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
6 藤野先生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人
物藤野先生
3.品味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4.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语文要素
【要素1】概括文章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典型事例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典型例题:阅读课文第4~35段,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藤野先生?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①订正“我”记的讲义;②纠正“我”画的解剖图;③关心“我”的实习;④了
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答题点拨:概括事件的方法——人+事+结果。注意寻找陈述对象和相关核心事件。语文要素
【要素2】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通过分析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把握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典型例题: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
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答案示例:运用肖像描写,通过对藤野先生穿着的描写,表现了他是个生活俭朴的人。
答题点拨:人物描写方法还有以下几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还有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学生题时要先点明描写方法,再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关联习题:“名师导练”第5~6题;“课外延伸”第2题。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离开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他入仙台医学
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
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还想以医学
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改革社会的信仰,
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
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
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鲁迅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
去东京,并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他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起
深挚的情谊。 2.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
赏樱花、学跳舞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求实精神
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
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上野的yīnɡ huā( )烂熳的时节,
望去确也像fēi hóng( )的轻云。
(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yóu
guāng kě jiàn( ),wǎn rú( )
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3)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
在校已经一年,zhǎng gù( )颇为熟悉的了。
(4)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
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luò dì( )。
樱花
绯红
油光可鉴 宛如
掌故
落第(5)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
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jī
xíng( )。
(6)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bù xùn( ),
爱国青年也愤然。
(7)末尾是nì míng( )。
(8)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jié
zé( )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9)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
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wū
hū( ),无法可想!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呜呼(10)因为看得他有些qī rán( ),便说了一个
慰安他的谎话。
(11)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 wú xiāo
xī( )了。
(12)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jiào huì(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13)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
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yì yáng dùn cuò(
)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zhèng rén jūn
zǐ( )”之流所shēn wù tòng jí(
)的文字。
凄然
杳无消息
教诲
抑扬顿挫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出事,要么就找托辞,要么就矢口否认,让人
无法见到一点儿职业精神与商业诚信。
B. 博物馆经常举办主题展览,向大家介绍香港过去
的掌故。
C. 他年近三十岁,留着“西洋装”的头,梳得蓬蓬
的,油光可鉴。
D. 当洪水平息,人们开始担心起自强力巨浪冲上海
岸后杳无音讯的朋友和亲人。
B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
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提高生产效
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在“装备制造”
后加“企业”)
B. “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
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
为重点,创新创业。(删去“围绕”)
C.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
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
意义。(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改为“
一个工人的身患重病的女儿”)
D. 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取消食盐批
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跨区域经
营。(删去“取消”)
D4.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
成排比。
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若要
有姣好的面容,请多展露真诚的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有聪明的头脑 请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若要有宽广的胸怀 请多接纳别人的忠言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
——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
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
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
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
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
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
血管学,神经学。
课内精读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
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
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
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
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
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
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
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
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
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
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
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
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
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
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
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
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
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
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
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
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
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
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
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
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
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
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
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5.选文选取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来刻画他?各表
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品质?(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具体写了四件事情,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
野先生的性格品质。第一件事:主动关心“我”
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
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第二件事:为“我”改
正解剖图,体现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循循
善诱的教学方法;第三件事:关心“我”的解剖
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第四件
事: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表现了藤
野先生认真求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6.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3分)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
一一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这些细节描写了藤野先生非
常细致地帮“我”把讲义中错漏的地方一一订正,
表现了他对“我”的关心和认真负责的高尚品质。7. 选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
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上,这是“我”揣摩一部分歧视中国人的
日本人的心理时说的反语,揭露了这一部分日
本人荒唐的逻辑,表达了“我”极为愤慨的感
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结构上,起过渡的作
用,为下文描写中国学生围观枪毙中国人的片
子并拍掌欢呼的内容做铺垫。8. 选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深刻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堂里的欢呼声,在“我”看来,是国民的麻
木愚昧、不觉悟的表现,这深深刺激了“我”
的民族自尊心,所以,这些欢呼声让“我”“
特别听得刺耳”,表现了“我”的爱国之情。课外延伸
拱 桥
老 臣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
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
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
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
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
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
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
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
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
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
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
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
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
”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
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
“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声响,说:
“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
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一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
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
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
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
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
跟儿后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
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
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
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得有关脚
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
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8个同学先后给校长背
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拖延了。校长已
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湿透,
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
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
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
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
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都在等你呢。”他不
