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二课 劝学
【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非我也,岁也
C.木直中绳, 以为轮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七十者衣.帛食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 以为轮,其曲中规 规:规则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
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其曲.中规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本书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
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
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骏马的别称。骏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畦”,即半步,跨出两脚为“步”。
【文本阅读】
一、阅读《劝学》节选,读后完成文后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
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弯曲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锲.而不舍 锲:刻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
C.“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子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B.文章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C.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后天努力。
D.《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在对偶中适当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面不呆滞。
4.下列关于《荀子·劝学》选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
邪辟/而近中正也
C.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
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
邪辟/而近中正也
5.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
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3.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4)用心躁.也。
A.(1)兴盛 (2)不能够 (3)藏身 (4)毛躁
B.(1)兴起 (2)没有用来……的办法 (3)托付 (4)毛躁
C.(1)兴盛 (2)无法 (3)托付 (4)浮躁
D.(1)兴起 (2)没有用来……的办法 (3)藏身 (4)浮躁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
本性。
B.《劝学》的“劝”是“勉励”的意思。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三、阅读课内文言文《劝学》,完成练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
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
D.虽有槁暴.. 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龙生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
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
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
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
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4.翻译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劝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
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③,君子不近,庶人不
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
④,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
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⑤。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劝学》)
(注)①蒙鸠:即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芦苇的穗。③潃(xiǔ):臭泔水。④
柱:折断的意思。⑤醯(xī)酸而蚋(ruì)聚焉:意思是: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醯,醋;蚋,蚊类
小虫。 1.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巢非不完也 完:完美。
B.而临百仞之渊 临:面对。
C.所渐者然也 渐:浸渍。
D.必象其德 象:象征。
2.下列句子中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C.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斧斤以时入山林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C.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之中,“醯酸而蚋聚”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
D.作者用“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来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二、阅读下列《孟子·滕文公下》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
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
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
何?”
1.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
王。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
2.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
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
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
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
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
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
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
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愚者虽.欲为不善(__________) (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俗之人看不清才与德的区别,往往把两者笼统地称为“贤明”。
B.一个人有没有“才”并不重要,“德”才是最重要的。
C.有才无德的人比愚人更可怕。
D.有才的人比有德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所以人们容易忽视他的德。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4.本文在论证上与《劝学》有相似之处,请举《劝学》中的例子,对本文中出现的一种论证方法作简要
赏析。
5.“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
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四、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吾尝跂而望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
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
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
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
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片段写作】
1.《劝学》一文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启发人们思考,让人们切实理解了学习
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与他人交流,需要将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如何选择合适
的语言,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劝学》一文的比喻、对比论证堪称典范,请你以“谈学习”为题,写一
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语言生动简洁,语意明确;250 字左右。
2.《劝学》《师说》两文在写作上都大量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并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这使
得文章的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请揣摩并模仿两
篇文章中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写一段文字。要求:200 字左右,最少使用其中的两种技巧。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译文: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
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冰,水为之,而于水寒。A 项,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
的颜色更深。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青,取之于蓝,而于蓝青;B 项,不是我的过错,是收成不好。判
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C 项,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省略
句,“以”后省略了“之”;D 项,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
志,正常语序:蚓无利爪牙,强筋骨。故选 A。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A 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B 项,“輮”,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弯曲。C 项,“衣”名词作动词,穿。D 项,“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
