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九课 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捍.卫(hàn) 璀璨.(càn) 陨.落(yǔn) 打烊.(xiàng)
B.稻菽.(shū) 淤.泥(yū) 恍惚.(hū) 茎秆.(gǎn)
C.饥馑.(jǐn) 喧嚣.(xiāo) 痉挛.(lán) 点卯.(mǎo)
D.窗棂.(léng) 笼.罩(lǒng) 哽咽.(yè) 敏锐.(ruì)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12 月 2 日,一座寺庙由于香火燃烧幔帐引发火灾,消防员__________,将火扑灭,没有造成重大损失。
②资料显示,从 2008 年至 2012 年,牺牲在救火一线的消防人员超过 140 人。然而,职责所在,他们依然
__________。
③如何做到责任到位?山东省济南市委副书记孙述涛认为,落实主体责任不能“坐而论道”,必须做到
“__________”。
A.当仁不让 义无反顾 奋不顾身
B.义无反顾 当仁不让 奋不顾身
C.义无反顾 奋不顾身 当仁不让
D.奋不顾身 义无反顾 当仁不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时代,世界其他国家与非洲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移动支付方面,非洲国家并不落后,甚
至拥有更成熟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市场。
B.央行货币政策司发布的报告指出,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
系中的稳定,逐步增强汇率弹性。
C.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时间结构正在悄然改变,对休闲活动的需求
不断提高,休闲消费能力日益增加。
D.孔子之后,儒家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践条件不同而
出现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云计算,尤其是共有云计算的运用,可以将所有的数据集中存储到“数据中心”,即所谓的“云
端”。 , 。 , 。 , ,运行于网络的数据随时都有可能遭受安全威
胁。因此,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及早制定数据安全防范措施,全面筑牢数据安全防护
墙。
①一旦云服务平台安全管理出现疏漏
②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攻击者
③但震惊世界的“棱镜门”事件警示我们
④信息化网络是支撑数据运行的物质技术基础
⑤但敏感的数据一旦上了“云端
⑥必然导致数据泄露或丢失
A.④⑤⑥①③② B.⑤①②⑥③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⑥②①⑤④③
5.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以上仅是鄙人的一家之言,权作抛砖引玉,感谢各位的聆听。
B.这张照片是我俩艰难打拼时互相扶持的见证,我一定好好惠存。
C.我才疏学浅,说话办事考虑不周,如果无意中冒犯了您,还望海涵。
D.学生会进行调查后将提出提高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责成校方尽快落实。
【文本阅读】
一、阅读课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回答问题。
文本略
1.《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从哪些侧面刻画了张秉贵的形象?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运用了很多人物对话,这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课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张秉贵今年 59 岁,……我正坐上喜送公粮的大车”,回答下
面问题。
文本略
1.张秉贵回忆在德昌厚当伙计时的遭遇有何作用?
2.赏析下面的句子。
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 6 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
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包包、打
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
3.选文部分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课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文本略
1.“你要谢就谢大家,这是同志们的支持。”这句话体现了张秉贵怎样的思想?
2.文中“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
了张秉贵怎样的性格?
3.本文为什么选用张秉贵在德昌当伙计时挨打的事情?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大楼”的记忆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通常与一条商业街或者一个商店有关。一个偶然
的机会,我走进北京一家曾经最熟悉的商场,虽然它一直在我的身边,但我已经近 10 年注有走进它了。当
我再踏进它的大门时,里面的变化竟然让我感到些许的兴奋与震撼。这个商场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人
都亲切地称它“大楼”。北京人熟悉“大楼”,20 世纪 50 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市
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
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
的夏先生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
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
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
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如果说北京人对“大楼”有感情,40 岁以上的外地人对“大楼”有情结,那么 30 多岁的年轻人对“大楼”的认识则更加多元。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岛“80 后”告诉我,她到北京后第一次逛街就是跑到百货大
楼去买糖,她特别想看看张秉贵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她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认识是和这个人联系在一
起的。的确,没有哪家商场能像“大楼”和“大楼人”这样有故事。在“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
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中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