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我的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
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
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扶着我。“这不过来了吗
?”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
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
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
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
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
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
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教不
动书了。学校便关闭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
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
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
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
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选自《新语文学习》,有删改)1.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
的三层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拱桥”的三层含义:①校长年老,脊背弯曲,
形如拱桥;②校长背学生过河,仿佛一座血肉
拱桥;③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2. 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列
举两例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肖像(外貌)描写。“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
说话就满脸开花”,用满脸皱纹直接描绘出校长
的老态。
②语言描写。“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
可不是这副模样”,用校长自己大不如前的感叹
突出他的年老力衰。
③动作描写。“趔趄”“瘫坐”“爬”等背学生
过河的动作十分吃力勉强,突出了校长的年老力
衰。(答细节描写或间接描写,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3. “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
是爬。’”这句话中 “爬”这个动作在前文已有伏
笔,请找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 “那座宽厚、踏实、温
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的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 ;②
(他)“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
①校长的脊背让人感到“宽厚、踏实、温热”
;②校长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关爱,
让“我”永难忘怀、终身受益。第二单元
6 回忆我的母亲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朱德和回忆录的特点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3.体会本文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美德,体悟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
之情语文要素
【要素1】掌握文章的线索及作用
文章以母亲“勤劳的品质”作为明线,以“我”的成长经历作为暗线。从“我”幼年时受到
母亲的熏陶而养成一些好习惯,到少年时受到母亲的激发而发愤求学,再到青年时获母亲支持
去参加革命,直到母亲逝世的过程中,这两条线索贯穿了全文。
答题点拨:寻找文章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标题,二要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注意文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
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语文要素
【要素2】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从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两大角度来选取母亲一生中典型的事例,既表现
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优秀品格,又兼顾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深明大义的形象。
答题点拨:概括故事情节,并从有关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中去分析人物性格。
关联习题:“名师导练”第5~6题;“课外延伸”第2~4题。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无
产阶级革命家及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曾参
加了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
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后任八路军总司令,后任中国人
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
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44年2月25日,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夫人不幸去世。
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党中央、毛泽东、周恩
来都写了挽联。其中党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公勋大
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上联歌颂朱德同志的
丰功伟绩;下联是对钟老夫人勤劳一生的崇高评价。
这也表明伟大的共产党与亿万人民的母亲的血肉联系
和鱼水之情。 2.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
整日劳碌、节衣缩食、周济穷人、被迫搬家、送“
我”读书、支持革命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
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家是diàn nóng( )。
(2)母亲这样地整日láo lù( )着。
(3)记得那时我从sī shú( )回家,常见母
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4)母亲在家庭里极能rèn láo rèn yuàn(
)。
(5)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zhōu
jì( )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佃农
劳碌
私塾
任劳任怨
周济(6)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kuān
hòu( ) rén cí( )的态度,至今还
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7)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lián yè(
)分散。
(8)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wéi
fù bù rén( )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9)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
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wèi miǎn( )。
(10)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
但仍bù chuò( )劳作,尤喜纺棉。
宽厚 仁慈
连夜
为富不仁
慰勉
不辍2. 结合语境,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
仪专家梁教授来校开展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_____________
(久违 久仰)您的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
②__________ (莅临 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
我一定认真③__________ (阅读 拜读)!”
久仰
拜读
莅临3.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首批征集选拔的摄影发烧友,兴高采烈地登上武汉
第一高楼,抢先拍摄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主轴”。
B. 武汉市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
仍然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C.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D.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
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B4.仿照画线句的句式,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
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念;
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
②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
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
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
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③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
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
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
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
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
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
多生产知识。
课内精读 ④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
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
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
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
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
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
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
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
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
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
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
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
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
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
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
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
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
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
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
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
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母亲的美德
“我”小时候
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养蚕、挑水、用桐子
榨油点灯、亲手纺线织布、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
不许“我们”吸烟喝酒等事
勤劳能干、宽厚仁慈
1895—1900前后 遭遇退佃、搬家、天灾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05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远见、希望摆脱贫困和压迫
坚强不屈、
爱憎分明
节衣缩食,
借债供“我”读书时间 母亲经历的事情 表现母亲的美德
1908年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明大义
1919年 离开家乡 勤劳一生
1924—1927年 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1937—1944年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3年 85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热爱劳动
支持、慰勉“我”
参加革命
理解党的困难、
期望革命成功6.选文第①段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的
叙事线索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
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一句中“悄悄”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①段首先交代写作缘由,用“我爱我母亲”奠定
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我”对母亲真挚的敬爱之
情,最后用“勤劳一生”点明全文叙事线索。
“悄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不忍母亲如此辛
苦的拳拳之心,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敬爱和孝顺
之情。8.作者回忆母亲为什么选材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
琐碎小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
能是这些日常琐事;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
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
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课外延伸
回忆齐白石先生
新凤霞
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后来,我成为齐白
石老先生的干女儿。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
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
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
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
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
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我演的节目、创造的
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
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
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
恰好齐老一人在家。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
好教干女儿画画了。”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
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
张。”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
第一课。”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
一只小兔。齐老高兴得像个孩子:“好!好!这只
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儿,好!”稍微停顿了
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
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
的气魄!”
