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20 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 I 卷论述题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 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 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 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 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1940 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异常艰难的时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面对日军的凶残屠杀和侵 略,一些知识分子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散布历史虚无主义、亡国论和外来文化至上思想, 否定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钱穆先生以一个爱国学者强烈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编写了《国史大纲》,呼吁知识分子理性看待历史、尊重历史、担当起 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任,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有力地抨击了各 种错误思潮,对于增强史学界、知识界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信心,发挥了十分积极的 作用。总之,不论是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我们都应尊重国史,爱我中华。 【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 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 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 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 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 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 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 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2.(2018·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 1719 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 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 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 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 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 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 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 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评分标准: 分值 评分要素 4 分 3 分 2 分 1 分 (1)提取的情节 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 情节提取于小 说,与历史现 象具有关联性, 历史现象属于 该时代。 只符合三项要 求的二个。 只符合三项要 求的一个。 (2)对历史现象 的概述 时间、过程、代表性 事件等基本要素完 整准确。 时间、过程、 代表性事件等 基本要素比较 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 代表性事件等 基本要素不够 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 代表性事件等 基本要素缺少, 表述不准确。 (3)对历史现象 的评价 ———— 评价全面合理。 评价较全面合 理。 评价不够全面 合理。 (4)历史现象的 ———— ———— 历史现象的概 历史现象的概概述与评价的逻辑 关系 述与评价的逻 辑关系一致。 述与评价的逻 辑关系部分一 致。 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 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 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首先提取情节,根据小说梗概可提取的情节主要有鲁滨逊在巴西开办种植园,并贩 卖黑奴;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进行开发,建立了自己的领地;鲁滨逊自学《圣 经》,获取精神动力;等等。其次指出该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注意情节与历史现象之间 的关联性,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可知开办种植园、贩卖黑奴,在海岛上建立领地等情节 反映了近代早期西欧的殖民扩张;自学《圣经》反映了宗教改革;等等。最后进行概述和评 价,概述时要注意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如概述近代早期西欧的殖 民扩张,需要指出它的时间(始于新航路开辟)、地域(亚非拉地区)、方式(武力掠夺、贩 卖黑奴、商品贸易等)等要素;最后评价时要全面合理,辩证评价。 3.(2017·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表 4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 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 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 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 鞭法”改革。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 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 雷特》。 17 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 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 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 4 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14-17 世纪中外交流及影响 14-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新航 路的开辟,文明开始汇合交融。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农作物由此传人中国。利玛 窦到达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17 世纪,由于对中国丝织品瓷器等需求,西方殖 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流向中国。英国在印度和北美殖民扩张;荷兰侵占台湾,郑成功收复 台湾。中国的朱子学说在日本成为显学,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中外交流推动了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但西方新航路开辟后进行的早期殖 民扩张也给亚非拉等地带来了灾难和破坏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中外交往等,并根 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国与西方之间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 国与西方对外关系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中国与西 方对外关系中可提取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中可提取汤显祖和莎士 比亚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最新模拟】 1.(2020 豫 湘粤鄂四省联考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江苏省教育会昨发出通函云,本届江苏各校演说竞进会之演说题范围已由本会定为:“新文化运动之种种问题及推行方法。”兹为简单地解释以备各校参考: (一)新文化运动是继续五四运动传播新文化于全国国民的作用,其进行方向在唤醒国民, 改良社会,发展个人,增进学术,使我国社会日就进化,共和国体日形巩固。(二)新文化 运动要文化普及于大多数之国民,不以一阶级一团体为限(例如推广注音字母、传播白话文、 设立义务学校演讲团都是这个意思)。(三)新文化运动是以自由思想、创造能力来批评改造 建设新生活(例如现在各种新思想出版物)。(四)新文化运动是谋永远及基本的改革与建设, 是要谋全国彻底的觉悟(继续现在的新运动从基本上着想使之永远进步也)。(五)新文化运 动要全国国民改换旧时小的人生观而创造大的人生观,使生活日就发展(例如从家庭的生活 到社会的生活)。(六)新文化运动是一种社会运动、国民运动、学术思想运动。以上所述都 是示其大略,还有他种事业及种种问题,及推行方法,是要大家研究。 ——摘编自张耀杰《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文化运动”自拟演说题,并就所拟演说 题展开评述。(要求:演说题准确,评述客观,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演说题:中国 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3 分) 评述: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具有鲜明的思想启蒙性质,它的核心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 放的根本意义,是人对自己作为独立价值主体的一种自觉。所以,思想的解放归根到底则是 人本身的解放。