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当然,这里纪念的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
30 多年,接待 400 万人左右。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是全中国
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20 世纪 80 年代我在这里参加过商
业劳动,就是在衣服组站柜台。我的师傅与我同龄,他高中毕业“接班”上岗,也姓张,看上去是个对啥都
不在乎的北京小伙儿,刚开始时小张对顾客一直不冷不热,也没个笑脸,人少时还会借口上厕所去和伙伴们
聊天儿。然而有一次,一位外地农村来的顾客千挑万选半天才选中一套毛料女西装,准备去交钱时却问我厕
所在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让他先去交钱取货。这时边上的小张师傅却白了我一眼,很体贴地给顾客指路,
然后甩给我一句话:“人家可能是把钱缝在裤腰上,去厕所拿钱,这样的顾客多着呢。”这次他对顾客的态度
让我很意外。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原来张秉贵“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
里,这也是历届管理层从未放弃努力的结果。百货大楼对营业员的要求的确与众不同,“大楼”非常注重“让
顾客满意”。而这种满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一样。王府
井百货集团建立这个“张秉贵纪念馆”,是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炬”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
以帮助企业渡过严冬。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另外,北京市百
货大楼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大楼”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和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这些商场也在经历转型。任何一个
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
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起笔,使作者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特殊情感有了与读者
产生共鸣的基础。
B.文章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来描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展现了“大楼”所经历的繁华、问题和转型,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行业的思考。 C.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 20 世纪 80
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
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个个小故事将“大楼”的顾客、服务员,管理者串联在一起,生活气
息浓郁。
2.文章的标题是“‘大楼’的记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3.传统行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4.文章中说“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请结合对教材《心有一
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学习和理解,说说“张秉贵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一则人物通讯,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
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
99%的报业市场和 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外 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
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 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 3 年里,王选一
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 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
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
影响”。
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 年代国外有名的计算机体系
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
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
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
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
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
1974 年 8 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 工程”)。北京大学从 1975
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
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 1976 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细致的调查分析,他坚信数字式存
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
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
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 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他常拖着病体到
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而在此后长达 18 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
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
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
