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北京市东城区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初中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五道大题,22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基础·运用(共 13 分) 学校即将举办“诗苑漫步”系列活动,为了动员同学们参与,广播站提供了下面的宣传稿。请完 成第 1~6 题,对该稿加以完善。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 歌的蓬勃兴起,三千年绵绵不绝,不断向前发展。今天,诗歌不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诗经》拉开了中国诗歌的唯幕,从此,神州大地杰出的诗人、光辉的篇章纷至沓来。从陶渊 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到杜甫的“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柳宗元的 《江雪》,到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从“三曹”到“四杰”;从王孟到高岑;从李杜到周柳;从艾青 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贺敬之的《回延安》;从北岛的《回答》到顾城的《一代人》……这一串 串光辉的名字,足以彪炳史诗,永不褪色!他们创作的一首首经典诗歌,足以吟诵千年,绝不戛然 而止。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诗词王国,取得的成就足以让世人叹为观止。 朗读诗歌,如同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觉艺术奇葩的芳香。朗读诗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让我们一同漫步诗苑,感受诗歌魅力。 1. 播音员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上对生字“庇”“褪”进行了检索。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庇”部首为“广”,查五画,读音为“pì”;“褪”部首为“衤”,查十画,读音为“tùn”。 B. “庇”部首为“比”,查三画,读音为“bì”;“褪”部首为“辶”,查十一画,读音为“tuì”。 C. “庇”部首为“广”,查四画,读音为“bì”;“褪”部首为“衤”,查九画,读音为“tuì”。 D. “庇”部首为“比”,查三画,读音为“pì”;“褪”部首为“辶”,查十三画,读音为“tùn”。 2. 第二段有两个错别字,将它们找出来,并把正确的汉字书写在田字格里。(2 分) (1)词语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改成 。 (2)词语_________中的_________改成 。 3. 为提醒播音员,根据语境,下列四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接连不断地到来。 B. 戛然而止:突然中止。 C.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也说名符其实。 D. 叹为观止:形容眼花缭乱,心神动荡。 4. 第一段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用修改符号修改。(2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充句子。(注意句式整齐、修辞手法一致。3 分) 朗读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稿需对部分诗人作注,下列注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陶渊明,东晋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B.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 C.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 D.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名著阅读(共 5 分) 近日,年级开展了名著阅读情况调查。请从《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三 部作品中任选一部,帮助广播站小记者完成系列采访。 7. 以你选择的作品为例,分析下面表格呈现如此现象的原因。(3 分) 学生喜爱名著侧重点百分比统计 侧重点 名著 主题 人物 语言 其他 《傅雷家书》 30.22% 10.08% 52.44% 7.2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8.65% 28.88% 4.04% 1.57% 《三国演义》 8.90% 67.67% 20.23% 3.2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有人说,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结合选择的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共 16 分) (一)默写。(5 分) 9. 第(1)~(4)题任选二题、第(5)(6)题任选一题作答,第(7)题必做。 (1) 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小石潭记》) (3)求之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4)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男有分,女有归。(《大 道之行也》)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汹涌澎湃之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6)为呼吁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一文首段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概述了“不以千里称也”的千里马的生死遭遇。 (7)送别是古诗词中常见题材。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提取一个表达送别之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欣赏。(3 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 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 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0. 