(4 分)中国近代一直受到专制主义的羁绊,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把矛 头指向封建专制主义,要求冲破专制制度对人的束缚和压抑,解放人的思想,使人真正成为 人。(4 分)所以,发扬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1 分) 其他演说题:①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②新文化运动承载着重构中国 文化的历史使命;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社会改造运动;等等。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是继续五四运动传播新文 化于全国国民的作用,其进行方向在唤醒国民,改良社会,发展个人,增进学术,使我国社 会日就进化,共和国体日形巩固”“新文化运动是谋永远及基本的改革与建设,是要谋全国 彻底的觉悟”结合所学得出演说题:中国 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评述:据材料“新文化运动要文化普及于大多数之国民”“新文化运动是以自由思想、创造 能力来批评改造建设新生活”“新文化运动要全国国民改换旧时小的人生观而创造大的人生 观,使生活日就发展”结合所学得出从思想解放,尤其是人本身的解放入手,冲破近代以来 专制制度对人的束缚和压抑,解放人的思想,使人真正成为人。最后,总结升华。2.(2020 湖南名校大联考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弗兰克的《白银帝国》在中国风靡一时,其主要观点认为:自古以来,这个世界便存 在着一个贸易圈:非洲—亚欧贸易圈,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为这个古老存在的贸易圈带去了白 银并形成了资本,从而开拓并形成了世界市场。而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吸纳国 家, 全球大概最终有 1/3—1/2 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 7000—10000 吨。而欧洲 则因为参与了亚洲的贸易而获利,最终而兴起。就明朝前期的情形来说,无论是从生产 力 水平还是人均实力,中国显然已经是“世界的中心”,带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但最终“东 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 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弗兰克关于白银的观点(要求:围绕作者的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答案】作者观点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由此也导致白银大量流向中国, 成为世界的中心,但最终却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崛起。 中国自然经济的盛行,抑制了对外国商品的需求;中国的手工业品质优价廉,因此处于国际 贸易的出超地位;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需要白银。这成为中国大量吸纳白银的原 因,但是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未将白银转化为资本,所以导致最终的衰落。 相比之下,欧洲通过白银的流动获取了大量资本,推动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制 度也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相继确立;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欧洲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转 入近代社会,也最终取代了东方成为新的世界的中心。 因此,作者利用全球史观,从白银的流动这个角度考查了明朝时期东西方世界的变化。我们 也应在赞叹明朝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背景下,充分意识到社会的危机,要不断推动 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解析】 (1)根据材料中“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为这个古老存在的贸易圈带去了白银并形成了资本, 从而开拓并形成了世界市场。”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结合材料中“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吸纳国家,全球大概最终有 1/3—1/2 的白银最 终流入中国”提炼出作者认为“白银大量流向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结合材料中“而欧 洲则因为参与了亚洲的贸易而获利,最终而兴起”提炼出作者“最终却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崛 起”的观点。 (2)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论证中国大量吸纳白银的原因,明朝时期商品 经济的发展,大量需要白银。但是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未将白银转化为资本,所以导致最终的衰落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中的作者观点的核心词语“世界市场”,可判断出作者利用的是全球史观,白 银的流动这个角度考查了明朝时期东西方世界的变化。 即分析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又 看到了在明朝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背景下,中国繁荣背后蕴藏的危机。 3.(2020 江西丰城中学模拟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 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 世纪 40-60 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 世纪 60-80 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 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 世纪 90 年代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 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 世纪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 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 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 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 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12 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3 分) 论证: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 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 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军事技术, “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 强”政治性的含义。(6 分) 总结: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 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 想观念。(3 分) 示例二 论题:“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3 分)论证:①19世 纪 60—80 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 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的第一步;②19 世纪 90 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 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维新派遂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制,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③20 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 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以维持统治。但另一 方面,“富强”使用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 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6 分) 总结:综合以上关于“富强”内涵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 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3 分) 示例三 论题:社会思潮的演变影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3 分) 论证:①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 遭到世人的贬低;②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 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③1919 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 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 义化。(6 分) 总结:综上所述,受社会不同时期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 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3 分) 4.