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
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
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
珠灵位”。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齐
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
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
齐老说着眼睛便湿润了。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
常深的,但平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老尹为人善
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齐老不给他工钱,
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
老尹就知足了。因此,我丈夫吴祖光去齐老家时,
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自己的小门房看看齐老
给他的画,老尹手里真有好画。祖光从老尹手里买
了不少画。老尹对金涛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
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齐老
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
惯。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
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金涛兄吃完,
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但我吃了两碗饭,
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齐老对秘书武大
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
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
下次请您去曲园吃。”
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
看,老人一声不响闷头画。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
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
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
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是定要神似。他
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
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我们
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
⑧也真是这样,看看齐老画的一篮子桃子:那大
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爱,竹篮
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由此,能够看出齐白石
的艺术家风度。我看齐老画画,再仔细研究齐老的
画,再回想齐老的教导:“你画画跟唱戏一样,不
可死学原搬,要记住花力气,下苦功,再创造,不
能不进取啊!”真是受益匪浅。
(有删改)1. 在向齐老学习画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
些唱戏方面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选文第④~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
神品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
自己。
①重情义;②待人宽厚,宽严相济;③生活朴
素。3. 赏析下列句子。(6分)
(1)好!好!这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儿,
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大桃压在简陋的篮子上,大胖桃子的丰满可
爱,竹篮子的单薄负重都跃然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用三个“好”字,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写出
“我”画的小兔逼真有神,突出表现齐白石先生
的高兴和对“我”的鼓励;同时运用语言描写,
表现出齐白石先生有艺术家的气魄。
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强调了齐白石先生画
中的桃子生动逼真;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写出
齐白石先生画工一流,具有艺术家风度。4. 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列举典型事件,突出齐白石先生的形象;②
选材角度丰富,从生活、画画、教学三方面选
材,写出齐白石先生作为家人、艺术家和老师
的身份职业转换;③选材真实,作者用第一人
称叙事抒情,使故事真实可信。第二单元
7*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轩昂”“蒙昧”“犀利”“入木三分”“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揣摩语言,学习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等描写形貌的方法
3.通过阅读,把握课文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语文要素
【要素1】理解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作用
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充沛的
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典型例题:文章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这对刻画托尔斯泰有
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文章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后半部分通过他的眼
睛展示他“天才的灵魂”的深邃、伟大,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仰慕、崇敬之情,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种写作手法,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答题点拨: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最终要落实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和主旨的呈现。语文要素
【要素2】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本文语言典雅优美,文气流畅,有很多运用比喻和夸张修辞方法的精彩句子。
典型例题: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眉毛、胡子多而密的特点。语文要素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答案示例: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刻画了托尔斯泰敏锐、全方位的洞察力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充沛。答题点拨:学生要先辨认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其对刻画人物
形象或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关联习题:“名师导练”第6~7题;“课外延伸”第2题。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1)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
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
艺术之宫里。1928年他访问苏联,适值托尔斯泰诞生
一百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表达自己真挚的
怀念、赞美之情。《列夫·托尔斯泰》是茨威格传记
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三作家》
的《德译英原序》告诉人们:“茨威格在欧洲大陆评
论界的领袖地位无人匹敌,连高尔基和罗兰这样的人
都承认其高超的艺术修养。”书里介绍和评论了三位
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