结合诗中具体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诗人情感的体悟。(70~100 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8 分) 【甲】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 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 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 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乙】 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②中,有布衣毕昇, 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③,每字为一印④,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 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⑤为一板,持就火炀⑥之,药稍熔,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 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 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⑦,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 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⑧所得,至今保藏。 (《梦溪笔谈》) _______________ ①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②庆历:宋仁宗年号。 ③钱唇:铜钱的边缘。④印:印模、 字印。 ⑤范:框子。⑥炀(yáng):烤。⑦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⑧群从 (zòng):堂兄弟及侄子辈。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___________ (2)用讫再火令药熔 火:______________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都是赞美工匠的高超技艺,甲文介绍核舟时,采用 ① 顺序,通过写核舟体积的小、 ② 和 ③ 赞扬雕刻者技艺之“灵怪”;而乙文则采用时间顺序,将活版与雕版比较,通过介绍刻字、 排版、印刷、拆版说明活板 ④ 的特点。(4 分,第四空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四、现代文阅读(共 24 分) (一)阅读梁衡的《壶口瀑布》选段,完成第 14~15 题。(5 分) 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 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 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 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 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 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 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 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 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 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 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 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 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 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 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4. 作者站在河心,采用了俯视、仰视、由上而下再向上、平视多种观察视角来写壶口瀑布。选 择其中一个视角,简要概括作者由此观察到的美景及其突出特点。(特点用一个词语回答)(2 分) 观察视角: ① 观察到的美景: ② 景物突出特点: ③ 15. 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该句使用的表达方式的作用。(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没脑子的学习者》一文,完成第 16~18 题。(10 分) 没脑子的学习者 王妃 “学好知识需要动脑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对于人类来说,学习的物质基础是大脑,有 一个健康的大脑,才能快速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不过,对蜗牛、水母和海星的实验表明,这些 没有大脑的生物,竟然也有学习能力——体内简单的神经元①构造同样赋予了它们基本的学习能力。 真正让人称奇的是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既没有大脑,也没有神经细胞,可它们竟然具备学习记忆功能! 黏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喜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森林地区。当食物 充足时,黏菌会以单一细胞的形式存在,但大多数情况下,许多原本分开生活的黏菌会聚集在一起, 形成一团超级细胞。它们就靠着这种抱团作战形式,自由地改变形状,像动物一样四处爬动觅食。 2016 年,法国的研究者在实验室的培养皿里培育了一些黏菌,并为它们准备了它们最爱的食物 ——燕麦片。不过,为了吃到燕麦片,黏菌需要爬过一座小桥。 随后,研究者在这座小桥上洒上了一点咖啡因,其浓度虽然没有高到能够伤害黏菌,但也足以 阻止它们向食物前进。就像研究者预测的,由于中途杀出了这个程咬金,黏菌在越过小桥前,停顿 了数小时。随后,在美食的诱惑下,它们还是继续前进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下次实验中,黏菌开始以更快的速度跨过桥。几天后,黏菌已经完全忽视 了咖啡因,在跨桥前不再犹豫。即便有一段时间黏菌不再接触咖啡因,但它们依旧不会再害怕这种 化学物质。这就说明黏菌知道从以往的经验中汲取教训,调整自己的行为,它们已经学会了忽略不 相关的刺激物,专注于重要的信息。 在心理学上,这种行为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习惯。此前,研究者们认为只有高等 动物和人类才具有这一技能。 