(2020 保定一模 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17—18 世纪东西方著名思想家的教育主张朱之瑜 主张道德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关于教人之道,他认为因弟子 “资性”之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予以不同的启示;他重躬行实践, 却不废读书;对于读书之法,他则认为读史应先于读经。 黄宗羲 重视经学的学习,认为经学能够经国济世。他还向学生传授天文、 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 惑外,还必须清议(议论朝政)。 中国 顾炎武 把“明道救世”作为教育宗旨的基本原则。他提倡经世致用、救国 救世之“实学”,他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考据方法以及注重实际 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伏尔泰 强调通过平等的教育消除人们的愚昧无知,提高人的理性;教育目 的是培养具有健全理性的自由人。他重视感觉经验,认为观察、实验和 实际锻炼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孟德斯 鸠 指责封建专制教育是“降低人们的心志”,“培养好的奴隶”。主张男 女平等教育,国家的教育须重视培养公民的义务心。人要接受三种教育: 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 西方 狄德罗 认为教育是启发人的理性的唯一手段,认为教育只能发展优良的素 质,抑制不良的素质。他还注重教育民主和平等,主张教育世俗化,由 国家管理。 解读上表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 实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 1 观点:该时期东西方思想家治学上都关注实际,具有务实精神。(2 分) 阐述:17—18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的愿望日益强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下,人们打破天主教会的枷锁,自然科学领域成 就突出。启蒙运动使理性精神得到不断发展,这时期的思想家倡导教育世俗化,关注社会实 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5 分) 明清之际,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危机加剧;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拜金 逐利风气盛行,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倡导“经世致用”,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务实精神。(5 分) 总之,这一时期思想家对社会实际的关注与务实精神与当时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 示例 2 观点:该时期西方思想家明确主张实行民主平等的教育,中国思想家倡导经世致用的教育理 念。(2 分) 阐述:17—18 世纪的西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始逐步确立。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此时期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出现并 发展,启蒙思想家用理性主义作为反对专制制度思想武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这些主 张影响到教育领域。(5 分) 17—18 世纪的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危机加剧;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 气盛行;同时思想文化控制不断加强。因此,一些开明、有历史责任感的士大夫努力寻求改 革社会的方案,倡导“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5 分) 总之,中西方历史背景影响了该时期思想家的教育主张。 【解析】据材料 17—18 世纪东西方著名思想家的教育主张可知中国的朱、黄、顾主张教育 的目的是经世致用,西方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狄德罗主张教育要联系实际,这是两者的共 同点,可以以此为论题,确定观点,然后结合 17—18 世纪中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也可以从中西方思想家教育主张的不同点展开,即中国思想家倡导经 世致用的教育理念,而西方思想家注重民主平等的教育。然后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阐述,最 后总结。 5.(2020 山西运城 4 月调研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期东西方比较 东方 西方 社会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半殖民地半丰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中 国)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英 法美内部改革,德意实现国家 统一,俄日进行资本主义性质 的改革;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巴 黎公社运动);民族独立运动 封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腐朽落 后,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中国独立道路被迫中断,被迫签订了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的抗争 与探索逐步展开(抵抗派、洋务派与兴起(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洋务运动,早期维断派倡导政治改革 等) 思想文化科技 1776 年《国富论》出版;19 世 纪初,英国道尔顿建立科学的 原子论;1831 年,法拉第证明 电磁感应现象;1848 年《共产 党宣言》发表;1859 年达尔文 发表《物种起源》;19 世纪 60 年代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 1888 年德国赫兹证明电磁波 的存在。 1736—1820 年,考据学走向全盛, 形成乾嘉学派;乾隆年间《四库全书》 全部编纂完威;1842 年魏源编撰的 《海国图志》50 卷出版;1859 年洪仁 玕的《资政新篇》颁行;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了近代学堂及留 学教育,学校里开始教授西方自然科 学和外语,出版了一些介绍西方科技 的著作。 请从上述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政治、思想文化科技方面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 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鸦片战争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2 分) 阐述: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木期,危机四伏;而欧美资本主义正 处于上升阶段,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 外进行殖民扩张,它们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 活动,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鸦片战争。虽然清朝一些爱国将领和人 民群众进行了反抗斗争,但是由于清政府政治极端腐朽,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最终被强大的英国打败了。(8 分) 由此可知,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2 分) 示例二 论题: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东西方思想文化科技发展迥然不同。(2 分) 阐述:18 世纪以来的欧洲,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经济学和各种社会思潮走向繁荣。而此时 的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主要是出现一些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考据学等兴盛,对古代典籍的整 理贡献较大,但其研究远离社会实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鸦片战争后,虽然出现了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但主要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层面,在制度与思想层面涉及较少。 (8 分)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各有侧重,西方发展迅速。(2 分)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论题,如由材料“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英法美内 部改革,德意实现国家统一,俄日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封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 度腐朽落后,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独立道路被迫中断,被迫签订了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得出论题:鸦片战争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或者由材料“1831 年, 法拉第证明电磁感应现象;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59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9 世纪 60 年代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全部编纂完威;1842 年 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50 卷出版;1859 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颁行”得出论题:18 世 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东西方思想文化科技发展迥然不同。