,文学是民族精神中永存的根脉,当下
的文学由一度的“庙堂之高”,回到了民间的江湖,而文学总会在自己的土
壤里长出属于它的花花草草。
⑩当文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读者和作家都可以选择的时候,文学才
算找到了它的根。但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间房子,里面装颗自由畅想的
心。
(选自2019年5月10日《中国文化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放缓我们前行的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
答: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加点词语的理解。(3分)
如果作家有了节日,文学就容易发酵。
答:
·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没用的文学”是作者说的反话,其实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极其重要。
B.呼唤文学的回归必将成为多数人的需要,热爱文学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生
活方式。
C.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干”与作者
观点相反。
D.中国人的文学即“人学”,它是民族精神永存的根脉,是不会消失的。
· ··1.答案 生活需要文学。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做到四个分析:分析文
章内容,分析论据,分析题目,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如“所以”“因此”“
总之”等。根据文章内容和标题,确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活需要文学”
。2.答案 比喻论证。把“文学”比作“休止符”,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
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或者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人生格
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回答论证了中心论点也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辨识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
方法,接着分析如何运用这一方法,最后指出运用这一方法所论述的观点。“
休止符”是乐谱中的符号,表示各小节之间的停顿时间。句中将“文学”比
作“休止符”,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可以让人们拥有优雅的
人生格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观点。使论证形象有力。3.答案 “发酵”本义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
较简单的物质(或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制造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比喻
事态持续发展)。此处的“发酵”是指利用“节日”,爱好文学的人们能
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作家能感受到温暖,并用自己的激情之火
去燎原大众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解释“发酵”的本来
意思,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和具体语句来理解其语境义。发酵的语境义围
绕“节日能让爱好文学的人们回归到享受精神欢愉的生活方式之中。节
日能给作家传递温暖,作家能以激情之火去燎原大众的情感”来理解即
可。4.答案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相关语
段,不难看出作家吴亮的名言“凡是能拖到明天做的事情,今天就不要去
干”与“没用的文学生活状态却有优雅的人生格调”“放缓我们前行的
脚步,为奔波之路点上一个休止符。停顿是美,停顿是诗,停顿是国画中的
留白”等意思是一致的。1.(2019浙江温州中考,1,★☆☆)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同音汉
字。(4分)
文学的航船已停(bó)(1) 在名为“科幻”的码头,因此,今天的人们比任
何时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胸怀和(bó)(2) 采众长的能力。在继承和发
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把住时代脉(bó)(3) ,通过想象驰骋
到遥远的时空中去领略科幻的神奇,感受文学丛林的蓬(bó)(4) 生机。
答案 (1)泊 (2)博 (3)搏 (4)勃解析 本题考查同音汉字的书写能力。同音字的书写尤其要注意区别同
音形近字的部首。“停(bó)”意为“船靠岸,停船”,与水有关,而“泊”为
多音字,还读pō,当读pō时,意思为“湖”,均与水有关,故部首应为“氵”;
“(bó)采众长”指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博”的意思为“多,丰富”,故
(2)处填“博”;“脉(bó)”的“(bó)”意为跳动,还有对打、扑上去抓等意,
故部首为“扌”,要注意区分“博”和“搏”,不要张冠李戴;“蓬(bó)”意
为繁荣、旺盛,应填意为旺盛的“勃”,注意不要写成“渤”。2.(2019湖南张家界中考,9)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9分)
①4月23日已经过去了。“世界读书日”所唤起的全民阅读热潮,依然令