那么,没有神经元的黏菌是如何做到的呢?一种猜测是记忆实际上储存在基因②里。当黏菌在森林中爬行时,会依靠其表面的化学受体来感知路径上的物质。如果它闻到了一些有 吸引力的东西,比如食物,它会迅速地蠕动,向食物源靠近。而毒素会引起相反的反应,导致黏菌 减慢它的节律性的蠕动,以避免潜在的伤害。在多次咖啡因刺激过后,黏菌的 DNA 甲基化③会改变 受体的基因表达,提高受体对咖啡因的忍耐值,导致黏菌再次遇到这样的刺激后不会发生行为反应。 实际上黏菌还有一项非凡本领——“传授经验”。在第二个实验中,研究者教会一组黏菌跨越撒 有无害的盐的桥梁,黏菌很快就适应了有盐的桥梁。同时,让另外一组黏菌跨越没有盐的桥梁,它 们被称之为无经验组。随后,研究者将有经验组、无经验组的黏菌融合在一起,让它们跨越撒了盐 的桥梁。令人惊讶的是,混合组黏菌和有经验组的移动速度一样快。三个小时后,当研究者又拆开 混合组,无经验组的黏菌仍然不再畏惧盐,就好像有经验组掌握的盐无害的知识已经传授给它们一 样。 这是多么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在黏菌那儿真的发生了! 一些人猜测在黏菌融合期间,两组基因的表达方式发生了交换,导致无经验组的黏菌有了学习 能力。但黏菌没有像人类那样有用来整合和调节身体行为的中枢神经系统,它们又是如何让各个细 胞的行为表现出一致性的呢?这一点,研究者们目前还没法解释。 实验证明,含羞草、豌豆植物幼苗也有类似的学习能力。 虽然现在科学家们还没法完全弄懂没有大脑的生物究竟是如何学习的,但也受到了不少启发。 其中,一个有意思的启发是,如果黏菌通过融合,可以互相学习,那么动物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吗? 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认可动物体内小分子——核糖核酸(RNA)可以调控基因表达、调动记忆, 它们也是记忆遗传的关键。美国研究者格兰茨曼认为,如果转移一个动物大脑的 RNA 到另外一个动 物的大脑中,原则上应该也会转移部分记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许会大大改变我们对记忆的定义,并且终有一天,我们将有可能实现记 忆移植。 (《大科技》,2017 年 11 期。有删节) __________________ ①神经元:神经组织的基本单位,也叫神经细胞。 ②基因: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是有效遗 传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③DNA 甲基化:最早发现的生物基因修饰途径。 16. 阅读全文,简要说说黏菌是如何具有学习记忆功能的。(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结合相关段落,具体谈谈你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根据上文提供的相关知识,对下面链接材料描述的现象作简要解释。(4 分) 来自华盛顿大学森林资源学院的马兹拉夫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展了一个实验。科学家们收集 了所谓的“危险面孔”的图像,然后根据图像做成特殊的面具并将其绑在头上。准备完成后,他们在西雅图附近设了 5 个研究点,每个点分别释放了 7 到 15 只野生乌鸦。被放生的乌鸦看到面具后马上 发出尖锐的叫声,闻讯赶来的同伴也立即加入队伍,组成了一支“愤怒的军队”。随后,研究者一边 离开现场一边换上另外一副面具。但乌鸦们并未放弃,还是识别出了那张“危险的面孔”。 (《广州日报》,2011 年 7 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纸质书一直都很“暖”》一文,完成第 19~21 题。(9 分) 纸质书一直都很“暖” 胡印斌 《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发展报告(2016~2017)》日前公布。其中提到,2015 年 9 月至 2016 年 9 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 均图书阅读量为 7.86 本,其中纸质书为 4.65 本,高于电子书。 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 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会、朗诵活动等, 更是成为常态。这表明,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它一直都很“暖”。 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插图等都带给 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与周围环境产生的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 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 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明代学者归有光深情描述自己的“项脊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 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在这里,读书与“南阁子”,与小鸟、兰桂、清 风、明月等,早已融为一体,共同构筑起一个读书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世界并非归有光独有,几 乎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愿景。“闲读半日”“围炉读书”“雪夜读书”等,均是如此。 而从现实的语境看,对于当下为生计匆匆奔忙的人来说,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南阁 子”,然而,类似的执念与追求却是不绝如缕,甚至魂牵梦绕。把心思放空,捧起书册,也是走进自 己内心、物我两忘的一种方式,由此带来的满足感、舒适感,并不是数字阅读所能比拟的。在这里, 书籍这种载体,也几乎成为阅读的主要部分,难以切割。 当然,强调纸质阅读并非要把两种读书方式对立起来。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并非零和关系,而 是一种多赢。因为数字阅读不可避免带有碎片化、浅阅读的特征,往往也会引导人去阅读纸质书籍; 而纸质书籍的沉潜、蕴藉,往往也可以通过数字检索得以加深、强化。或许,这也是当下尽管数字 阅读接触率连续攀升之后,而纸质阅读也开始随之回暖的深层原因。 纸质书籍,固然是我们的所爱;同时,我们也不该排斥数字阅读。反之亦然。只要我们愿意在 快速奔跑中稍稍慢下来体悟“月白风清”“知行合一”,那么,就大可不必担心不再有人读书。 (《光明日报》,2017 年 12 月。有删节) 19.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简要说说第一、二段的作用。(3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阅读文章,依次写出“纸质书一直都很‘暖’”的原因。(2 分) 21. 为了让第五段论证更充分、更容易理解,作者想为该段补充一个论据。