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
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
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3 年,56 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他说:“今后
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
有些人开始又不理解了,人家 60 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好就收”?但
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
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 年从事软硬件研究和 1975 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
别只有 27 岁和 38 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1993 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 岁)、阳振坤(28 岁)、汤炽(28 岁)三位年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
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
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 Post Script Lever2 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
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选自《光明日报》)
1.人物通讯往往会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品格,本文主要择取了三个典型事件对王选院士进行了报道,请分别拟写小标题来加以概括。
2.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样,本文也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王选院士所说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用来表现人物而采取的方法,课本中所选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等三篇通
讯都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请在《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一文中也找一处,并加以赏析。
4.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但也时常会有一定的作者立场。请举例来说明本文所体现的作者立场,并简要阐释
你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认识。
5.如果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王选四人,都获评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楷模人物”,请任选一个角度,
对这四个人物进行评论。不少于 60 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张思之:为“异端、敏感”辩护的律师
赵凌
这是一个温暖的聚会,携着无边的尊敬,几百人在北京的严冬为一位老人祝寿。80 岁的张思之频频起
身向大家鞠躬致谢。一切尽在不言中。
作为律师,张思之并不特别为公众所知,所办案件也多因敏感而少有公开,更不为媒体报道。他自嘲为
“一生都未胜诉的失败者”,可法律界却尊他为“中国最伟大的律师”。
青年学者萧瀚说,他的名字应该被全世界所有律师知道,我不知道在世界范围内还能否找到一位像张思
之先生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涉险办案,从未胜诉却从未气馁的律师。因为有了张思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
或许可以骄傲地声称,世界上最伟大的律师也许就在中国,而不在任何一个法治成熟的国家或者律师完全无
以存在的国家。
张思之最为独特的勇气和成就是为异端辩护。张思之曾在中国历史上那场最著名的审判中出任辩护人。
1980 年,作为“两案”(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辩护小组的负责人,对这个“政治任务”,司法部事先已对
辩护定下调子:定性不能碰;事实不能碰。而作为李作鹏的辩护人,张思之仍为他的当事人抹掉了两条不成
立的罪行:一是另立中央,二是谋杀毛泽东。
此时的中国刚刚恢复律师制度,端坐在特别法庭辩护组中央的张思之那刻十分瞩目。然而,此时的他已
经 53 岁。之前张思之经历了 15 年劳改时光,后又在北京垂杨柳第二中学做了 5 年教师。
“两案”辩护是张思之律师职业的重航,也是他为“异端”辩护的开始。1990 年代初,张思之先后为
一批被指控“颠覆政府”的被告人担任辩护律师。多年跟随张思之办案的傅可心女士说,“尽管是依法辩护,
但在某些至今仍然把法律当作权力的奴仆的人看来,这似乎也有‘对抗政府’之嫌。可以想见,办理这类案
子,需要何种勇气和忠于法律的公心。” 对于这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案件,张思之深知结果的无可更改,但仍以熊熊努力博取渺渺希望。他因
此被喻为人权律师。
张思之说,作为律师,我认为应当是一个天然的人权主义者。身处封建专制传统绵亘千年不衰的境地,
“肉食者”的权利意识历来淡薄,使用法律维护人权恰恰是律师的“正道”。
学者贺卫方写打油诗描述张思之:“休言耄耋入老境,酒后面色如稚童。用不告别公莫忘,奋斗直到法
治成。”
张思之早年已写好遗嘱之类的东西交给自己的律所,他不惮承认并也时刻洞察随时而来的危险,这危险
包括非正常失去生命。张思之最欣赏罗斯福四大自由中的“免于恐惧的自由”,他悲哀于一个律师都无法免
于恐惧,何谈让他人免于恐惧。
代理上海郑恩宠案,被几部黑车尾随“护驾”多日后,张思之干脆微笑挥手和他们致意。描述这段经历
时,80 岁的张思之面色顽皮确如稚童。
“真正的律师,实是一团火,从点燃到熄灭,持续放着光,散着热。艺品高超,仗义执言;爱爱仇仇,
义无反顾。”这是张思之的感言。
如萧瀚所言,张思之所承办的案件几乎都是最高难度的案件,这种最高难度并不是体现在案情本身的扑
朔迷离,而是体现在案件所处的现实背景。“张思之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失败,那是另一种代表了时代和社
会的失败,于他自己而言恰恰是最大的成功。”
即使预知必输必败,张思之仍呕心沥血为下一个案件做好准备。这要怎样强壮的心灵才能做到?张思之
说,没有韧性,是战斗不下去的。熟悉他的人评价张思之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所谓真正,或许正是因
为他比通常的理想主义者更多行动而非话语,更多耐性而非雄心,虔诚于过程而非结果。
张思之耐烦,不慕轰动,对所办政治大案不常提起,却对那些不起眼案子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心有戚戚。
张思之说,每次想起宁夏那个父女同穿一条裤子的农民家庭,他都想落泪。“底层太苦了”。生日致辞中,80