(2)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却不满贵族对农奴
的残酷剥削,不满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晚年致力于
“平民化”,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事体力劳
动,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
面部轮廓结构
面部特征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
的yǒu hēi( )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
长者风度。
(2)皮肤cáng wū nà gòu( ),缺少光泽,
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cū cāo( )。
(3)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qí qū( )、
pínɡ yōnɡ( ),甚至粗鄙。
(4)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
zhì liú( )着yú dùn( )和压抑。
黝黑
藏污纳垢
粗糙
崎岖
平庸
滞留 愚钝(5)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
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qì yǔ( )。
(6)这张脸méng mèi( )阴沉,郁郁寡欢,
丑陋可憎。
(7)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
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jiǔ
sì( )同一帮酒徒鬼混,还有可能在市场上
卖面包。
(8)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
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
种hè lì jī qún( )、引人注目的可能。
器宇
蒙昧
酒肆
鹤立鸡群(9)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
jiāng shéng( )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
伯爵。
(10)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zhèng jīn
wēi zuò( )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11)希望看到一个美髯公,集尊贵、xuān’áng(
)、伟岸、天才于一身。
(12)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
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的地步。
缰绳
正襟危坐
轩昂
诚惶诚恐(13)在这种rù mù sān fēn( )的审视之下,
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14)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dǎn qiè( )的耗子
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
入木三分
胆怯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治安不好的年代,火车站内人流量大,容易成
为藏污纳垢的地方。
B. 广场上音乐响起,老人们翩翩起舞,沉浸在天伦
之乐的喜悦中。
C. 交响音乐会上,大家正襟危坐,静静聆听,倾心
领悟。
D. 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对方辩友的论辩顿时显得
黯然失色。
B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考期间,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将通过开辟绿色通道、设
立护考小分队等方式,为运送考卷、接送考生的车辆提供
通行,做好应急救助服务。(将“运送考卷”和“接送考
生”互换位置)
B. 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代之间的
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起他人的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被通过熏陶濡染而入耳入心。(删去第二个“被”)
C. 初中生恰好处于青春叛逆期,家长要考虑到他们的自尊
心,处理问题切忌不要简单粗暴,或一味说教而不顾孩子
的感受,相互尊重是化解矛盾的关键。(删去“不要”)
D. 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让历代文人制作出
了许多意境深远的经典作品,让人类的心灵得到极大的安
抚。(将“制作”改为“创作”)
A4.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
之构成排比。不管生活给我以什么,我都报之以微
笑。给我以严寒,我就是一朵清新俏丽的红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我以崎岖 我就是一条轻盈活泼的小溪
给我以风雨 我就是一道旖旎绚丽的彩虹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
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
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
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
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
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
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
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
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
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
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
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
课内精读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
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
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
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
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
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
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
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
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
眼珠。”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第①段是抓住托尔斯泰眼睛的什么特征来写
的?你如何理解“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
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两个比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主要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选文第①段抓住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来写。这两个
比喻形象精妙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深刻、
准确的洞察力。7.选文第②段结尾引用高尔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常常
能通过眼睛表达出来,请你设计一个场景,描绘一
下人物的眼睛。(不少于3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方法上看是
夸张,但它干脆有力,耐人寻味,表现了托尔
斯泰眼睛的观察力以及其敏锐性和丰富性。
略。课外延伸
春天忆故人
高红十
①春天,第一茬花赶在叶子前扑天抢地地开放;
河边柳条摇头晃脑得意地绿了;远看有近却无的小
草,白天黑夜加班长,飞快地长得远瞧近看一样地
绿了。
②从遍地毛毛虫,到绿叶满枝头,杨树终究成了
扬脸可见像模像样的树,感觉就是眼一闭再睁开的
时间。
③春季前半季有点慌慌张张,语无伦次,到清明
