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 2 上册同步练习第一单元 A 卷(人教版) 一、基础知识巩固(30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 分)(  ) A.落蕊(ruǐ) 颤动(zhàn) 细腻(nì) 独处(chǔ) B.酣睡(hān) 猗郁(yī) 袅娜(nà) 蓊蓊郁郁(yù)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涸辙(zhé) 揠苗助长(yà) D.深邃(suì) 羞涩(sè) 踱着步(dù) 婆娑曼妙(suō) 【答案】 C 【解析】 A.“颤”应读 chàn;B.“娜”应读 nuó;D.“踱”应读 d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 分)(  ) A.斑驳 气慨 姿态 没精打采 B.弥望 嬉游 和谐 急不暇择 C.弘扬 点缀 苍绿 以逸代劳 D.警戒 驯鸽 燥动 恍然大悟 【答案】 B 【解析】 A.慨—概;C.代—待;D.燥—躁。 3.给下列句子选出正确的一组词语(3 分)(  )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②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    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对着像喇叭似的 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A.①泻 浮 ②漏 静 B.①淌 升 ②洒 独 C.①泻 升 ②漏 独 D.①照 浮 ②洒 静 【答案】 A 4.下列对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 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控制自己 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深味:深沉浓厚的意趣。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他十分细心,把同学照顾得无所不至,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②香云纱成衣后,穿着不粘身,凉爽舒适,穿着行路时隐隐约约发出妙不可言的沙沙声响,初名为 “响云纱”,文人雅士谐其音,美称为“香云纱”是也。 ③智者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一叶知秋,预知形势的变化,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决断。 ④以小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有数以万计的崖墓,蓊蓊郁郁,密如蜂房。 ⑤如果午后不休息,整个下午人都会混混沌沌,没精神,如果是健康的青壮年人,一般自身身体有较 强的调节能力,无需特殊治疗。 ⑥这几盆花因缺肥料,叶子又黄又瘦,他赶紧买了几包肥料给花施肥,真是揠苗助长。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到 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不合语境。②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使用正确。③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使用恰当。④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此处用于形容“崖墓”,对象误用。⑤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 一片,不分明。使用正确。⑥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句中没有违反 规律的意思。不合语境。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因为历史文化名人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或者其较高的专业成就,对大众有陌生感,所以大众对朱 自清等名人形成一定的知识壁垒也是很正常的。 B.当年,郁达夫写下这样令人警醒的名句: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 不知尊重英雄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 C.人格修养、家国情怀与社会关爱等情志教育,不仅会对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是在 阅读与表达教学中需要师生关注的重点。 D.张家界那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没有东北红松的伟岸威仪,也没有黄山迎客松的美姿娇俏,只是以 独有的清正傲骨,守护着青峰翠谷,浸染着涓涓山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语序不当,“对大众有陌生感”主客体颠倒,在“大 众”之后加“来说”。B.搭配不当,在“不可救药的生物”后加“之群”。C.语序不当,应将“不仅”与“而 且”后的内容互换。 7.与例句修辞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一阵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的小路上。 B.汤三圆子捏着甜腻腻的嗓子,花言巧语。 C.长江两岸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像多数的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答案】 D 【解析】 D 项不是通感,例句和其余三项都是通感。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我站在这位于雨林第三群落的空中走廊上,见谷两旁有望不尽的古树,有数不清的佳木,有看不尽的 名杉。    。    。    。    。    ;    。置身此等仙境,我焉能不顿生 “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的感觉! ①昂首上观,雨林第四群落的伟岸乔木,仍是高难企及 ②耳畔有幽禽唱合,婉转清扬 ③它们青幢碧盖,浓绿生云 ④我仅能从它们亲吻蓝天的树冠的缝隙中,偶见几抹金亮的光束,如探照灯般地投射进来 ⑤谷下有清溪湍湍,叮叮咚咚 ⑥低头下望,雨林第二群落的树木,尽收眼底 A.⑥③①④②⑤ B.①④③⑥②⑤ C.①④⑥③⑤② D.⑥③⑤②①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观察的顺序,先是“上观”,①④句在前,排 除 A、D 项;然后是“下望”,⑥“低头下望……尽收眼底”跟在④句后,③句中“它们”指的是⑥句中的 “树木”,⑥③排列在一起,排出 B 项。⑤②句谈谷底美景。故选 C 项。 9.补写名句。(6 分) (1)陶然亭,位于北京城南,亭名出自白居易的诗句:“        ,        。” (2) 《 荷 塘 月 色 》 中 引 用 《 西 洲 曲 》 里 的 句 子 “ 采 莲 南 塘 秋 , 莲 花 过 人 头;      ,      ”。 (3) 在 欧 阳 修 的 《 醉 翁 亭 记 》 中 , 具 体 描 写 山 间 朝 暮 之 景 的 句 子 是 : “        ,        。” 【答案】 (1)更待菊黄家酿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 (2)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二、阅读拓展训练(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9 分)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其典型代表是齐鲁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 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 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 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 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 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 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 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 115 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 78 名,占 全国的 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 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 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到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 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 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 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 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明显。