岁的张思之声声感谢那些并不在场的普通人,“向弱势大众表达我绵绵不尽的诚意”。
法律学者邓正来评价张思之有一种“在体制中拒绝主流”的品格。“我以为这是一位有担当的律师和一
个有批判性的知识分子都需要的品格。”邓正来说,“张老有一句话我内心极为喜欢,‘即使只能做一个花瓶,
我也要在里面插一枝含露带刺的玫瑰’,具有这种品格并做这一层事业的人,必能安享一种内心真正的寂寞,
我愿张老继续怀着这种高贵的寂寞前行。”
祝寿酒会上作为主角的张思之诚惶诚恐,坐立不安,一副担待不起的样子。闻讯而来的祝贺者远远超越
了律师界,也超越了法律界。在这个意义超越祝福含义的场合,张思之说,他被某种说不出的力量感动了。
当道贺者李锐、江平、蒋彦永、茅于轼与张思之并肩坐在一起时,这五位只向真理低头的老人所构成的动人画面将永为经典。
(《南都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李作鹏,1914 年 4 月 24 日生,江西吉安人。“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
动。1981 年 1 月 2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
期徒刑 17 年、剥夺政治权利 5 年。
②“我为什么要为那些践踏法律的人辩护?很简单,为了维护他们的基本人权。”他说,你可以不喜欢
他,但不能剥夺他的辩护权,“我不可以违背我自己的天职,我是个律师”。
——《张思之:我为什么为“异端”辩护?》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思之作为律师并不特别为公众所知,这是因为所办案件因敏感而不被公开,也不被媒体报道,但这并
不能影响他的伟大。
B.张思之认为律师应当是一个天然的人权主义者,面对那些践踏法律的“异端”,他虽然不喜欢,但是依然
选择替他们辩护,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律师的天职——维护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
C.李作鹏在“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罪名昭彰,作为李作鹏的辩护人,
张思之仍然坚持为他的当事人抹掉了两条罪行。
D.张思之最欣赏罗斯福四大自由中的“免于恐惧的自由”,作为一个律师都无法免于恐惧,这体现了在我们
这个封建专制传统绵亘千年不衰的社会里权利意识的淡薄。
E.张思之为“异端、敏感”辩护,以熊熊努力博取渺渺希望,他如一团火一样,持续放光散热,仗义执言,
义无反顾,只向真理低头。他赢得了律师界、法律界乃至法律界之外的尊重。
2.一生都未胜诉,可法律界却尊张思之为“中国最伟大的律师”,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3.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特点突出,谈谈文章大量的引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4.熟悉张思之的人评价他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因为“他比通常的理想主义者更多行动而非话语,
更多耐心而非雄心,虔诚于过程而非结果,”你是否认同此观点,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灯里的将军
王宗仁
①我要说的是一盏马灯,今天的人们大概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看到它了。马灯;主体结构为铁质,圆形
的底座,玻璃做的灯罩,用铁丝横竖固定着。底座上有可拧开的盖子,好灌煤油、汽油,还有可以调大调小以及闭合的开关。这只是马灯中的一种,形形色色的马灯到底有多少种类,恐怕谁也难以理出个眉目。我说
的只是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馆看到的一种马灯,也就是 60 年前慕生忠将军挂在昆仑桥头的那盏
马灯。
②慕生忠将军被后人称为“青藏公路之父”。1954 年之夏,他主动请缨,率领一支队伍苦战 7 个月零 7
天,在世界屋脊上修筑起了 2000 公里青藏公路。那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只有 10 个工兵的工程连,加
上临时征来的 2000 个民工,1200 把铁锹,1200 把洋镐,300 公斤炸药,10 辆大卡车。这就是将军的队伍和
全部家当。如果把他修筑青藏公路比作一本书,那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盏马灯,充其量只是这部书里的一
个标点符号。2009 年 7 月,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室里看到这盏马灯时,它浑身锈迹斑斑,底座
也有几处凹陷。但是我仍然确信,一旦点燃灯捻,它还会光芒四射,犹如翅膀变换着各种光波的姿势,照亮
在当年的筑路工地上……
③将军踏上修路征程前,特意到西宁东大街一个回民小店买了这盏旧式马灯。那个年代,不要说电灯,
手里攥个手电筒也是奢侈品。将军说这盏马灯就像他的第 3 只眼睛,夜里看得见大家干活,干活的人也能看
见他。领导和群众不分离,才能互相吸取温暖的力量。深夜将军休息了,马灯就挂在他的帐篷外面,灿灿的
光亮像青藏高原上一颗不眠的星星。
④新筑成的公路在亘古荒原上一公里一公里地向拉萨延展。修路进入昆仑山不久,一道无法通过的断崖
挡住了筑路队伍前行的脚步。此处是达布增河和舒果勒河汇流后的出口,公路必经的地方。只见汹涌澎湃的
激流,顺着山势直泻而下,蹦蹿出数尺高的排空巨浪,在两道石崖中间削出一条深不可测、面宽约 10 米的
石谷,谷底的水声发出撕人心肺的吼声。架桥,必须在石谷上架一座桥,公路才可以跨过这道险崖!
⑤作难的是,没有架桥的木料(那个年代使用水泥对于他们太困难了)和设备。工具倒好说,铁锹、十字
镐和炸药,虽然简陋,总能作为。最要命的是用什么架桥?筑路队从兰州带来的一些红松木和杂木最长的只
有 9 米,而石岸的宽度也是 9 米,木料根本搭不到对岸。将军下了死命令;石岸哪怕是一座碉堡,我们也必
须在 3 天内拿下它!
⑥那一夜,星月全无,昆仓山的夜色很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黑。雪上加霜的是天还变了脸,不紧不慢
的雪花在风里不安分地旋飞着,天地间一片混沌。没有电,挂在临时军用帐篷里的那盏马灯,已经添过 3 次
油了,将军主持召开的“神仙会”还在热热火火地进行着。战士、民工、技术员……你献计,他送策,一个
又一个闪亮着普通人智慧的架桥方案,早就超过了马灯光焰的亮度。“神仙会”还迟迟没有结束。将军说;
“我们要拿出最省钱最能解我们燃眉之急的架桥方案,献给为难我们的昆仑山神……”
⑦第 3 天,这样一架桥就稳稳妥妥地飞跨在天涯岸上;在两岸斜坡的石壁上,各凿出块与桥面同样宽的
平台,再给每个平台上凿出 5 个石窝,栽起 5 根木桩做顶柱。这样,顶柱上端就离开岸边 1.5 米左右,两边相加 3 米,原先 9 米宽的沟岸经过这一番炮制就缩短了 3 米,变成 6 米。然后,在立柱与岸壁之间的夹角
里填满石头。9 米长的松木就宽宽绰绰地搭在上面了。
⑧这座桥诞生于 1954 年 7 月的一个黎明,慕生忠将军兴奋之极等不到天亮,他就举着马灯指挥一辆大
卡车稳稳当当地过了桥。随后,他将马灯挂在桥头,用随身带的钢笔在一夜硬纸壳上写下 3 个字:天涯桥。
那张硬纸壳在桥头贴了好些日子,白天在阳关下熠熠生辉,夜里将军让人把马灯挂在那里照亮 3 个字。他在
昭示什么还是在炫耀什么?没有人去问他,他也不说。
⑨两年后,陈毅元帅率领中央慰问团进藏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路过天涯桥。他听了慕
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最后他给这座桥改了名字;“天之涯、海之角的形势已经成为过去,我看就
叫‘昆仑桥’吧!”