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等。题中 C 项,规:圆规。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
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
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
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
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①②名词做状语;③⑤名词做动词;④数词用作形容词;⑥形容词做名词。故选 A。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
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 项中的“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骏马的别称。故选 C。
【文本阅读】
一、【答案】1.B 2.B 3.C 4.C
5.(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
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
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
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輮”,结合“木直”“为轮”分析,应该译为使
弯曲,通“煣”。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
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
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赤兔”“的卢”,是古代名马的名字,不是千里马。故选 B。
3.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 项,“人
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表述错误,文中强调的是积累、坚持和专一。故选 C。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
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白沙”作为后面句子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B 项。
“择”的宾语是“乡”,结合句意分析,排除 D 项。句意:蓬蒿生长在麻丛中,不用扶持就能长直,门包的
沙子放在黑泥中,就和黑泥一样黑。这并非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它所接触的东西造成的。因此君子居住一定
要选择乡土,交游一定要接近贤人,这是用来防止邪僻而接近正道的方法。故选 C。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
“受绳”,用墨线量过;“金”,刀剑;“砺”,磨刀石;“知明”,智慧明达。(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
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二、【答案】1.D 2.C 3.D 4.A
【解析】1.本题实质考查了文言通假。“生”通“性”,资质,禀赋的意思。对于课内的重点实词,一定要
落实好注释。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C 与例句中的“而”都表转折关系。AB 中而均表修饰
关系,D 中而表并列关系。对于高考重点考的 18 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兴是兴起的意思,无以为固定结构,没有用来……办法,寄
托,古今异义词,托身、安身,躁,浮躁。
4.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荀况,是战国后期赵国人。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
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三、【答案】1.C 2.B 3.A
4.( 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2)蚯蚓没有锋利的
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
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 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声非加疾也”可判断,加:更。所以选 C。
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从;被。B. 就。C. 表
修饰;表承接。D.兼词,于之;语气词。所以选 B。
3.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可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A 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不是举例论证。所以选 A。
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
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
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日、参省、知明、利、强、一。
【拓展阅读】
一、【答案】1.D 2.C 3.C
4.(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
的思想。(2)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荫,鸟雀就会群栖在上面。
【解析】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
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
义等。题中 D 项“象”的意思是“符合,依随”。
2.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 C 项,之:均为代词,它;A 项,焉:语气助词,不译/兼词,
在这里;B 项,其:如果,表假设/代词,它的;D 项,以:用/按照。
3.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
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C 项,“醯酸而蚋聚”不是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
环境”,而是用来说明“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4.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
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故:所以;乡:环境;游:交游;就:接近;所以:用来;焉:兼词,于彼。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叫蒙鸠。它拾取羽毛做巢,又用鸟兽毛羽及草木细纤维密密编织,而系托在芦苇
的穗上,大风一至,芦苇的穗被风吹折,卵都摔破,小鸟也都死了。这并非蒙鸠的巢筑得不坚固,而是它
所系的芦苇的穗使它这样。西方有种小草,名叫射干,茎长不过四寸,生于高山之上,面临百仞深渊,
(看来高出一般林木)。不是射干的茎能长得很高,是茎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高。蓬草生在麻地中,不
用扶持,也能挺直;洁白的沙子混在黑泥里,也会跟它一起变黑。兰槐的根是香芷,假若兰芷浸在臭泔水
里,无论是有地位的君子,还是平民,一定会弃而远之,不肯佩带。这不是兰芷的本质不美,而是所浸渍
的臭泔水使它这样。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
西以接近正确的思想。
事物聚集成类,一定有开始的原因。荣辱的到来,一定符合他的品德行为。肉腐烂了,一定出虫;鱼
枯干了,一定生蛀虫。松懈不谨慎,忘记自己应守的规范,灾祸就发生了。物太刚强,则自取摧折;物太
柔弱,则自取束缚。邪秽在身,必将为怨怒所结。把木柴同样放置,火总是向干燥处烧。一样平的地方,
水总是向潮湿处流。同类的草木生长在一起,同类的禽兽群居在一起,世间万物大都各从其类。所以箭靶
的靶心张设,弓矢就会随之而射到上面;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荫,鸟雀就
会群栖在上面;醋味变酸了,蚊类小虫就会争着聚集到里面。所以言语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有时会招致
侮辱,君子要慎重选择立身行事之道啊!
二、【答案】1.C
2.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
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
【解析】1.“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错,孟子认为只有所有的人都像薛居州一样,那么
就可以导正宋王了。
2.孟子、孟母、荀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答题时要围绕这一中心来答。但本
题还是可以从“近墨者未必黑”的角度来回答。
三、【答案】1.即使 完成
2.B
3.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就不必担心失去人才。 4.《劝学》中“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非常形象地证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比喻论证能
够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阐述,容易令人接受;《劝学》中将骐骥与驽马对比突出坚持不懈学习的重要性,所
以对比论证可以使观点鲜明突出。
5.答案一:同意。有才无德者干坏事能量大,危害也大,所以断不可以将权交与他们,否则百姓遭殃,国
无宁日。丧失良知的科学家,丧失民族气节的名流,以公肥私的政客,利令智昏的商家等等,祸国殃民,比
庸才的破坏力大。
答案二:不同意。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圣人,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看,“唯才是用”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观。
至于他们的品德缺陷,只要我们加强法制就可以有效规范其行为。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
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1)“愚者虽欲为不善”这句话的意思是“愚人尽管想作恶”,“虽”
在这里解释为“尽管,即使”。(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完
成(实现)邪恶”,“遂”在这里解释为“完成”。
2.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文本,读懂大意,然后将选项与原文对读,
仔细辨析。本题 B 项,“一个人有没有‘才’并不重要,‘德’才是最重要的”,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文章强调才德同等重要,选项曲解文
意。故选 B。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理清结构思路,找出文中观点性
的句子。节选部分是司马光劝谏的部分,文中先列举了智伯灭亡的例子,引出德才两方面的关系,最后提出
建议建议。文中最后一句话“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交代了文
中的主旨,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
担心失去人才呢!”,以此作为答案即可。