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 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 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 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 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 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特点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 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 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0.关于“江南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江南文化特性是在与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B.江南文化富有抗争性,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且逐渐占据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C.江南文化作为一种诗性文化,在感性审美、现实诉求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层面得以体现。 D.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共同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富有抗争性”错,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为 “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而未显示出其富有抗争性。 11.对“江南文化的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江南文化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中国近代与实业做出重大贡献。 B.江南文化特有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带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 生。 C.江南文化浸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当代先锋文学家们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D.江南文化培育出的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促使全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 显。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偷换概念,“自明清时就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 经济发展”错,由原文第三段“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可知, 应为“自宋代以来”。B.“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错,属于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为“深刻地渗透进 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的骨髓当中”。D.以偏概全,“使其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错,原文第五段 为“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偃旗息鼓”,“江南文化圈作家”则“先 锋性明显”,而非“全国当代先锋文学……先锋性特征明显”。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A.江南文化圈先锋作家对文学的信仰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 B.先锋作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且习惯用传统审美意象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受益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且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 D.厚重而精致的江南文化精神,不仅深刻影响了江南先锋作家,也创造了中国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源于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氲的烟树,温和的 气候与鱼米之多”错,这只是“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原文第六段是说这种文学的信仰“源于对江南诗性 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B.“习惯用传统审美意象的反讽方式加以体现”错,原文第七段江南风物特 点“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D.“创造了中国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错,属于无 限夸大,原文最后一段为“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12 分) 乱世才子郁达夫 唐宝民 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 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在自传中,他形 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更为不幸 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 “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 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 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 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 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几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度尼西亚的苏 门答腊岛命丧日本宪兵之手。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 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苦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郭沫若 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 世纪俄国文学家们塑造的“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 现代文学史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 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如出 一辙。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罗素曾经提出过支撑 人生活下去的三种动力,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郁达 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他的创作是一个充满强烈悲悯意识的过程,而这种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 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爱情上更是如此,一旦爱了,便不顾一切地向温暖靠近,丝毫不顾及被灼伤的 危险。在与王映霞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他为她筑下了象征着爱之永 恒的“风雨茅庐”,并发出了“死后神魂如有验,何妨同死化鸳鸯。百年人世多风雨,不及泉台岁月长”这 样的感慨。然而,正所谓“浓情生爱,因爱生怖”,两个原本属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朝夕相处,彼此的矛盾 便暴露无遗,最终导致分手。 1945 年 8 月 29 日 20 时许,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家中与朋友聊天的郁达夫被一个土著青年叫出 去,从此神秘失踪。