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 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西方遥遥领先于中国, 而且两国发展的路径完全不同,或者从思想文化角度,西方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经济学和各 种社会思潮走向繁荣,而同时期的中国科技文化领域主要是出现一些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考 据学等兴盛,对古代典籍的整理贡献较大,但其研究远离社会实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等。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6.(2020 河南新乡二模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 行制度上改造,要解决什么样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央中央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 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政治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即可),并说明理由。(要 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见解:我认为如何防范地方势力做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首要解决的难题。论述: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就要剥夺或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汉武帝采取“推恩令” 等方式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力量,解决了汉初以来日益严重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宋初期,为汲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分别从行政上、军事上、财政上将地 方的各项权利收归中央,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 示例二 见解:我认为抑制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古代君主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论述:君主要加强自身的权利,就必须杜绝官僚集团势力的膨胀。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内朝” 制度,开启了任用身边的侍从亲信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决策的先河,这就剥夺了外朝官僚集 团的决策权,加强了皇权的独断性。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处理繁重的政务而设置的内 阁,同样是直接听命君主的内侍机构,外朝六部只有行政事务的执行权而无决策权,君主专 制空前强化。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需根据材料提取观点并调用所学知识论证。据材料“如何防止 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可结合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回答。 据材料“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可结合中国古代加强君 主专制的措施回答。 7.(2020 河南中原名校质考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资本、人口、生产要素自由化不仅驱动基本政治单 位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且个体、次国家、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普遍大规模崛起,原先约 束基本政治单位的主权制度或者说“国际治理”能否有效应对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仍难以定 论。 与此同时,一大批非传统议题纷纷出现,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 机等,这些议题越来越在同一系统内活动,全球体系出现。 ——摘编自汤伟《全球治理的新变化:从国际体系向全球体系的过渡》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所学知识,围绕“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 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论题: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 论述:20 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政策,加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间的联 系不断紧密。但与此同时,例如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给全世 界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全球体系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出现,我们只有携起 手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体系的互动,有利于人类面对共同挑战,有利于世界文明间的 互动。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出处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阐述,不难看出经济的全球 化趋势冲击了原有“国际治理”体系,迫切需要构建全球体系来应对新的国际问题,就此可 拟定论题即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述,可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西欧日本的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等有关史实来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 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 8.(2020 湖南永州二模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0 年《国歌》电影讲述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初作 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而诞生的来龙去脉: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了, 正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戏剧活动的田汉结识了东北流亡学生齐白山等人,并与这些热血青年 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二八”淞沪战争期间,田汉深感戏剧舞台不足以表现抗战, 在夏衍的号召下,田汉等人毅然拿起摄影机,以电影武器,创作了一系列爱国影片、同时他 创作的爱国歌曲也不断问世。当齐白山与义勇军伙伴相继为国捐躯的消息传来后、田汉在悲 愤中为影片《凤云儿女》写下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这就是传唱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摘编自电影《国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2 分) 概述: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出中国”。1935 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 年,抗日救亡 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北平数千名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 威,即一二九运动。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方针,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0 分)示例二 论题:东北军民英勇抗战。(2 分) 概述: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1936 年,中共 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东北军民的抗战给 东北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概,爱国精神。(10 分) 示例三 论题:《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2 分) 概述:田汉创作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中华 民族的抗战,弘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10 分) 【解析】第一步审题,先看题干,为自拟论题类小论文,再看材料,材料讲述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历程,从中可知,其与日本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息 息相关,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以及对东北义勇军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的讴歌;第二步选题, 依据对材料的理解,本题的论题可以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或东北军民英勇抗战等抗日斗争 的角度来选择,另外,依据材料所述国歌的创立过程,也可以将论题定为《义勇军进行曲》 成为国歌等等;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