人感悟。“世界读书日”相关活动的初衷,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都
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
沉静的坚守。
②读书未必在人前,需要思考一个“静”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
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提到的就是一种远离喧嚣和
忍受孤独的读书方式。实际上,真正的读书生活,除了“奇文共欣赏、疑文
相与析”的切磋,更需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历经艰苦的跋涉和探索,最终
获得丰稔的收获。
③读书不能死章句,需要思考一个“活”字。李白在《嘲鲁儒》中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诗人对那些夸夸其谈
而没有真才实学的“鲁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这些人谈起五经头头是
道,问起经世济民之策却茫然无知。他们拿腔拿调,架子十足,却死于章句,
不知时变。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观点,则更加值得那些“鲁叟”
们深思。他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言词朴素,满含哲理,
诗中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至今犹有现实意义。只有在实践中
才能得真知、悟真谛,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④读书应重高格调,需要思考一个“高”字。书中的鲲鹏志向、报国情
怀、浩然正气、丹心赤胆,对我们的精神是一种砥砺提升,对我们的心灵是
一种洗涤净化,对我们的情操是一种美好陶冶……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
《读书》诗中说:“平生长作蠹书蟫(yín,一种虫子),老去犹资慰我心。每
到古人名节处,慨然掩卷一沉吟。”诗人老年耽于读书,对于涉及名节操守的内容格外看重。作者的襟怀情操,从其读书情趣可见。读高格调的书,使
人内心清明、目光澄澈、骨骼清奇、脊梁挺直,从中可以识别得失成败,可
以感受廉耻是非,可以升华情志操守,也可以友朋孝亲睦邻……
⑤读书切莫惰寸功,需要思考一个“勤”字。唐代诗人杜荀鹤说:“少年辛
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宋代诗人朱熹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
光阴不可轻。”这些恳切真挚的教诲,用意都是在劝人加紧学习,勤奋精
进,不能放松自我,懈怠光阴。今天我们的阅读途径更加丰富多元。电子出
版物、微信读书等等各种古人没有见过的阅读方式,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
加便捷。想想孔夫子韦编三绝的劳苦,想想范仲淹稠粥不继的艰辛,我们有
什么理由不更加勤奋努力地读书呢?
⑥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今年的“世界读书日”虽然
过去了,但是对爱读书的人来说,天天都是读书日啊。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有删改)(1)(★★☆)阅读全文,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
答:
(2)(★★☆)请梳理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
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需要思考一个“高”字,接着阐明书中的高格调对人
的良好影响,① ,②
。
(3)(★★★)下面的材料作为本文反面论证的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最合
适?请简述理由。(3分)
一些“咖啡书店”“景区书店”“宾馆书店”一改传统书店的模样,装修
豪华,设计前卫,成为“网红书店”。人们纷纷涌进书店,拍照留影,旅游打
卡,喧嚣不已。
答: 答案 (1)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2)①然后列举李纲的事例具体论证 ②最后进一步论述读高格调的书对
人的影响
(3)放在第②段合适;材料主要论述了“网红书店”的喧闹,与第②段论述
“读书需要静”的观点相反。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一般来说,议论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中
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
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中心论点。本文第①段末说
“不过,读书毕竟不是一日之功,更应该是一种恒久的坚持和沉静的坚
守”,中间采用分论点论说“静”“活”“高”“勤”四个方面,结尾说
“读书热是好事,但也需要一些冷静的思考”。从全文来看,作者呼吁读书
不要一时热,而应该“沉静地坚守”。由此结合第①段末点明中心论点的
句子,可确定标题为:读书应是一种沉静的坚守。
(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论证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
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
关系的词语,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结合第④段内容可知,首先提出分论点“读书应重高格调,需要思考一个‘高’字”;接着阐明书中的高格调对
人的良好影响;然后列举李纲的事例具体论证;最后进一步论述读高格调
的书对人的影响。
(3)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的作用。阅读所给材料可知,这段材料主要论述了
“网红书店”的喧闹,与第②段论述“读书需要‘静’”的观点相反,因此