4.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的能力。这是一篇论说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等。文中“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
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运用了比喻论证,说理透彻,生动形象,
将愚人作恶,比作小狗扑人;将小人作恶,比作恶虎生翼。《劝学》中运用大量比喻阐明事理,比喻能使抽
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
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
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
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5.本题考查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
再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分析理由。本题要求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
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本题答同意或不同意,能自圆其说均
可。如“同意”,文中“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可见不能忽视“德”;文中也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
者,才之帅也”“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德”是立世之本,不管是政府
官员还是科学家、企业家,有才无德者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祸国殃民。如某贪官利用其担任彭泽县劳动社
会保障局副局长,负责管理职工养老保险款的职务便利,伙同他人侵吞职工养老保险金 11.8 万余元,并违
规为他人办理养老保险手续或者给予减免费用,先后收受他人贿赂共计 4.1 万余元,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
重危害。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曰: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
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
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
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
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
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
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
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
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
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
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
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
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四、【答案】1.D 2.A 3.B 4.( 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
渡江河。(2)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
出于这里吧?(3)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
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翻译
为: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彰”,清楚、明白。B 项,“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翻译为: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C 项,“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翻译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羞”,感到羞耻。D 项,“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翻译为: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惑”,糊
涂啊。故选 D。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翻译为:但是对
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焉”,为语气词。“或师焉,或不焉”翻译为:有的向老师求解,
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焉”,为语气词。B 项,“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翻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之”,
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士大夫之族”翻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之”为指示代词,这。
C 项,“其皆出于此乎”翻译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其”,语气词,表推断的预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翻译为: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其”,代词,指代那些小孩子。D 项,“吾尝跂而望矣”
翻译为:我曾经踮起脚远望。“而”,为连词,表修饰关系。“犹且从师而问焉”翻译为:尚且跟从老师向老
师请教。“而”,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 项,“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是错误的。选文中并没有提到积
累的重要性。故选 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假”,凭借,
利用;“利足”,脚走得快;“水”,游泳;“绝”,横渡。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是故”,因此;“圣”,第一个
解释为圣人,第二个解释为圣明;“愚”,第一个解释为愚笨的人,第二个解释为愚笨;“益”,更加;“其”,
语气词,大概。第三句话的得分点为:“句读之不知”,为宾语前置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或”,
有的;“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参考译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
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
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
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劝学》节选)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
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
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
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
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
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
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
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
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
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师说》节选)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在我们人生中,有许多未知的领域,而学习就如一把万能钥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扇大门,让我们开
眼看见更广袤更精彩的世界。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故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启迪我们要努
力学习;也有像伤仲永、江郎才尽这样不能坚持学习而丧失才华的教训,督促我们要不辍读书,坚持学习。
对于我们,学习是校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立身”之镜,常照“学习”之镜,能够看清自己,帮助
自己正衣冠、修形象;不照“镜子”,就看不见自己的“污垢”,就难以辨清是非曲直。学习给了我们一面时
刻能够看清自己的镜子,让我们能够不断认识自我,得到校正的机会,也就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
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
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要求以“谈学习”为题,
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语言生动简洁,语意明确;250 字左右。此段文字可以从
学习的重要性的角度设喻,对比论证可以以举例的方式正反对比。
2.【参考例文】
成长的过程便如登山的旅程,难免会摔跤,会有荆棘的划痕,会有一次次的摔打和磨砺。这些都是正常
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必太在意。以一颗平常心去看便好。正如一艘扬帆启航的小船,自会在风雨的
磨炼中变得坚强。太多的关心、保护,反而会给它小小的船舱添上无谓的负荷,成为前进的压力与障碍。在
父母的羽翼下寻求庇护的日子早已过去,我们已经渴望敞开胸膛.拥抱雷雨闪电,享受自然的阳光。当孩子
在人生路上开始迈出自己的步子,家庭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请解除目光的锁链,让孩子乘着自己的人生之舟
与风浪一搏吧!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微写作能力。微写作题型分为抒情类、描写类、观点类和想象类。解
答此类题,考生一要全面审清题意,把握材料表层义和“题外话”,立意又准又高;二内容要观点明确、条
理清晰,点面详略得当,杜绝废话;三要注意题材特征:描写要精彩传神、说明要清晰有条理;议论要有理
有据;构思要结构完整。写作时,微写作一定要突出“我”的感受和思考。
本题要求模仿两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和排偶句式,并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这使得文章的主题
更为鲜明突出,气势更为顺畅,不仅感情充溢,而且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的写作技巧,另选话题和内容写
作,考生要从修辞、句式、论证方法、论证效果、语言风格、观点态度几个角度思考,写出情感充沛、论证
有力的语段。注意字数要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