阅读下列材料,说说 哪则材料合适,并简要阐述理由。(4 分) 材料一: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华盛顿 材料二: 购得《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后,我断断续续读了 4 个月。中间有一段时间准备放弃,书的 后半段读得很草。书中的有些方法适用于学术研究、精读经典。 就我看来,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阅读哪一本、哪一类书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天大的理, 抵不过自己喜欢。阅读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阅读无禁忌。借用一句话:“你好好睡,我好好读书。 等你醒了,我们聊柏拉图”。其实也无需给阅读太多期望,自己感觉快乐就好。 (2018 年 2 月,豆瓣读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习作 40 分十提纲 2 分) 22.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没脑子的学习者》一文结尾,提到科学家们对动物“通过融合,可以相互学习”情形 的猜想。根据你的理解,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题目二: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众多综艺节目的开播,原本隐 藏在书籍里的古诗词,突然以立体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请以“那首_________,我曾读过”为 题,写一篇文章。横线所填词语,在“诗”与“词”中选择一个。 注意:(1)根据你的理解,拟好文章题目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2)文体不限。 (3)写诗歌须写十行或十行以上。其他文体,字数 600 字以上。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真实校名或师生姓名。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3 分) 选择题(共 6 分,每小题 2 分) 题号 1 3 6 答案 C D B 填空题(共 7 分) 2. 答案:(1)“唯幕”中的“唯”改成“帷” (2)“广夏”中的“夏”改成“厦” 评分:共 2 分,每小题 1 分。 4. 答案:诗歌不仅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评分:共 2 分。找到病句 1 分,修改 1 分。 5. 示例:如同在细雨中散步,可以享受艺术甘露的滋润。 评分:共 3 分。内容衔接 1 分;句式、修辞符合要求,各 1 分。 二、名著阅读(共 5 分) 【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 7. 示例:同学们主要喜欢这本书的主题。该书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基础讲述了保尔·柯察金充满曲折、 坎坷而又无怨无悔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创造奇迹,成长为钢铁战士。它是一部励志的小 说,很吸引我们。 评分:共 3 分。根据所选作品,提取表格相关信息 1 分;结合作品、表格,谈对作品的整体理 解 2 分。 8. 示例:该书主要人物保尔·柯察金出身卑微。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经历重重磨砺,直至全身瘫 痪、双目失明,但他愈挫愈勇,永不言败。逆境激励他成长,帮助他形成为祖国、人民奉献的钢铁 般意志。 评分:共 2 分。结合所选作品的人物或事件 1 分,谈对逆境作用的理解 1 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 16 分) (一)默写(5 分) 9. 答案:(1)黄发垂髫 (2)水尤清冽 (3)寤寐思服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 (5)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7)示例:孤蓬万里征(萧萧班马鸣) 评分:共 5 分。选做题 4 分,必做题 1 分,皆每空 1 分,错一字即该空不得分。 (二)古诗欣赏(3 分) 10. 示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可怜”一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卖炭翁遭遇的同 情。它让“心忧”勾连的卖炭翁“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心理充满张力。 评分:共 3 分。该句体现的诗人情感 1 分,结合具体诗句谈体悟 2 分。(三)文言文阅读(8 分) 11. 答案:(1)表并列关系。 (2)用火烧。 评分:共 2 分,每小题 1 分。 12. 答案:(1)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它(铁板)的上面 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类的东西覆盖它。 评分:共 2 分,每小题 1 分。第(1)小题,关键词“比”、定语后置且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 (2)小题,关键词“和”“冒”且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13. 答案:①逻辑(或空间) ②所刻人、物、字的数量 ③所刻人、物的具体情态(所刻人物 字的搭配) ④活(简易) 评分:共 4 分,每空 1 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 24 分) (一)课内散文阅读(共 5 分) 14. 示例:(1)俯视;河中之河;奇特。 (2)仰视;河水排排涌来,碎成堆堆白雪;雄壮。 (3)由上而下再向上;飞转成漩涡,碎为水雾,升起彩虹;惊险。 (4)平视;各种形态的水; 千姿百态。 评分:共 2 分。美景及其主要特点各 1 分。 15. 示例:(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 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使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通过比喻和 “涌”“挤”等一系列动词,具体而准确地描摹了作者仰视时,看到的河水奔涌之态、雄阔之象,与俯 视的奇特景象以及即将描述惊险之景相映衬,(2)“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 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运用了描写、记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先描 写了俯视沟底时看到的景色,然后简要叙述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和前后句一起突出此处的惊险。 