就慢下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虽说雨水不一定清,视线不一定明,但节气这辆“吱啊吱啊”哼
叫的老车毕竟抵达了“清明”这重要的一站。
④那天听广播,正朗读《我与地坛》,我不能不
想起文章的作者,走了六七年的史铁生。我和他同
在黄土地插队,我延长,他延川,两县挨着,插队
时并不认识。文学新时期初起,我在陕西人民出版
社编辑文学期刊《绿原》,通过友人介绍,向史铁
生约稿。他给我写街道福利小厂的短篇小说《午餐
半小时》,似乎没用,也约了赵振开(北岛)的中
篇小说《波动》,和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似乎
也没用……过去快40年了。
⑤我去过他在雍和宫也就是地坛附近的家,见过他父亲和妹妹。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上第七期文
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前身),一人到他家来过。
不知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控制哪个机关,院门应声
打开,我得以进了院门又进了房门。《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了清新的陕北
风光,文字表达也十分别致,想哪写哪,散文式的,
随意,放得开又收得拢。我问他,怎么这样写?学
谁?他有点不好意思,说,鲁迅。
⑥后来,和陶正一起上史铁生新搬的家,请他参
加一家公司准备拍摄的讲述插队生活的电视剧,电
视剧故事除了土插队,还有延伸至出国洋插队。我
们很有诚意地和史铁生一道,轮椅出门,轮椅上出租,轮椅下出租,轮椅进楼上电梯直至“走”到谈
事的房间……结果是未遂,关于电视剧的理解双方
差得有点儿远。
⑦再后来,有了让如今文坛惊艳的《我与地坛》。
他说,在出入地坛15年后写下此文。可见他出入地
坛的第一年至第许多年,一定没为文体事先设计,
没有想到是写一篇小散文还是大散文,是文化散文,
还是争取获奖的散文,或者不吝文体又像写小说
(写园子里一对老夫妇和一位练习唱歌的年轻人那
章),史铁生只是把心中想写特别想写的生旦净末
丑、狮子老虎狗、山水林田路……一一铺陈纸笔。
⑧文章写了对母亲的愧疚,又岂止是愧疚?写了对生与死的理解,特别悟到“死是迟早的事,着什
么急”——令人顿悟;特别精彩的是园中四季与林
林总总的对应,与一天之光景对应,与乐器的对应,
与声响的对应,与园中景观的对应,与心绪的对应,
与艺术形式的对应,与梦的对应……有些对应可能
在史铁生出入地坛时就有了,像春草冒芽,像风吹
过几片叶脉好看的落叶那时就有了文章的碎片。要
不是觉得结构、段落排序、语言风格基本成熟可以
动笔,还会有什么对应四季的奇思妙想源源不断无
限铺排开来。
⑨15年出入地坛,史铁生是在深入生活吗?眼下
不少采风式的“深入生活”只能叫擦蹭生活,史铁
生似乎高于深入生活。清明时节听此文,一种情感的、文学的浸润,浸润干涸的世道,浸润干涸世道
里粗戾的人心。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
串,都润泽成玉了。相比有的人,人没走,文字就
旧了,颓了,蔫巴了;《我与地坛》的作者走了六
七年,被广播里的专业人士读起来,新鲜犹如古筝
铮铮作响,清亮无比,深沉无比,余音袅袅。难得
的是《我与地坛》全文几无废话,这年头,要想说
或者写一些没有废话的话,该是多难的事!
⑩春天来了,春天读好文章,情随声来,声情并
茂。春天听好文章,万物生发,思念也生发,万物
绽放,情感也绽放,带起听者所有感觉,却无悲伤。
文章在,人就在,文章好好活着,人也就好好活着,并且好好活下去。记得有一年,史铁生从延安回来,
晒得有点儿黑,他叫着我的名字,欢喜地对我说,
延安有人问你好呢……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1. 作者追忆了与史铁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
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那文字,像摩挲把玩许久许久的手串,都润泽成
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了四件事:①未曾谋面的约稿;②地坛家里聊
写作;③一起参与未遂的拍摄;④了解《我与地
坛》的写作故事。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文字比作手串,形象地写
出了史铁生文章历久弥新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3. 体会文章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明显反映了作者的创作观念,一方面赞扬史
铁生创作了《我与地坛》这样的好文章,这种内
涵深蕴的文章才能流传千古,给人启迪和智慧,
他人不在了,文章却像永远活着一样;另一方面,
也批评社会上有些人,急功近利,只写平淡无奇、
毫无意义的文章,这样人还在,但文章早就死了。4.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段有照应题目、完整文章结构、升华作
者感情的作用。题目是“忆故人”,作者却在
中间插入了很多的议论,最后一段收束议论,
回到追忆故人的思绪上来;同时,结合全文行
文,文字虽简短,但可见作者对故人感情之深,
两人过往的画面如在眼前。第二单元
8* 美丽的颜色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居里夫人的故事
2.体会作者对人物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理解对比、引用方法的作用
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语文要素
【要素1】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
形式。它要求资料真实、翔实,叙述生动、准确反映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
本文对居里夫妇科研的过程和方法一笔带过,把叙述的重点落在如实地记录居里夫妇的工作
环境和艰辛的工作,表现了居里夫妇在科研工作中的精神和品格。作者在客观的描述过程中,
恰当地引用居里夫人的讲话,反映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这些都体现了人物传记的特点。语文要素
【要素2】品味语言
典型例题: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
(2)玛丽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
着孩子一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语文要素
答题点拨: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可以从用词、描写方法、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句式等角度
切入进行分析。
关联习题:“名师导练”第7题;“课外延伸”第2~3题。名师导学
1.背景解读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相隔
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门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
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
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
硕果累累。《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
·居里在母亲去世3年后写成的。该传记详细叙述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事
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
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
附录了居里夫人年表,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
的情况以及她所获得的名誉头衔,是一本很翔实的个
人记录。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
被译为27种语言文字在世界上发行。 2.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
炎热
寒冷
辛苦劳累、经年累月
痴迷试验、全心投入
提取镭元素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wēi
miào( )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
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2)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zào rè(
)得像温室。
(3)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lì qīng( )铀矿的
残渣里含有百分之一的镭。
(4)每逢zhòu yǔ( )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
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
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zhì xī( )。
微妙
燥热
沥青
骤雨
窒息(5)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chuī xū(
)过!