后有消息证实,郁达夫于 1945 年 9 月 17 日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彼时,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郁达夫也等到了祖国抗战的胜利。然而,他尚未来得及欢 呼,就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这样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 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选自《福建日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郁达夫生于乱世,出生时即已家道中落,出生三年后父亲去世,这样的遭遇使他的人生充满悲壮 色彩。 B.童年的经历使郁达夫心灵深处充满苦闷忧伤,导致他日后创作具有与生俱来的忧伤。 C.黄仲则身处盛世发出哀音,郁达夫在暗夜里叹息,这同样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D.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郁达夫却惨死于日本宪兵之手,以身殉国,令人扼腕叹息。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使他人生充满悲壮色彩的因素还有爱情的失意、命 丧日本宪兵之手的人生结局。 1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标题总领全文,既交代了郁达夫生活的背景,又点明了他的才情,正是因为身处乱世,他才成为 了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家。 B.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二人都生于乱世,而且他们的情怀、经历和结局也都相类似。 C.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他的创作充满着强烈的悲悯 意识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D.郁达夫是一个性情中人,在与王映霞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婚恋中,他表现出了火一样的激越之爱, 但最终却承受了灼伤之痛。 E.本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介绍了郁达夫的文风、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 乡以身殉国的结局。 【答案】 CD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分析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A.“正是因为身处乱世, 他才成为了一位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强加因果。B.错在“二人都生于乱世”,原文第三段说“黄仲则生长 于康乾盛世”。E.介绍文风时使用了对比手法,介绍婚恋、结局时没有使用对比手法。 15.郁达夫被称为“乱世才子”,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答:    【答案】 ①郁达夫生在乱世,却有着黄仲则一般的诗情。②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杰出贡献,如 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③他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他的创作充满强烈的悲悯意识和 人道主义情怀。④他是乱世的清醒者,他的创作流露着暗夜的哀叹。(一点 1 分,两点 3 分,答出其中三点 即可得 5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全文来看,“乱世才子”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现代 文学的贡献。回答此题时,从文中逐条筛选相关信息,乱世诗情、塑造的文学形象、家国情怀,以及对乱 世的清醒认识等,然后结合文中内容分条概括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秋韵 宗璞 ①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 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 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 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 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 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②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 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 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 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③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 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 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④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山深 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⑤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 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 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 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 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 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⑥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 大彻大悟的味道。 ⑦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 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⑧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的线索是对秋的真正韵致的追寻。作者以此巧妙地将旧日的回忆与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联结起 来。 B.昔日香山红叶满山的美景让作者心中十分愉快,今年香山暗红寥落的景象让作者心中充满伤感, 秋天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作者笔下。 C.秋天的真正韵致是作者在不经意间偶然寻到的。作者以自己这段经历暗示人生应当顺其自然,不 要功利之心太重。 D.文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富于 变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意的能力。B.说“作者心中充满伤感”是无中生有,作者 只是感到与以往见到的秋天景象不同而已;C.说作者以自己的经历暗示某种道理,是附会文意;D.文中没 有运用排比。 17.文章第①段结尾画线处说“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阅读全文,作者认为心中“秋天的 基调”是什么?为什么?(5 分) 答:    【答案】 ①秋天的基调应是红色与黄色;(2 分)②因为红色象征着人生的绚丽多彩,黄色象征着人 们的丰硕果实。(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本题出自首段末尾,自然与本段有非常紧密的 联系,读完本段后,可知本段所写的“秋天的基调”即外在形态的红色和黄色,再结合作者寻到了秋天的 真正韵致之后的感受(第⑥段),可知前者象征多彩的人生,而后者则象征人们的丰收。抓住这几点按顺序 回答即可。 18.第⑦段中,作者抄录了一首父亲的哲学友人的遗诗,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答:    【答案】 ①用这首诗为作者找寻到的秋的真正韵致作诠释;(3 分)②收束全文,将读者引入对人生 真谛的思考,把握当下,珍惜美好和欢乐。(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时,在了解文意和诗意后,不难理解“遗诗”即 为对作者找寻到的秋的韵致的诠释;从作者来看,置于文末自然会有收束全文和引人深思的作用。 三、写作能力训练(35 分) 19.朱自清先生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世人敬仰。下面是他的一副对联,词语的顺序已经打乱。 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一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 分) 无限好 近黄昏 夕阳 何须 但得 惆怅 上联:  下联:  【答案】 上联:但得夕阳无限好 下联:何须惆怅近黄昏 【解析】 对联要符合对仗与平仄的要求。