作为反面论据,放在第②段最合适。 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
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100字左右。
答:
(3)王宁要向大家介绍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下面是他的
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涵极丰的神奇意境。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
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
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
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齐白石
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
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两面失衡,应将“ ”改为“ ”。答案 (1)凉爽而惬意 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 慈祥而温厚 为庄稼带
来多情的呵护
(2)(示例)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翠绿了
草,碧绿了树。几只燕子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串绿色的音符。村头
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
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3)①展开 展示 ②能否 要解析 (1)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
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手法相
同。抓住例句“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的句式结构,内容上
要抓住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雪的特点,写出其意义。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
要求。
(2)首先要理解题中所给的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所给词语的内涵确定
所要描述的内容。用词要恰当、贴切、形象生动,修辞要明显。确立一个
中心后描写一段景物,且富有诗意美。注意字数要求。
(3)[甲]句“展开”与“意境”搭配不当,应改为“展示”。[乙]句两面失
衡,应将表两面的“能否”改为表一面的“要”。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门(“門”),象形字。古代双扇为“门”,单扇为“户”,是人们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的咽喉。《博雅》中说:“门,守也。”它道出了
“门”的另一功能——防守,防寒防盗避邪祟。因此,门也关乎一家人的吉
凶祸福。新春伊始,人们要贴门神、贴门联(门对),一则驱鬼辟邪,一则喜庆
热闹,由此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对联文化。
材料二 古时的典章制度对门的油漆颜色、铺首兽面、门环用材、门钉
数量等都有详尽规定,仅从住宅的大门便可知道居住者的等级地位。例如,
门的油漆颜色有红色、绿色和黑色之别,红色被赋予了高贵的意义,豪门大
户多用朱门。门的数量在城楼设计、宫廷建筑中,也有严格的等级,《营缮
令》中规定:都城每个城门可开三个门洞,州县依次递减。材料三 中国古代将一个家庭的家风称为“门风”,将一个家族的资望称
作“门望”;按等级地位有“豪门”“寒门”之分。“门”这个建筑构件
成了家庭的显著标志,至今还流传有“光耀门楣”“书香门第”“门户之
见”等成语。
“门”最基本的功能是开关,因此对具有这种功能的某些抽象事物,人们也
用与“门”有关的词语来表示,例如“心门”“国门”。打开心门,即用包
容的心态去对待有别于自己的看法;打开国门,即广泛地和别国进行交流。
①图一:
②图二:
(1)下面是两幅古城门的图片,请根据所给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古城的等
级。(2)请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春风 自有 常入户 明月 为扫门 喜延
答:
(3)请结合以上材料,从“家庭标志”和“词语发展”两方面谈谈你对
“门”的认识。
①“家庭标志”方面:
②“词语发展”方面: 答案 (1)①都城 ②县城
(2)喜延明月常入户,自有春风为扫门。
(3)①门的颜色标志着家庭的不同地位(以“豪门”“寒门”称呼不同等级
地位的家庭);中国古代将家风称为“门风”,将家族的资望称作“门望”
(把有读书传统的家庭称为“书香门第”,把为家庭争光叫作“光耀门
楣”)。②“门”为象形字,本义是进出房屋所经由的、具有开关功能的
事物;后来也用以指称具有开关功能的某些抽象事物,例如“心门”“国
门”等。解析 (1)根据材料二中的语句“门的数量在城楼设计、宫廷建筑中,也有
严格的等级,《营缮令》中规定:都城每个城门可开三个门洞,州县依次递
减”可以判断图一是都城,图二是县城。
(2)根据对联对应词语词性基本一致的特点,一一对应:“春风”应与“明
月”相对,“自有”与“喜延”相对,“常入户”与“为扫门”相对。再将
词语搭配组合成句意连贯的对联:喜延明月常入户,自有春风为扫门。
(3)材料二中有“仅从住宅的大门便可知道居住者的等级地位”“豪门大
户多用朱门”等与家庭标志有关的信息,材料三全面介绍了“门”的家庭
标志意义。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就有了家庭标志方面的答案。从词
语发展角度来看,材料一介绍了“门”的造字原理及其具体意义,材料三又
介绍了它的抽象意义,将两则材料内容整合概括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