⑩“昆仑桥”这 3 个字至今还刻在这座桥的桥头。据说,这 3 个字亦出自慕生忠将军之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先介绍马灯的构造及种类,突出了已成陈迹的马灯的平凡,自然引出作者要写的马灯及有关
的人和事。
B.文章用“书”“标点符号”的比喻,形象地说明青藏公路工程的浩大、重要及马灯在筑路过程中既微乎其
微又不可或缺。
C.第④段中写“激流汹涌”“石谷深不可测”水声撕心裂肺”,直接表现了路段地质条件的恶劣及筑路人的
大无畏精神。
D.文章写陈毅元帅“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意在表达陈毅元帅对修桥壮举及筑路人智慧、精
神的赞叹。
2.请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命为“马灯里的将军”而不是“马灯”?请结合文本简述。
【片段写作】
1.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中常用的手法,本文中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泥腿子”科学家袁隆平
的形象。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方法,运用细节描写,写一段描写人物的文字。200 字左右。
2.结合平时积累的材料,写一篇人物通讯。要求:选材典型,中心明确,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 500
字。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A 项,“烊”应读 yàng;C 项,“挛”应读 luán;D项,“棂”应读 líng。故选 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本题中的,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偏重“不顾危险”,
适用于①。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强调“不能退缩”,适用于②。当仁不
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突出“主动性”,适用于③。故选 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不合逻辑,应改为“非洲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站在同一起
跑线上”;B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逐步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C 项,搭
配不当,应改为“对休闲活动的需求不断增加,休闲消费能力日益提高”。故选 D。
4.【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首先要推测紧承上文的句子。横
线前实际上谈的是“云端”,与之衔接最紧的是⑤;“敏感的数据一旦上了‘云端’”,会招来“攻击者”②,
遭到“攻击”,管理有可能会“出现疏漏”①,“出现疏漏”自然会导致“数据泄露或丢失”⑥。而③与④,
与下文内容——重视网络数据安全——密切相关,而且要重视最后一个横线的标点是逗号,就能确定③排最
后与下文连接。故选 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得体的能力。A 项,“聆听”,虔诚而认真地听,带有尊敬的色彩。此处是
指他人听说话者,不合语境;B 项,“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不能用于自己;D 项,“责成”,指定(专人或机构)负责办好某件事,多用于上对下。此处说“学生会”责
成“校方”,表达不得体。故选 C。
【文本阅读】
一、【答案】1.(1)从顾客的评价里刻画张秉贵的形象,如“他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2)从顾客对张秉贵的爱戴和尊敬上,如在东风市场的饭馆吃饭时厨师给他搬凳子。(3)从人民群众受张
秉贵事迹的影响上,如学生、女队长、青年农民的信件。
2.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运用了很多人物对话,增强了通讯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张秉
贵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通讯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刻画人物的手法的能力。从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他卖得真快,
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乎乎的”;如学生、女队长、青年农民的信件;如在东风市场的饭馆吃饭时厨师给
他搬凳子。以上事件是从他人的陈述、事件、行为来塑造主人公张秉贵的形象,侧面描写、叙述事件,体现了事件的真实和人物形象的丰满。
2.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题,注意结合文本的具体写作
特点进行分析其作用。本题题干要求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运用了很多人物对话,这有什么
作用?对话的形式是新闻通讯中常见的写作方法,对话体现了生活化的气息,使得文本的内容更加真实和具
有可读性,同时对塑造人物形象也有很好的作用,通过对话很生活化的形象化的塑造了人物形象。
二、【答案】1.在内容上,写出了张秉贵在旧社会饱受欺凌的现实,和新中国主人翁的地位进行鲜明对比。
在结构上,引起下文张秉贵的转变——更加热情地为人民服务。
2.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把身体部位比作机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张秉贵业务熟练、
精湛的特点,不怠慢任何一位顾客,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3.①先给哭闹的孩子一块糖,周围的顾客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②张秉贵累得满头大汗时,顾
客会让他先擦汗,甚至让他先休息一会儿。③他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 年以来就收到了 200 多
封热情洋溢的信件。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内容上,张秉贵的回忆“那时的规矩,学徒除了每天站十三四个
小时的柜台外,晚上还要给掌柜的捶腿,给老板娘看孩子”写出了张秉贵在旧社会饱受欺凌的现实。与后文,
张秉贵在新社会被破格录取形成了对比。结构上,为下文写“张秉贵刚上班的时候,还受过去一些旧商人陋
习的影响”做铺垫,引出他即将转变,更加热情地为人民服务。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
脚、脑这 6 部“机器”同时开动”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
这 6 部“机器”同时开动”比作机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秉贵业务熟练、精湛的特点。“他抬头售货,及
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
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是运用细节描写,描写张秉贵售货的状态,写出了他的认真,不怠
慢任何一位顾客,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一题两问,本题题干问的是:“选文
部分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从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
析:如“他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乎乎的”;如学生、女队长、青年农民的信件;如在东风市
场的饭馆吃饭时厨师给他搬凳子。以上事件是从他人的陈述、事件、行为来塑造主人公张秉贵的形象,侧面
描写、叙述事件,体现了事件的真实和人物形象的丰满。
三、【答案】1.这句话是张秉贵帮助赶火车的顾客后所说,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张秉贵体贴入微的服务态
度,以及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这句话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表现了张秉贵火一般的热情、善解人意、无私奉献的性格特点。
3.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用张秉贵在德昌当伙计挨打的事情,和顾客送水果来感谢形成鲜明对比,来表现张
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来源,彰显了他高尚的职业道德。
【解析】1.本题考查的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和概括人物品质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
准确界定写人的写作手法,注意结合文本具体事件,准确分析和把握人物的品质。本题题干要求是:“你要
谢就谢大家,这是同志们的支持。”这句话体现了张秉贵怎样的思想?从题干上看不难看出是塑造人物的语
言描写手法,通过这一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张秉贵的心怀群众的无私精神。
2.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结合
对题干和文本的把握,准确把握文本的写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本题题干问的是:文中“她准是遇到了
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张秉贵怎样的性格?