(6)到了晚上,简直是jīn pí lì jìn(
)。
(7)这个物理学家hé yán yuè sè( )
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
很美丽的颜色。”
(8)她永远记得看yíng guāng( )的这一晚,
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吹嘘
筋疲力尽
和颜悦色
荧光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时,音乐急促强劲到极点,犹如暴风骤雨一般。
B. 他一直吹嘘自己在战场上如何如何骁勇善战,连周
围人蔑视的眼光和讥讽的话语都察觉不出来。
C. 这起发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的行政复议案,一波三
折,扑朔迷离,不仅把当事人折腾得筋疲力尽,而且
折射出依法行政的尴尬与艰难。
D. 徐老师对同学们很亲切,大家和她在一起,都能感
受她的和颜悦色。
D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与大学生的身份实在不相称,总
会被人贻笑大方。(删去“被人”)
B. 当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注笔端,这
是源于作者平时用心观察,重视积累为基础。(删去“为
基础”)
C. 自国内首家未成年人门户网站——中国未成年人网开通
以来,深受社会关注。(将“首家”移到“国内”前面)
D. 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整个民族的性格就
会得到润物无声。(在句末加“的滋养”)
C4.仿照画线句,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真诚
的爱可以使人感到温暖,看到希望,得到慰藉,受
到滋润。是的,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
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沙漠中的清泉,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使心灵枯萎的人受到情感的滋润 ①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
期,是在顶楼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
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
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
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
陋的布景。
②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
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
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
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
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
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
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
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
课内精读方,才能感受一点儿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
到寒带去了。
③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
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
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
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
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
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窒息。
④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核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
对佛提埃大夫吹嘘过!
⑤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钱,没有实
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
难的工作做好。这像是要由无中创出有来。假如我过学生生活的几年是卡西密尔·德卢斯基从前说的‘我
的姨妹一生中的英勇岁月’,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
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⑥“……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
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
用在工作上。我常常就在那里做我们吃的饭,以便某
种特别重要的工序不至于中断。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
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
了晚上,简直是筋疲力尽。”
⑦由1898年至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
条件之下工作的。5.选文从哪些方面描述了居里夫妇“不舒服的典型
”的工作环境?(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舒服的典型”首先是工作条件艰苦,实验室是
残破的棚屋:夏天,里面燥热得像一间温室,冬天,
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若是下雨,雨水一滴
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桌上;其次是实验工作
的艰难,居里夫人忍受烟的刺激,以及搬运设备、
一个人连续搅动几个小时化学品等体力活带来的痛
苦。6.选文对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进行细致的描写,有
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环境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叙述,如对
残破的顶棚小屋的全面而细致的描写,反映出
居里夫妇工作条件的艰苦,恶劣的环境与巨大
的成就形成对比,反衬出人物热爱科学、沉醉
痴迷科学甚至献身科学的精神。7.结合加点词语,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4分)
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
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验过),两
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艰苦”是指工作条件简陋;“快乐”是指在
这里进行自己钟爱的科研工作。前者是说明客
观条件极差,给人带来的是身体上的不舒服;
而后者表现的是工作带来的巨大的精神享受。8.本文在叙述中不断插入居里夫人的笔录,这些记
录并未使叙述间断,而是使叙述更真实、更深刻。
说说选文第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上,真实地表现了居里夫人顽强忘我、痴
迷科学的精神;结构上,起到承上——概括旧
棚屋的简陋,启下——说明炼制、提取镭的作
用。9.结合选文说说“不舒服的典型”如何带来“极大
的快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摘引了居里夫人的笔录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
中的英勇时期”“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
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
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等, 正
是因为居里夫人热爱科学、痴迷科学,才使之
产生了顽强忘我的动力,故在科研的道路上每
前进一步都会给她带来“极大的快乐”。课外延伸
晒 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
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
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