评分:共 3 分。判断表达方式 1 分,分析作用 2 分。 (二)课外说明文阅读(共 10 分) 16. 要点:①毒素刺激减慢蠕动速度;②多次毒素刺激让 DNA 甲基化改变受体的基因表达,提高 受体忍耐值;③通过融合传授(获得)经验。 评分:共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17. 要点:画线句用准确、严谨的语言说明了科学家对没有大脑的生物究竟如何学习这个问题研 究的程度和现状,即①已经弄懂了:一些没有大脑、有简单神经元的生物通过神经元获得基本的学 习能力;没有大脑、没有神经细胞的多数生物将记忆储存在基因,获得学习、记忆功能。②对没有 大脑、没有神经细胞的生物间如何传递经验(或这种生物如何让各个细胞的行为表现出一致性)还 没法解释。 评分:共 3 分。已经弄懂的 2 分,没法解释的 1 分。 18. 要点:知识:通过毒素刺激学习,通过融合互相学习。解释:①被放生的乌鸦记住了曾经伤害过它的“危险面孔”,一旦再次看到,便发出危险的提醒(尖锐叫声)。这说明它们具有通过刺激 (毒素)学习记忆的功能。②闻讯赶来的其他乌鸦通过这些乌鸦的尖叫知晓相关信息,立即加入队 伍,准确识别。说明乌鸦间具有传递、获得经验的学习记忆能力。 评分:共 4 分。文章相关知识 1 分,结合相关知识阐释链接材料描述的现象 2 分,语言表达 1 分。 (三)课外议论文阅读(共 9 分) 19. 要点:①用数据、现实例子告诉读者纸质阅读在回暖。②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纸质阅读一 直都存在,它不会被数字阅读所替代)。③引出下文对其原因的分析。 评分:共 3 分,每个要点 1 分。 20. 答案:①接受层面: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②关系层面: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不是对 立而是多赢关系。 评分:共 2 分,每个要点 1 分。 21. 答案:材料二合适。示例:第五段强调现实语境下个人纸质阅读的满足与舒适。材料二介绍 自己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的体会和感悟,突出了喜欢、快乐在个人化阅读体验中的重要 性。材料一强调读了书要用,说的不是读书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 评分:共 4 分。判断 1 分,结合链接材料、第五段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2 分,语言表达 1 分。 五、作文(共 42 分) 22. 评分标准 项目 等级 内容、表达(36 分) 说 明 书写(4 分) 4 分一类卷 (40—34) 符合题意,内容具体,中 心明确;想象丰富、合理; 条理清楚,结构合理;语 言通顺,有 2 处以下语病。 赋分范围:36—30 分 以 33 分为基准分上 下浮动,然后加书写 项的得分。 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错别字 2 个以下,格 式规范。 3 分二类卷 (33—29) 比较符合题意,内容比较 具体,中心比较明确;想 象比较丰富、比较合理; 条理比较清楚,结构比较 合理;语言比较通顺, 有 3—4 处语病。 赋分范围:29—25 分 以 27 分为基准分上 下浮动,然后加书写 项的得分。 书写工整,标点大体 正确,错别字 3—4 个, 格式规范。2 分三类卷 (28—24) 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尚具 体,中心基本明确;想象 不够丰富、不够合理;条 理基本清楚,结构基本完 整;语言基本通顺,有 5—6 处语病。 赋分范围:24—20 分 以 22 分为基准分上 下浮动,然后加书写 项的得分。 字迹不够清楚,标点 错误较多,错别字 5—7 个,格式大体规 范。 1—0 分四类卷 (23-0) 不符合题意,内容空洞, 中心不明确;缺乏想象; 条理不清楚,结构不完整; 语言不通顺,有 7 处以上 语病。 赋分范围:19—0 分 以 16 分为基准分上 下浮动,然后加书写 项的得分。 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标点错误很多,错别 字 8 个以上,格式不 规范。 说明: 1. 习作 40 分,提纲 2 分。提纲分数中,有,给 1 分;提纲相对完整,给 2 分。 2. 不写作文题目扣 2 分。 3. 诗歌体裁,每少一行扣 1 分,最多扣 3 分。其他文体,字数不足 600 字,每少 50 字扣 1 分, 最多扣 3 分。 4. 作文中如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从总得分中扣 4 分。 【附录】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 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 的重要书籍,都是用雕版印刷出来的本子。宋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他 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制版时,)首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想印的时候,就将一 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印。排满了铁框子就成为一版,(然后再)拿着靠近 火边烤它,(等到)松脂、蜡和纸灰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就像磨刀石 那样平了。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准备 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另一块已经开始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刷完毕,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 两块板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 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情形。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 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 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 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拆版时)不能拿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 用火一烤,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这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松脂等物弄脏。毕昇死后,他的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