从题干中的语句,不难看出这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手法,这种手法是常见的塑造人物的手法之一,从人
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更加体现出张秉贵的细心、热心、真诚的人物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写作手法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顺着题干的要求,回归文本内容,深
入体会和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题干要求是:本文为什么选用张秉贵在德昌当伙计时挨打的事情?从挨
打事件上看,这与张秉贵受到顾客的信赖和喜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了张秉贵的平
凡和伟大,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奉献人民的愿望。对比的写作手法,更加彰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和真实。
【拓展阅读】
一、【答案】1.C
2.①“大楼”是“繁华”“时尚”“幸福生活”的标志,它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时尚,人们在那里可以放心
购物,憧憬未来幸福的生活。②“大楼”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它经历一代又一代员工的积淀,是企业的财富、
灵魂。③“大楼”是传统行业的见证者,它经历了繁华、问题和转型,并将浴火重生。
3.①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②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③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
4.①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②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③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
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 项,“意在突出 20 世纪 80 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错误,作者
意在说明的是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C 错误。
故选 C。 2.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
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
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大楼’的记忆”特指的是人们对“大楼”各个
方面的记忆,即人们赋予“大楼”怎样的文化内涵,根据文本内容层次分析可以得出文章从个人、企业、行
业进行论述。原文中“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展现从
个人层面对“大楼”的记忆,可以得出“大楼”是“繁华”“时尚”“幸福生活”的标志,它见证了城市的繁
华与时尚,人们在那里可以放心购物,憧憬未来幸福的生活;原文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
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和“‘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渡过严冬”可以得出从企业角度概括对大
楼的记忆,可以得出“大楼”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它经历一代又一代员工的积淀,是企业的财富、灵魂。从
文中最后一段可以概括从行业角度体现人们对大楼的记忆,原文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
场,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可以得出“大楼”
是传统行业的见证者,它经历了繁华、问题和转型,并将浴火重生。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
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可提出解决方案是“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由
原文“需要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可提出解决方案是“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由原文“而传承下来的优秀
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可提出解决方案是传承优秀的企业文
化。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要求与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关联。教材文本通过事例展现了张秉贵“一
团火”的精神,“从货柜抓出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
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用小纸
袋装好,放到小孩手里”体现“热情周到、体贴入微”;面对气呼呼的女顾客体现“耐心诚恳”。因此答案为
“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
二、【答案】
1.(1)跨领域研究,跨越式发展 (2)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3)扶植新秀,乐为人梯
2.多次引用王选院士自己的话,可以更好地呈现其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人物通讯更具真实性,
增添可读性,也可以避免陈述时的主观滥情。
3.“节省 5 分钱”“提前一站下车”“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在科研的道路上,条件虽
然艰苦,但王选院士选择了执着坚守与刻苦奉献。 4.“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
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
轻的科技工作者”等,这些都带着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客观性与倾向性在新闻报道中能不能统一,关键在于
新闻能不能尊重事实。很显然,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已告诉我们,这样的作者立场是合情、合理、可信的。
5.袁隆平历经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选育“超级稻”;张秉贵用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几代顾客的心;钟扬献身
种子事业,不断探索生命的高度与广度;王选献身科学、甘为人梯,让汉字印刷“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