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
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
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
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
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
母亲上过扫盲识字班,认识1 000字左右,已经够用
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
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
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
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儿给我。母亲在和左
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
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
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
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过
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
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
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
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
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
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
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
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
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
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
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
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
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
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
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
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
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
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
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
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10年后,居然以“窃”的方
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
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
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我
们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的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
节,已经有点儿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
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
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
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1.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
容。(4分)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
(1)__________________→“我”与母亲读小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2. 结合语境,品读下列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
的表达效果。(6分)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
成了书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
腾起无尽的思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
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
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
情。3. 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
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
心充满愉悦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
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
心情。
详写这些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
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突出文章主题。第一单元写作指导
新闻写作技巧指导
在采写新闻特写时,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取重大题材,提炼深刻主题
我们如何去发现新闻题材并进行科学的选取呢?到
底哪些题材适合写特写?我们不妨听听一位美国学者
朱利安·哈瑞斯关于新闻选材的建议:
1.不平常的情况。如奇怪的事、反常现象、巧合、
特殊人物等。
2.平常的事情。如众人熟悉的人物、场所、事情;
里程碑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等。
3.带有戏剧性的情景。如突然变富的暴发户、大笔
奖金的获得者、被遗弃的婴儿、英勇抢险行为或震撼
人心的险情等。新闻特写的选材一定要围绕主题去精
选,在诸多的题材中选取一些典型、有意义、集中、
生动的截面素材,进行提炼,升华主题,追求新闻作
品的新闻价值最大化。
新闻特写二、抓准“镜头”,局部“放大”,以小见大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求作者抓准“镜头”,进行聚
焦,局部适当“放大”,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要善
于截取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段、剖面;选取有重大新闻
价值、新鲜、新奇的新闻事实,以期使新闻特写立起
来。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之夜,北京天安门广场数
十万群众举行通宵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采写了新闻
特写《激情十秒》(见新华社1997年7月1日电)。在这
篇特写中,作者截取了香港回归这个重大新闻事件过
程中的最后10秒这样一个“镜头”,通过现实与历史、
北京与香港的描写及局部“放大”,突出了香港回归、
百年巨变的伟大意义和重要性,达到了以小见大、新
奇制胜的效果。三、细节动人,描绘得当,生动形象
新闻特写中,要有精彩、细腻的细节,就要善于运
用描写手法,即恰当运用白描、细描等手法表现事件
或刻画人物。一般用白描,即以朴实的文字,简单的
几笔,就能鲜明地勾勒所要报道的人物形象。新闻特
写要想生动地反映出现场的情景和气氛,不能靠堆砌
形容词来表现,而应该通过对人物活动的描述来实现。
把生动的细节描述好,就会使特写显得有声有色,给
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手法运用好了,可使新闻
特写文情并茂,如入画中,极富感情色彩,从而使人
深受感染。四、抓住高潮,落笔集中,写出动感
新闻特写短小精悍的篇幅及迅速再现现场等文体特
性,要求作者抓住反映事件特征和高潮的片段集中铺
陈,推动读者的视觉、感觉、联想向前发展,对高潮
