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语文高考方法:跳出这 8 大误区,95%以上的人文言翻译拿 10 分! 高考中,文言文翻译题分值高,综合性强,令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翻译题到底应该怎样备考? 怎样才能拿满分呢?下面就总结翻译题的常见误区,希望大家翻译时能够避免。 一、漏译“同形”实词 忽视文言文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漏译某个与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同形”的词语。其实,它是两 个需要翻译的文言实词。这类词语又往往被设定为翻译的得分点。 【典例】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2017·全国卷Ⅰ) 误译 (谢弘微)品性严正,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句中的“严正”与现代汉语“严正”同形,但它其实是“严”与“正”两个实词,应译为“严肃 正直”。 二、错译多义词 翻译时遇到多义词,不能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解释。 【典例】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2017·全国卷Ⅱ) 误译 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改变道路是其欲望所致。”赵王没有再说话。 “道”有“道路”“规律”“说”等义项,这里根据上文“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 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及后面“王无复言”,可以确认“道”解释为“说”最为合适,“更道它所 欲”应译为“再说说其他要求”。 三、译错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积累不够,遇到不理解的古今异义词,便望文生义。 【典例】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2017·全国卷Ⅱ) 误译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有好几年都是这样,百姓歌颂。“有年”,古代指“丰收年”,“岁屡有年”应译为“连年丰收”。 四、错译感情色彩 文言实词也有褒扬、贬抑、中性之分,现在看来有贬抑色彩的词,文言文中却可能具有褒扬色彩 或者是中性的,不注意词的感情色彩,以今律古,就可能会翻译错。 【典例】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017·天津卷) 误译 阅读淫乱的古文,乐于听闻异端邪说。 根据上文“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下文“世书俗说,多所不 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作者对王充读书、研究持褒扬态度。“淫”字这里是“沉迷”的意思,表 现他沉迷书海的乐趣,“异”字则是中性词,“异言”,即“不同的言论(观点、见解)”。此句应翻译为 “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五、不懂比喻意义 不懂句中具有比喻意义的词语,依照字面意思翻译,或者对比喻句的喻体进行表面化的翻译。 【典例】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2017·全国卷Ⅲ) 误译 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肆意兴办编织,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罗织,“虚构罪名陷害无辜”,误译中“编织”为字面意义,使上下句之间失去了本有的联系。 六、硬译活用词语 不顾文言文实词活用现象,对其进行生硬的翻译,以致错译句意。 【典例】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2010·天津卷) 误译 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 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此句应翻译为“后母慢慢地 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七、译错文言虚词 忽视虚词的词义、词性、在句中的位置、句子的表达特点等,译错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典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 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译错这一虚词,造成被动者“曹操” 成了主动者,“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应翻译为“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八、译错句子结构 不能把握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特点,按照现 代汉语语法理解文言句式,译错结构、句意。 【典例】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全国卷 I) 误译 金人虽然不我求,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不吾索”,是宾语前置句,应理解为“不索吾”,意思是“没有点名要我”,“金人虽不吾索”应 翻译为“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 要避免以上失误,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积累文言文词汇,并在积累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文言实词、虚词的特点,特别注意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词语兼类等现象。 2.要熟知文言句式,特别是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常见的文言句式,了解其结构,熟知其翻译 方法。 3.要有语境意识,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个词句,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句段中,认真推敲其意义、色彩、 用法等。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