共和国的劳动者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共同铸造着“中国梦”,共同推动着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从题干来看,题干指出人物通讯的特点“往往会选择典型
事件来表现人物品格”,并指出“本文主要择取了三个典型事件对王选院士进行了报道”,要求考生“分别拟
写小标题来加以概括”。明确了这些之后,考生要抓住三个片段中的事件——传主所做的事情来拟写小标题。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
扬’》一样,本文也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王选院士所说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然后到文中圈出引用的王选
院士所说的话,结合这些话所在的段落,分析对传主形象的作用,分析对通讯本身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一处细节描写,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细节描写”这一概念,然后到文中找到细节描写的内容,结合语境分析效果。细节
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
描写之中,是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这类文本一般强
调客观性,即呈现事情原貌,但也会有作者的立场,题干要求考生“举例来说明本文所体现的作者立场,并
简要阐释你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认识”,然后考生要到文中圈出能体现作者对传主的情感态度的文字,
如“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是对王选全身心投身工作的肯定;如“几十年来,他淡泊名
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
等,这些是对王选甘为人梯扶持新秀做法的赞美。接着就要分析客观性与作者主观倾向之间的关系,客观性
是新闻的必备条件,这能让我们看到事情的真相,作者的主观倾向会对读者有所影响,只要作者的主观倾向
是符合事实的,而且是积极向上的,主观倾向与客观性可以很好地融合。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考生对袁隆平、张秉贵、
钟扬、王选做出评论,这就要求考生对这四人的事情有所了解,对他们的精神有所认知,然后才能正确拟写。
如袁隆平选育“超级稻”,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如张秉贵是一位普通的售货员,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
帜;如“钟扬”,他在西藏奔走的 16 年间,为国家和上海的种子库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万颗种子,储
存下了绵延后世的丰富“基因”宝藏,为西藏大学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培养出西藏大学第一位植物
学博士,攀上了珠峰北坡,采集到了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植物——雪莲;如本文的王选,他献身科学,扶
持新人。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来评论他们。
三、【答案】1.BEC
2.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①忠于法律,尊重人权。他甚至为异端辩护,把维护人权看作律师的天职。②
勇敢无畏。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涉险办案,代理上海郑恩宠案,被几部黑车尾随“护驾”,多日后,张思之干
脆微笑挥手和他们致意。③屡挫屡败,从未气馁。即使预知必输必拜,张思之仍呕心沥血为下一个案件做好
准备。④他对底层人民心有戚戚,为弱势群体代言。每次想起宁夏那个父女同穿一条裤子的农农村家庭。他
都想落泪“底层太苦了”。(能总结出 3 点并结合文本分析,即可得满分。)
3.①文章大量的引用,既有张思之的个人感言,也有别人对他的评价。②张思之的个人感言、生日致辞等
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律师的担当,青年律师萧瀚、学者贺卫方,郑正来等人的评价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法律斗士
的伟大品质。③正侧结合,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 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④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
4.我赞同这样的评价,张思之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①他比通常的理想主义者更多行动而非话语。他
不是把人权、法律挂在嘴边,而是勇敢地为“异端”“敏感”“弱势群体”代言,几十年如一日的涉险办案,
用行动来实现心中的法律精神。②在践行理想的路上,他有更多的坚持而非空有一腔雄心。我们没有听到他
发的宏愿,却实实在在地看到在法治路上从不气馁,即使你屡挫屡败,就像一团火,从点燃到熄灭,持续放
着光散着热。③他虔诚于过程要远大于结果。即使预知必输必败,张思之仍然呕心沥血为下一个案件做好准
备。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丰满的理想,在和骨感的现实狭路相逢时,我们只有向张思之一样,不妥协不放弃,
用行动去一步步接近心中的理想,这样才能称得上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坚持”不当,文中无据。A 错“多因敏感,少有公开”,
表述绝对。D“权利”表述错误,原文为“人权”意识淡薄。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
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具体的事件。
3.找到文中的引用的句子进行分析,作用时突出传主的性格特征。直接引用的主要是张思之的个人感言,
间接引用的主要是别人对他的评价。
4.这是一道探究传主的优秀品质并做出评价的题目,要注意对传主的主要事迹的概括,然后提炼观点,答题时先答出品质,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阐释。
四、【答案】1.C
2.①这组句子是环境描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色浓重、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
③营造了紧张、压抑、沉闷的气氛,衬托了神仙会上人们献计献策的热闹景象(答“暗示人们焦虑、踌躇的心
态”也可)。
3.①文章重在写人,主要写马灯照耀下将军率人修筑青藏公路的事迹,而马灯是线索;②“马灯里的将军”
更有意蕴,借物写人,用马灯的光亮象征修路人的智慧和精神,永不熄灭;③用“马灯里”修饰“将军”,组合
别致,题目醒目,易引起读者的思考并激发阅读兴趣。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
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
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直接表现了……筑路人的大无畏精