和关键部分写深写透,写出动感、立体感,并在高潮
中戛然收笔,使人回味无穷。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新华社1997年7月1日播发了电讯稿《别了,“不列颠
尼亚”》。这篇新闻特写的作者把“镜头”对准了英
国的米字国旗和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这两
个标志英国统治的景物,抓住在雨中降旗仪式的特写
镜头,紧紧抓住英国最后撤离香港的几个主要告别仪
式这样几个高潮,一个接一个层层推开描写,运用背
景材料衬托与渲染,将新闻事实不断推向高潮。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染读者
特写是一种描述性的新闻。作者不仅要用描写,而
且要善于描绘新闻事实现场周围的各种不同的意境和
人物复杂、丰富的感情,进而把描写、抒情、写景有
机结合起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情达意,创造
有景有意的新闻现场,把读者带到现场,使读者产生
强烈的共鸣。通讯
一、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这类通
讯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特别是一些以报道先进人物的
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为内容的通讯,常常占有报刊的
主要篇幅。人物通讯所报道的人物具有特定性,他们
往往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既可以是正面的人物,也
可以是反面人物,但以正面人物为主。人物通讯写作
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1.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
人物通讯不同于人物传记,人物通讯有新闻性,它
报道的人物,要有时代感,能反映时代的精神和面貌。
因此,在写作中,一方面,要努力挖掘人物身上最能
体现时代特征的东西;另一方面,要抓住现实生活中
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报
道典型,使通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可读性。 2.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写人物通讯的关键是写人,如何把人物写活是人物
通讯的重要任务。要把人物写活,首先要抓住人物的
特点。一般来说,人物的特点越鲜明,人物的形象就
越生动。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要精选典型的情节和
细节,没有典型的材料,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人写活。
3.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
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是人物通讯写作中常用的
一种表现手法。
4.人物通讯有两种写法。
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方面,做
比较全面的报道。这样的人物通讯,人物活动和事件
发展的时间跨度大,所用的材料比较多,一般情况下
篇幅也比较长。还有一种写法,不对人物做全面的报
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
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对人物的精神、特点,做一
些侧面的报道。这类通讯又被称为“速写”或“侧记
”。二、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顾名思义,它是以重大的或不同寻常
的事件作为报道内容的通讯类型。 事件通讯记述新
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因此,事件
通讯主要是报道事件,介绍事件的来龙去脉,往往
有头有尾、有情节、有细节。即使篇幅短小,也要
把事件说清楚,使读者读后对事件有比较完整清晰
的印象。这里,我们介绍一下事件通讯写作的基本
要求和方法。
1.叙事要清晰。
(1)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明了。事件通讯是报道真
实的事件。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叙事清晰,事件情
节要交代清楚明了。如果交代得不明白,叙事丢三
落四,或是该说清楚的地方,说得含含糊糊,读者
看后心里尽是些问号,那么就收不到好的宣传效果
了。 (2)叙事线索要清晰。
向读者叙述一个事件,要有一条清晰的叙事线索。
由于各个事件各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特点,
因此先记叙什么,后记叙什么,沿着一条怎样的线
索来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在动笔之前必须周密
地考虑好。如果叙事线索不清,叙述颠三倒四,人
们读了就会迷惑不解。一般来说,一篇事件通讯总
要有一条主要的、清晰的叙事线索。这样,即使事
件错综复杂、曲折多变,但有线索在手,仍会排列
有序、衔接有方,使读者一目了然,有个完整的印
象。 2.叙事要生动。
首先,要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写事件通讯,要
注意避免记流水账,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如果从
头到尾都是机械地叙述,没有重点,就会令人感到
枯燥乏味。 其次,要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事
件通讯,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内容丰富多彩。
最后,要把事件写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事件发生的
境地,并像亲眼看到似的,以满足读者的要求。
3.在叙事中写好人物。
不论是记叙大事还是小事,事件通讯一般都要写
到人,因为事与人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所以在写作
时要注意以事带人,即将事件的发展作为主线,用
主线串连起与事件相关的人物,通过语言、动作和
细节三方面刻画人物,烘托事件,以确保事件通讯
见事观人。
一是要选好人物。要选择与事件有密切关系的,
能体现事件思想意义的典型人物来写。
二是写人物要注意精练。要抓住人物在事件发展
过程中富有特殊意义的事迹,做简单的描述,不能
像写人物通讯那样通过一系列的材料对人物进行精
雕细刻。 三是写人物要生动形象。事件通讯中把一些人物
写活了,也就有助于把事件写活了,因此描述要具
体形象。例文赏析
特殊的捐赠
下午3点刚过,门厅接待捐款的刘云杰老师告诉我:
“王镜师傅又来了!”在场的人心里都一阵高兴,
我撂下手头工作赶忙走到前厅:“大冷的天,这么
远,您怎么来了?”我问,他迎过来,右手拿着200
块钱一扬:“这不,我把这钱捐了。”
王镜——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黄杉木店周转房、捡
破烂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捐款万元的退
休老工人。今天出现在我眼前的王镜老人,无论从
脸色上,还是穿着上,都和以往来时大不一样了:他的脸黑中透出红润,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
土黄色新工作罩裤,足下一双黑色包头胶底棉鞋,
显得干净利落。我请老人坐下,没等我嘘寒问暖,
他就满脸堆笑地说:“这不,人家知道我困难,给
我寄来200块钱,好人哪!我怎么能要人家的钱呢?
”我接过话茬:“你节衣缩食,捡破烂把1万元都捐
了,这200块钱人家给您,您留下用也是应该的。”
老人立即反驳道:“不能!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要。
退休费我足够用了,还是捐给希望工程,给贫困山
区办教育吧。”说着,他转过脸对刘老师说:“人
家一片好心,你一定要写人家的名字,我把收据给
他寄去,好好谢谢人家。这情我领了。”“我琢磨,退
回去也太不近人情。可我又不能要,还是给希望工
程,顶好!”我一边聆听,一边凑过去接过老人手
中的一个信封,那上面写着:河南洛阳一拖公司油
泵厂安环科高防。我明白了,这200块钱就是素不相
识的高防同志看了《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19日
刊登的《黄杉木店陋室铭》后汇给王镜老人的。这
就是数天前发生在北京北新桥香饵胡同3号——希望
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厅的一幕动人情景。 【点评】
文章短小精悍,用文学创作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
报道的事实呈现给读者。作者选取了最有典型意义
的细节,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致
地刻画老人的形象,将老人的朴实善良展露无遗,
又巧妙地以高防这个人物正面衬托出老人的高大形
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