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第 4 课 《论语》十二章《大道之行》《人皆有不忍之心》复习学案(附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火之始然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知者不惑 D.君子喻于义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B.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C.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D.可以群,可以怨   怨:埋怨 3.下列各句中“所以”不表原因的一项是(  )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请事斯语矣 事:听从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就有道而正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若火之始然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就有道而正焉 B.策之不以其道 C.任重而道远 D.朝闻道,夕死可矣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 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 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 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9.在横线上填写原句。 ① 孔 子 在 《 论 语 · 雍 也 》 中 探 讨 文 与 质 的 关 系 的 句 子 是 : “ , 。” ② 孔 子 在 《 论 语 · 学 而 》 中 谈 到 君 子 不 要 求 吃 足 , 不 要 求 居 住 舒 适 的 句 子 是 : “ , 。” ③《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 “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 ④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 ⑤ 《 大 学 之 道 》 中 , 阐 明 为 人 处 世 的 根 本 原 则 的 句 子 是 : “ , , , 。” ⑥《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 子是 :“ , 。” ⑦《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⑧《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 是:“ , , 。” 二.精讲点拨 1. 解释下列语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4)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 (5)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 (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7)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8)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9)合于《桑林》之舞《庖丁解牛》 (10)于反复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 (1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12)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答司马谏议书》 (1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答司马谏议书》(1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 记》) (15)于是饮酒乐甚《赤壁赋》 (1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1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18)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19)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20)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21)吾何快于是《齐桓晋文之事》 (22)而刀刃若新发之硎《庖丁解牛》 (23)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2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2.归纳整理虚词“于”的用法 2.状语后置句,也可称为介宾短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介词短语放在谓语之后作状语,而 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其中以“于”“以”“乎” 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居多。 (1)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等,可翻译 为“在“”向”“和””把”等 ①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④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瓠》) 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介词“于……”的介宾短语放在形容词后面表比较,可译为“比、同、跟”等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长于臣。(《鸿门宴》 (3)介词“以……”构成介宾短语,一般表示时间、地点、方法、手段、原因、目的等, 可翻译成“用、拿、把、凭借、按照、通过”等。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冉有》) ③审之以孝悌之义 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4)介词“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今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④浴乎沂,风乎舞雩。 (5)有时候,后置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宾短语后置。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②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③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 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 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 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 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 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 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 “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 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 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 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 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 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 也。” [注]①恶乎长:擅长什么。②知言:分析辨析言辞。③馁:缺乏力量。④是集义所生者:是说平日行事,都合于义,日积月累,然后自然产生浩然之气。⑤非义袭而取之:不是靠偶 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⑥慊(qiè):快,痛快 ⑦正:中止。⑧闵:忧虑。⑨芒芒然: 疲倦的样子。 ⑩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⑪病,疲倦,劳累, ⑫耘,除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预期 C、则塞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D、今日病矣 病:生病 2.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直养而无害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3.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 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 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 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自己也并不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 他回答说:“难言也。”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养成“浩然之气”不能急于求成。 4.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②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5.孟子“养气”说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为后来学者所阐发。北宋苏辙认 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苏辙观点 的理解。 第 4 课《论语》十二章《大道之行《人皆有不忍之心》 复习学案 答案 一.基础巩固 1.D 2.D 3.C 4.B 5.C 6.D 7.D 8.A 9. ①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③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④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⑦致知在格物 ⑧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精讲点拨 1.解释下列语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 从;比 ⑵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介词,向 ⑶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介词,对,向 ⑷ 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介词,和,与 ⑸ 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介词,在 ⑹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介词,到 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介词,向⑻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介词,在 ⑼ 合于《桑林》之舞《庖丁解牛》介词,引出对象 ⑽ 于反复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介词,在 ⑾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介词,在 ⑿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答司马谏议书》介词,从 ⒀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答司马谏议书》介词,对,对于 ⒁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介词“在……方面”“从……中” ⒂ 于是饮酒乐甚《赤壁赋》介词,这 ⒃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介词,被 ⒄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介词,在 ⒅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介词,对于 (19)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介词,对于 (20)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于 (21)吾何快于是《齐桓晋文之事》介词,对,对于 (22)而刀刃若新发之硎《庖丁解牛》介词,从 (23)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介词,由于 (2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总结于的用法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 说》 5.表被动,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与,跟,同,引出对象。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 《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三、拓展阅读 (一)1.D 2.A 3.C(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4.略 (二)1.D 2.A 3.C(错在“孟子自己也不清楚”) 4.①以为没有什么益处而放弃的人,就是不锄草松土的懒汉;帮助禾苗快速成长的人,就 是拔苗助长的人;他们这样做,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伤害事情的发展。 ②偏颇的言辞,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夸张过分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过分的地方; 怪癖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离奇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词穷的地方。 5.明确:苏辙认为作家的“气”决定了他的“文”,即作家的精神与气质决定了作品风格与 境界,作家可以通过“养气”提高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