神”错误。结合“修路进入昆仑山不久,一道无法通过的断崖挡住了筑路队伍前行的脚步。此处是速布增河
和舒果勒河汇流后的出口,公路必经的地方”分析可知,这些属于环境描写,应为“侧面衬托出筑路人的大
无畏精神”。故选 C。
2.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我们应该从
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划线句子主要是环境描写,结合“过去从来没有
过的黑”“不紧不慢的雪花在风里不安分地旋飞着”等分析可知,写出了夜色浓重、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
结合“雪上加霜的是天还变了脸”分析,运用拟人手法,突出天气的恶劣程度,营造了紧张、压抑、沉闷的
气氛。结合后面内容“将军主持召开的‘神仙会’还在热热火火地进行着。战士、民工、技术员……你献计,
他送策,一个又一个闪亮着普通人智慧的架桥方案,早就超过了马灯光焰的亮度。‘神仙会’还迟迟没有结
束”分析可知,衬托了神仙会上人们献计献策的热闹景象。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学作品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
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
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
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结合文本内容“将军说这盏马灯就像他的第 3 只眼睛,夜
里看得见大家干活。干活的人也能看见他。领导和群众不分离,才能互相吸取温暖的力量。深夜将军休息了,
马灯就挂在他的帐篷外面,灿灿的光亮像青藏高原上一颗不眠的星星”“将军说:‘我们要拿出最省钱最能解我们燃眉之急的架桥方案,献给为难我们的昆仑山神……’”“没有电,挂在临时军用帐篷里的那盏马灯”“幕
生忠将军兴奋之极等不得天亮,他就举着马灯指挥一辆大卡车稳稳当当地过了桥”等分析可知,马灯是文章
的线索,主要写马灯照耀下将军率人修筑青藏公路的事迹。结合“慕生忠将军兴奋之极等不得天亮,他就举
着马灯指挥一辆大卡车稳稳当当地过了桥。随后,他将马灯挂在桥头,用随身带的钢笔在一页硬纸壳上写下
3 个字:天涯桥。那张硬纸壳在桥头贴了好些日子,白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夜里将军让人把马灯挂在那里
照亮 3 个字”分析可知,借物写人,用马灯的光亮象征修路人的智慧和精神。组合别致,易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过了一会儿,教室里走进来一位头小身体而又清瘦老师来,他的头上留着短而浓黑的头发,身穿一件棕
黑色的皮衣,黑亮亮的皮鞋衬托出他那双细小的脚掌而这双细小的脚掌却支撑着他整个身体,黑色的眼睛透
出尖锐而稳重的目光。他走上讲台,介绍了自己并且也让我们介绍自己。介绍完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同
学们都互相对视,不敢轻易的开口讲话。这时老师用响亮而清晰的语言对我们说:“上课”。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的是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考点考向的要求,“微写作”的字数一
般控制在 200-300 字,不是考查考生布局谋篇的能力,而是对考生组织句子的能力,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条
理性的考查。所以,语文作文要注重思维训练,备考时要打破格式套路,从能力提升入手。根据命题方向,
微作文写作文体多样,可以是议论性、说明性或描写性文章,也可以是应用文。本题的要求是:运用细节描
写,写一段描写人物的文字。200 字左右。考生要注意细节描写中的注意事项,可以使通过语言、动作、肖
像等方面进行描写,尽量把人物写得生动,例如本文中写老师,通过了老师的外貌、神态等角度,将老师描
写得很生动。
2.【参考例文】
新时代的好学生
——记高一·一班学生张浩
高一·一班,这个普普通通的班里,有一位闻名全年级的学习尖子——张浩。
张浩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十分认真。他对待学习中的一切问题都那么严肃,那么认真,对待学习中
的每一个问题如同对待敌人一样,绝不会轻易放过。他的中考成绩,在我们班是第二名,进入高中以来,
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进步。他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一直在向前进,从班里的第二升
到了第一,从年级第十三名升到了第六名,而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再接再厉,他的目标是年级第一。他
在进人高中的这几个星期,成绩直线上升,从语文到英语,从物理到化学,还有数学、生物,哪一门前几名没张浩呢?他学习起来,就好像着了魔一样痴迷,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吃饭。
他不但努力学习,而且积极锻炼身体,他特别喜欢足球。在我们队,张浩是前锋线上的一把尖刀。最
近几场比赛,他屡建奇功。看!他虚晃一枪,带球绕过了对方一名后卫,离球门十米远一脚远射,球如离
弦之箭,直飞网底。张浩以其准确的射门、到位的传球,在我们队站稳了脚,为我们队取得胜利立下了汗
马功劳。
一个风云全班的学习尖子,一个在球场上让人刮目相看的队员,在这个普普通通的班里,这个普通的
中学生,一个新时代的学子,一个值得班里骄傲,一个值得老师骄傲,一个值得同学学习的中学生。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写作任务通讯要注意先弄清人物通讯的写作对象。人物通讯是以
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
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1)通过写
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
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2)
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
却往往难以忘怀。因为细节往往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
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得富有新意。(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是先进
人物和党的领导的关系。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思想哺育,是我们时代先进人物成长的根本条件。二是先进人
物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先进人物成长的深厚基础。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
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
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人物通讯有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这三种类型。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特
异点、借景写人、通过事实塑造人物等是其写作手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