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尾字用仄声(相当于三、四声 调),下联尾字用平声(相当于一、二声调)。 20.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意思完整,内容贴切。(12 分) 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南方的雨,下得    、    、    、    。 北方的雨,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南方的雨,使人想起    、    。我常想,莫非在秦 时明月汉时关时,这北方的雨与南方的雨就已经泾渭分明,性格鲜明了吗? 【答案】 细腻 温柔 纤细 缠绵 洞箫牧歌 春花秋月(每词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所填词语与对句相应,且符合 句意即可得分。本题的前一组被仿词,是用描写人的情感的词语来描写雨的特点;后一组被仿词,是联想 到相关的形象来描写雨。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的色彩淡中 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 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 写 ②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 ③ 。这些词语全无奇异之处,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 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答:①                 ②                ③                【答案】 (示例)①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 ②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 ③荷花不染纤尘的 美质(写对一处 1 分,写对两处 3 分,写对三处 5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三个比喻”“是写    ”,明显空处要 求填写的是揭示本体特征的语句。注意把握“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的特点,“明珠”表明花朵的晶 莹闪光;“星星”表明花朵的忽明忽暗;“出浴的美人”表明荷花的美质。 22.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 不改变原意。(4 分)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 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答:    【答案】 (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句式 一致 2 分,语意连贯,语言流畅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将画线部分的三个分句,调整成结构一致的形式, 突出“潭水”的神奇。句子主语为“这潭水”“明镜”“佳酿”“墨池”作为喻体可以作为排比句式的主体, 后面的“将我的容颜映照”“激发我诗兴”“供我笔走龙蛇”可以作为排比各个分句的谓语。注意字数和连 贯的要求。 23.阅读下面《光阴的故事》习作选段,指出文中写景的不妥之处,并说说你的修改意见。(10 分) 春风又绿,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字眼!没错呀,当你在寒冬的某一天,突然打开窗户,柔柔的春风扑 面吹来,抬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映入眼帘…… 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每天总爱坐在台阶上,看邻家的鸽子飞来飞去。 后来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剧终时有一个场景:在虽然凌乱破旧但安静祥和的老四合院上方,一群鸽子 在碧空中飞行而过留下了长长的鸽哨在空中回荡……太美妙了,刹那间,我想起了那句歌词“平平淡淡才 是真”。原来总觉得人活着就该大红大紫,干嘛要平平淡淡呢,现在我才明白:此平淡非彼平淡。人是要有 理想、有目标的,但人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一个安静和平的梦想在心里。也许在年轻的时候,也许在夕阳临 近的时候,他们会找一片自己的世外桃源来享受那份久违了的安静平和的氛围。 人生几何,我们会怀着一份甜蜜去追寻光阴的故事…… 答:    【答案】 (示例)如开头一段的写景游离在叙事抒情之外,好像勉强摆在那里似的。其实,文章如果 能够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就会使文章生动、形象,情趣盎然。这篇文章如果在结尾处加一段景物描写, 就能把“光阴”的意义加以丰富,使全文的气氛得以烘托,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品格,突出文章的主题。 【解析】 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是为主旨服务的,所以不能游离主题。 四、大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 分) 明代作家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 声,涧边听瀑布,觉耳中别有不同。 读了上述文字,你或许也有类似的体验,或者领悟到某个道理,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 的生活体验,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从材料来看,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山中涧边,均可听到动听的声音,感受生活的变化。 能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发现生活的不同景致,那是因为作家有一个空灵坦然亦或 多愁善感的心胸。因此,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1)保持坦然、乐观的心态。四季有优点有缺点,生活有起有落,人生有坦途有坎坷,面对这些,应 该保持坦然、乐观的心态。 (2)伤春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之常情,自古有之。可从此角度写作,只要抒发真情实感,思 想不是过于消极即可。 (3)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的是拥挤的楼房,吃 的是各种转基因粮食和蔬菜,喝的是化工产品处理过的水,呼吸的是污浊的空气,等等。人们在追逐经济 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 [佳作展台] 萧瑟秋风今又是 一夜之间,萧瑟秋风横扫了整个城市,落红呻吟,枫叶垂落,落满一地的忧伤。整个城市被这浓墨重 彩的绚丽所包裹,惹人心碎。 秋,的确来了。当生命的葱茏被枯黄无情地吞噬;当萧飒秋风撩起了生命的美丽轻纱;当充实的生命 被荒芜所洗礼。夏的华丽的美终归破碎,韶华已逝,万物的厚重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苍白无力的长叹。 风起,叶旋;风止,叶落。悲秋,只因存有眷恋。枯黄蜷缩的落叶轻轻地、静静地在风中飘荡,恬静 安详,宛若黄色的枯叶蝶在风中翩然起舞,反反复复地盘旋,没有倦意,没有愤恨,没有愁言。又宛若轻 盈的陀螺,乐此不疲地沉浸在陨落前的瞬间,她又像一个音符,随时准备戛然而止的结局。一阵秋风袭来, 她的故事永远终结。 看云卷云舒,道花开花落。但翻看秋的扉页,却得小心碰触每一个脆弱的心灵。痴痴地望着蓝色苍穹, 天高云淡,只有一小撮儿云浮于空中,抹出一抹落寞。一群南飞的大雁掠过空中,留下一丝丝痕迹,那是 淡淡的哀愁。澄澈的天空中掩满了层层叠叠的空虚,埋下了太多的天马行空的遐想,那些记忆更是为本是 寂寥的心又锁上了一把沉重的大锁。忽而又听到了一阵凄厉的声音,循声望去,竟是秋蝉正在揪心地声嘶 力竭地号叫,扑哧扑哧那软弱的翅膀,用那苟延残喘之势垂死地挣扎,一次,二次,三次……不行还是不 行。就这样,执拗的秋蝉在这样的轮回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生命往往是在此刻凋零的,在筋疲力尽下 一命呜呼了。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本质就是该如此,如烟花在璀璨中消亡,流星在光芒 中湮灭般壮烈美丽。可是为什么一切事物在结束的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萧瑟秋风,你能告诉我生命的守 则吗?朝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虽有淡淡的微醺,但也称不上是壮美。然而秋的落日,即使笼上一层 悲悯的色彩,荒凉炫目地缓缓地下沉、下沉直至搁浅于海平面上,吻成一条海平线时也能称之为最美之景。 落叶归根,落红凋零真的注定是一派沉寂的美吗? 夜也是一样,如一潭死水般沉寂,只能听见秋风拂过树叶的簌簌作响声,清冷的月光直泻下来,轻纱 似的,薄薄的,笼上一层透不过的惆怅迷茫。风飘过,溅动了一池清潭,和着清冷的月光,漾出一种难以 名状的悲哀。划过长空的几颗稀稀疏疏的星星,倦怠地眨巴眨巴眼睛,空洞地俯视大地。一切的一切,只 为秋的意念而苟活;一切的一切,填满了悲恸,凝固了浓得化不开的忧郁…… 哎,又是一年萧瑟秋风啊!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